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天习惯束缚思想
今天一口气把《人间词话》看完了,当然,属于略读,主要是这本书的内容都是关于古代诗词的评论,我对此确实不是太感兴趣,读此书只是想在思想上有所收获。所以,读这本书我往往都是发散了思考,前两天思考了境界,昨天思考了传统文化,实际上对本书没多大感悟,只是通过此书有所思考而已。
今天虽然是略读,但书中一句话也让我颇有感触。
王国维先生说:“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
对于社会上的习惯如何扼杀善良的人,书中未讲,我也不发表看法,对于文学上的习惯扼杀了许多天才,书中说,面对前人的杰作,让后人叹为观止,形成了一种崇拜心理,不敢轻易突破前人的定式,在作品中就很难体现出自己的风格。没有自己的风格而只一味尊崇前人的既定模式,焉有好的作品问世?
王国维先生所指的习惯,应该不是我们常说的好习惯坏习惯的习惯,而是定式、惯例、既定模式。
而看到这段评论,我顿时联想到了思想。
是不是我们的思想经过一千多年的习惯,早已形成了思维定式,因此难出现伟大的思想家?
自东汉开始,整个社会开始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用单一的儒家思想指导人们的行为举止,控制人们的生活习惯。
从这之后,似乎就没其他思想出现了。
宋代的程朱理学,也不过是对儒家学说的发展。
明朝的王阳明,虽然讲的是心学,可依然摆脱不了儒家的影子。
到了近代呢?虽然努力挣脱儒家思想的禁锢,但换来的是西方思想的进驻。
中西交融,不伦不类,本质上还带有儒家思想的内核,偏偏外表又是一副西方文化的做派,极度矛盾,导致最后只崇拜物质,化身为现实主义。
我想这就是思想上的习惯,确实束缚人的思想。
想当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诞生了许多了不起的思想家,那样的时代或许才是思想的盛世吧。
历史学家把公元前八百年至公元前两百年称为人类文明史的轴心时代。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西方诞生了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对世界的理性思考与批判。以色列诞生了犹太教的先知;与此同时古印度出现了伟大的觉者释迦牟尼佛。同一历史时期中国出现了老子、孔子等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至今影响着现代社会。他们的智慧更是现代人无法超越。他们是整个世界文明的闪耀明星,是整个人类的精神文明的导师。
为什么会在那样一段时期出现轴心时代?为什么之后再没有同样的时代?
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习惯,习惯束缚思想。
那段时期之前,思想并不统一,亦不成熟,五花百门,各式各样,最后在那样一个时代出现了伟大的哲人,创立了自己的学说。
而之后,这样的理论限制了后代的思考,后代人的思想形成了定式,因此,难以超越。
时至今日,西方还出现了尼采、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家,而东方被儒家思想禁锢近千年,确实很难有突破。
当然,我也没有立志当哲学家思想家的念头,也没有想要改变现实的打算,只是看到这段话颇有感触而已。
而且,这对我下一步的读书和研究也有借鉴意义,为什么在那样的时期会出现孔子、老子、韩非子、鬼谷子等大思想家?一定是他们对前人的思考和总结。
所以,我下一步读书,可以读春秋战国以前的古书,从中总结自己的思想,当然我不是要成为思想家,只是想写本书而已,独一无二的书,不是胡编乱造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