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天传统文化之思
今天读《人间词话》,读到了105页,把正文部分读完了,后面还有三个附录,正文部分是王国维刊发的稿件,附录部分是未刊发稿件和删稿,明后天再看一看。
《人间词话》所讲的主要内容是王国维先生对古代词的评论,特别是对五代和宋代词人的评论,作为一个现代人,确实看不懂这些词的高下优劣,只觉得有些词是上学时语文课讲过的,听过觉得更好些,那些没听过的确实也感悟不到其内在的韵义。
不过看了这么多诗词,确实觉得古人文采斐然,才气过人,一些诗句真的极其精妙。
比如我们熟知的唐后主李煜的词,“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比如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比如柳永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等等。
当真是精彩绝伦,让人百看不厌,百读不倦。
看到这,我心里不禁思考,中华文化是不是中断了?从什么时候中断的?还是没有中断?被继承和发展了?
好像从新文化运动之后,就再也没有一首流传于世的诗词佳作了吧?或许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没听过?
但新闻上电视上也从没说过类似的消息啊?也没大肆宣传过现代某位诗人的佳作啊?
当然,现代也有现代诗,也有好的诗句,比如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比如海子的诗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比如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等等。
也流传广泛。
难道现代诗就是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是不是一个时期只盛行一种文体?到了现代盛行的是现代诗?小说?网络小说?
文学上勉强可以说是发展和变化,可文化上呢?
文化上我感觉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有着天壤之别,好像两个不同的类型,毫无联系的类型。
传统文化又称国学,包含了经史子集,包含了诸子百家,包含了儒道释三教,教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温良恭俭让,等等。
而现代文化呢,确实不知道现代文化有什么,难道是团结友爱、勤劳善良?这是继承和发展吗?
似乎也是以新文化运动为分界线吧,中华文化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崇尚西方文化,学习西方文化,倡导西方文化,学英语,讲法治,谈民主。
或许我说的不对,但我心里的确有许许多多的疑问,不知从哪能找到答案。
传统文化是好还是不好?传统文化是有用还是没有用?传统文化是该继承还是该摒弃?传统文化对人类发展有没有用处?
现代文化讲科学讲技术,讲服务社会服务生活,人们出门坐汽车,联系靠手机,工作为养家,一切向钱看。
难道这就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吗?大家每天奔波忙碌的意义就在于追求更高品质的物质生活?
那精神生活呢?不需要了?还是靠着电子游戏网络小说填充?
我真的很矛盾,难道社会的发展进步只是物质的进步?人活着就为了物质?
那精神世界呢?不需要吗?精神上的充实和物质上的满足哪个更重要?
我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主要区别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区别。
传统文化讲求的是精神升华,现代文化讲求的是物质享受。
在这样的区别下,古代以道德治天下,现代以法律治国家。
法律是做人的底线,道德是做君子的底线。
古人争做君子,现代人争做遵纪守法的人。
古人爹是老子,现代人孩子是老子。
从这些看,似乎传统文化更好一些,现代文化更现实一些。
当然,在那样贫穷战乱的年代,现代文化的出现发展也有其必然性,因为现代文化让人民富裕,现代文化让国家强大。
看不出进步还是倒退,看不出孰优孰劣,只觉得可惜了悠悠三千年的传统文化,虽然我们没断了文化传承,但传统文化却已被束之高阁,明珠蒙尘。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一直在倡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但从这十几年的情况看,效果欠佳。只有央媒的《诗词大会》等节目在宣传,只不过诗词歌赋,小道尔。真正的传统文化只是诗词?
我思考,若是教育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文化相融合,精神上用传统文化引导,技术上用现代科学指导,会不会更好?
比如幼儿园、小学、中学,重点学《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以及优秀的经史子集,同时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基础理论,会不会教出更优秀的人?
当然,这都是我胡乱的思考,不知道对不对,只是我心里的困惑。
或许,是我对传统文化还不了解,所以看的片面。
社会上专家学者那么多,哪个不比我强,都没人倡导这些,因此很可能是我想的不对。
不过,实践出真知,接下来读书,我要多读国学经典,多读经史子集,多学传统文化,看看古人如何充实精神,是不是精神的充实才是修行的真谛?这是不是可以叫做修心?
是不是白日飞升指的就是精神的飞升?
难怪现代人不懂修行?是不是因为现代人已不学传统文化的缘故?
不知道其中有没有内在的联系,我想应该有,否则六祖悟道是怎么回事?否则老子西出函谷关是怎么回事?否则孔子王阳明被称为圣人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