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天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今天读《阿炳》,全书一共223页,读了122页。
这是一本散文式传记,并不是传统形式的传记,并不简单是按照时间或是其他线索来讲述的,形式很是散乱,一开始并不容易读懂,包括语句也有些拗口。
但是读了几十页之后,便能稍稍融入其中。能知道作者确实在写阿炳,也想极力去描述一个真实的阿炳。
作者肯定查阅了大量资料,才能对阿炳有一个如此全面深刻的了解。
但我想这并不是真实的阿炳。再多的资料也只是只言片语,也只是他人的视角,也只是流传的故事。都很片面,组合起来,最多也只是阿炳的一部分。
看传记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记忆中的人是他的真实模样吗?我觉得就算我们自己也无法描述我们自己的真实模样。
我们活了二十年三十年或是四十年,回过头来看,前面的自己我们还能否记得?记得的是不是只是其中的片段?是不是印象最深刻的景象?那这些片段和景象能构成真实的自己吗?
连自己都无法认清,更别说其他人了。
想到这,我想我们所讲的所有人物,孔子、孟子、刘邦、项羽、武则天,等等,或者本书的人物阿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了解到的,我想都是后人眼中的形象,都是用片段组合而成的形象,都是虚幻的形象。
唯一真实的就是其作品,流传千百年的作品。
要想了解本人,唯有通过作品。而那些史书、传记、轶事,只当作故事。
这些故事可能大部分都是真实的,但它们却不能构成本人。
而要了解阿炳,很难。他至死也不过是一个流浪的乞丐,以卖艺为生的乞丐,没有人会专门去记录一个乞丐的一生。
流传至今的只有只言片语,只有为数不多的作品。
而这本书其中的内容大多是作者通过查阅资料而做出的推断,猜想。
无论事实是不是如此,但可以肯定的是阿炳的确是一个乞丐,至死时还是一个乞丐。
而据说阿炳创作改编了七百多首乐曲,然而流传至今的只有6首,其中最出名的当属《二泉映月》,可以称得上是二胡演奏的神曲。
书的作者把阿炳的地位摆的极高,可以称得上是东方的贝多芬。
当然,我不懂音乐,也不懂艺术,白天也听了一遍二泉映月,属实听不懂,只感觉旋律低沉悠扬。
虽然我听不懂,但从所有音乐家对二泉映月的评价可以知道,这确实是艺术。
我想说的不是二泉映月,我想说我们看人物和作品,我们可以感到明显的对比和落差。
一个是乞丐,一个是艺术,似乎毫不相干,但又合二为一。
这不是矛盾,这是必然。
我想孟子的话很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只有经历过痛入骨髓的苦难,只有经历过超越极限的折磨,只有经历过难以忍受的伤痛,才会有深入灵魂的体会。
平平淡淡的生活,庸庸碌碌的经历,难以造就超脱的精神灵魂。
当然,现在也很少有那种非人的苦难和挫折,不过,我想现在所有成功的人士都付出过超过常人的努力,或者读书时,或者创业时,一定有极大的付出。
否则,天上不会白白掉馅饼的。
就算掉馅饼,也是那些勤快的人才能捡到。
所以说,要想成功,唯有一条路,那就是努力,付出常人没有的努力,才有常人没有的收获。
想想自己,以前不说了,就说写书这事,要想写一本好书,一定要付出常人没有的努力,才会成功。
而现在读书,肯定是一条正确的路,那就坚持下去,坚持读一百本,两百本,甚至更多,一定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