第21章陈建国的助攻
那天下午,王志山敲响了陈建国家的大门。陈建国一看是老朋友王志山,连忙把他迎进了家里。
“老王啊,什么风把你吹来了?快,进来坐坐。”陈建国一边招呼着,一边倒了杯热茶递给王志山。
王志山笑了笑,但神情显得有些严肃。他抿了一口茶,然后开门见山地说道:“建国啊,这次来是有件事想跟你聊聊。前几天,你家陈芸找我,说要在镇上办个服装厂。老实说,她年纪轻轻的,居然说能拿出那么一大笔钱,这让我有些不放心啊。
陈建国知道王志山来的目的,他笑了笑,缓缓放下手中的茶杯,眼神中带着一丝自豪和欣慰。
“老王,你说的这事我知道。其实,芸芸的这笔钱不是凭空而来的,她这些年,确实一直在努力做事情。”陈建国的语气中透着一股对陈芸的肯定,他抬手指了指墙角处一个陈旧的箱子,“你看看那箱子里的东西,里面全是她这些年来的账本、票据,还有和各家店铺的往来记录。她的每一分钱,都是靠自己一步步赚来的。”
王志山听完,有些惊讶。他站起身,走过去打开箱子,里面整整齐齐堆放着一摞摞的账本和票据。每本账本都记录得极为详细,标注着每笔收入和支出,所有的金额都一目了然。王志山随手翻了几页,看到上面的内容非常专业,远比他预想中的更为严谨。
“这些是她做生意的记录?”王志山抬头看向陈建国,眉头紧锁,显然感到难以置信。
陈建国点了点头,随后详细解释道:“芸芸最早是在学校里做教辅书的预购生意。她自己不收取学生的费用,只是通过批量采购,从书店拿提成。这笔钱虽然不多,但她坚持了好几年,积累了一些资金。后来,她又参与了国库券的买卖,当时这可是个新鲜事物,但芸芸很敏锐,看到了这里面的机会,靠着这笔生意赚了不少钱。”
王志山听着,眉头渐渐舒展开来,但心里还是有些疑问:“教辅书、国库券?这些生意能赚那么多?”
陈建国笑了笑,摇了摇头:“老王啊,你有所不知,芸芸心思灵活,敢闯敢拼,而且善于规划。她在镇上做的这些生意,一步步做大,最后赚的确实不少。特别是国库券,她自己在外面跑了快半年时间没有回家,这一路的辛苦可想而知啊,这孩子的脑子里全是生意上的想法,我跟她娘都没想到,她居然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其实,她这次开服装厂,也是想为镇上做点事情。你知道的,现在镇上的裕丰服装厂停工,工人们没活干。她这孩子,这段时间为了厂子的事,天天晚上忙着整理方案,熬夜到很晚,连她这么好的学习成绩都放在了一边,甚至不打算去上大学了,本来她打算用这笔资金去沪城看看有什么生意可以做的,但是为了镇里,她打算留下来,用这笔资金来为镇里做贡献。”
听到这儿,王志山的神情有些动容。他没想到,陈芸竟然如此拼命,一个女生外出跑了小半年,还有就是为了镇里,连上大学这样的大好前途都愿意放弃。想到这里,他心中的疑虑逐渐消散了几分。
“她决定放弃去沪城的大机会?”王志山带着几分惊讶问道,“要知道,沪城现在可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那里的发展机会远比我们这里多。”
陈建国点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疼爱:“是啊,芸芸说,她在镇上看到了更多的可能。虽然镇里各个方面都比较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才有机会。她说要为镇上的人提供工作机会,帮助那些失业的工人,尤其是裕丰厂的那些人。她给工人开出的工资,比现在国企给的还要高。”
王志山皱着眉头思索了片刻。的确,镇上很多家庭都依赖裕丰服装厂,而这个厂子如今停产,造成了不少家庭的经济困难。如果陈芸真的能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这对镇上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帮助。
“她能给出比国企还高的工资?”王志山有些疑惑。
陈建国点了点头,语气里充满了自豪:“是啊,我也是听说她说的,她知道工人们现在不愿意去私营企业干活,怕没保障。可她给出的工资比国企高出一截,工人们肯定愿意去她的厂子试试。而且她还承诺,如果裕丰服装厂重新开工,她愿意无条件让这些工人回去,绝不阻拦。这也算是为镇上的人留了一条后路。”
王志山缓缓点头,开始逐渐理解了陈芸的用心。她不仅有胆识,还有长远的眼光。这样的条件,对于镇上的工人来说,确实是个难得的机会。而对于政府来说,扶持一个敢干、愿意为本地经济做贡献的年轻人,显然也是符合当时国家政策的。
陈建国见王志山陷入沉思,继续说道:“你也知道,现在国家已经开始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支持个体户和私营企业的崛起。芸芸的计划,正是赶上了这个好时机。而且她考虑得非常周全,厂子从选址、招聘、生产设备到销售渠道,她都有明确的规划。最重要的是,她愿意出资解决镇上的失业问题,还能给镇上的经济带来活力。”
王志山沉默片刻,缓缓放下了手中的账本。他终于明白了,陈芸不仅仅是个有想法的年轻人,她还有着过人的执行力和责任感。而更重要的是,她的目标不仅仅是赚钱,更是为镇上的发展贡献力量。
“建国,我明白了。”王志山抬起头,眼神中透出一丝赞赏,“陈芸这孩子,确实不简单。我之前确实低估了她的能力,也低估了她的决心。”
陈建国微微一笑:“老王,芸芸确实不是冲动行事,她真的有能力把这件事做成。现在镇上正需要像她这样的人,带动经济,帮助那些无工可做的工人。”
王志山沉思片刻后,抬起头看向李建国,语气缓和了许多:“建国啊,我看这事儿有戏。你回头跟陈芸说一下,让她抽个时间带上她的详细方案来找我聊一聊。如果她的计划真如你说的那样周全可行,我一定全力支持她的服装厂创办。毕竟,这事儿对咱镇上也是件大好事,为了百姓,我没有理由不帮她。”
李建国听到这话,心里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王志山对镇上的发展一向上心,只要能证明这件事对镇里有益,王志山绝不会袖手旁观。况且陈芸的努力和规划是有目共睹的,只要政府点头,她的服装厂计划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老王,你能这么想真是太好了。”李建国地说道。
王志山摆了摆手,微微笑道:“这孩子有胆识,有责任心,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而且还愿意为镇上的人谋福利。这可不常见啊。年轻人有干劲儿,是好事,我们这些老同志,理应给他们搭把手,让他们去干出点成绩来。”
随后站起身,拍了拍李建国的肩膀:“行了,建国,我也该回去了。你就照我的话跟陈芸说,等她方案准备好了,随时来找我谈。”
“好,好,我这就跟她说。”李建国满怀感激,送王志山出门。
待陈芸回到家后,李建国立刻把王志山的态度和他俩的谈话内容一五一十地转告了陈芸。听到父亲说王志山愿意支持她的服装厂创办,并且让她准备详细方案,陈芸的这几天一周微皱的眉头终于有一点舒展开来了。
她知道,获得政府的支持是创办服装厂最关键的一步。只要她的方案够扎实,服装厂的事情就能顺利推进。
“爸,你放心吧,我已经有了详细的计划和预算,我会尽快去找王叔叔谈。”陈芸自信地对父亲说道。
李建国笑了笑,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好,爸相信你。你就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只要心里有数,爸和你妈一定全力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