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天我看《道德经》(一)
现有的《道德经》,无论哪种版本,都将全部内容分成了八十一章。但这是后人进行的区分,方便解读和理解,原文实际上就是一篇文章。
所以,我读此书,不准备按照章节去感悟,而是首先按照段落读,按照段落感悟,最后合而为一,再读再感悟。
我看的版本是郑州大学出版社发行的国学经典藏书系列,诸子百家,道德经。主编是王星光和金宏伟。书中带有译注。
今天研读了前两段,看译注,再对比我的感悟,我有不同的理解。
对于文言文,不同人有不同人的理解。对于玄奥的内容,同样是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而且版本不同,标点也不同,理解也不同。但其实我觉得标点也好,每个字的解释也好,并不影响全文的理解。
我觉得我们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是从我们的角度去看,而老子写这篇文章是从老子的角度去看,无论我们如何翻译,我们也不可能理解老子的所思所悟。所以,我们对文章如何理解,取决于我们对天道对人生对天地社会有何种感悟。因此,我们看这篇文章,目的是启发我们自己的感悟。
我说说我的理解和感悟。
第一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第一段原文。
有的人将“道可道,非常道。”解释成:天道是可以阐释解说的,但是并不是寻常所说的大道。
我觉得这样的解释有点简单直接,完全是字面意思。
而我理解这段话,首先从老子为什么写这样一篇文章开始思考。我看《鬼谷子》的时候就思考,像鬼谷子、老子、孔子这样的圣人,之所以写文章,就是要教化众生,想要给人们讲述一个道理。
因为他们是天道使者,他们有着自己的使命,所以他们要把自己从天道中感悟而得的道理讲给众生,教化众生。
所以,他们都会从天道讲起,像上一本看得《鬼谷子》,也是从天道讲起。
那么,我们看老子从天道中有何感悟。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两句可以一起去理解,不要逐字逐句解释,没意义。
反复读十遍二十遍之后,再联想自己对天道对世界的理解,心中不免有一个深刻的感悟。
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道有其特有的规律,而这个规律又是不能言说的,又不是我们寻常说的道,其中蕴含了深刻玄奥的内涵。
这句话后面的内容,就是老子举的一个例子,去阐述天道。他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他所说的无有,就是天道的一个道理。天地,是从“无”开始的。万物,是由“有”生成的。
这个“无”和“有”就是老子取的名字,这种天道的蕴意,如果取了名字,大家再去解释这个字,就说死了。
无,就是个名字。实质上,并不是没有,也不是虚空。
有,也是个名字。实质上,也不是有了物质。
可以往更宽广的范围去理解。
可以理解成天地初始的状态,无。天地在无的状态下生成,出现。
我反复理解,反复思考,反复感悟,觉得“无”可能就是“唯一”,“有”可能就是“蕴意”。
天道就是天道,天地就是天地,原来没有名字,没有含义,没有意义。我们给他取了名字,我们给他定义了,我们给他解释了,于是,就有了天地万物。
这就是天道。
老子就是这么告诉众生,天道不能说,也不需要去阐释,去解说。即使解说,那就说“无”是天地的初始吧,“有”就是万物的源头吧。
接着老子说,我们就从“无”和“有”来观察天道吧。
随后老子说,这两样东西名字不同,但都可以称作“玄”。“玄”就是一切奥妙的关键。
所以,我理解,天道最终的定位就是玄,不能说,不能解释,不能阐述,只能去理解。说出来的天道不是天道。
我看第一段的内容,就是这样的感觉,就觉得老子很无奈,觉得天道非常玄奥,不好说,不能说,不容易说,怎么办呢?那就简单举个例子,把“无”称作天地的初始状态,把“有”称作万物的源头吧,我们就观察这个去感悟天道吧。
而实际上呢,我理解的天地,就是自然存在的,永恒存在的,在我们认识之前他就在,只是没有名字,称作“无”。从我们命名之后,就有了名字,有了含义。所以,“有”就是万物的源头。而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天道。
接着第二段,老子接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还是整段去理解,我理解的意思是,我们认识了美,相对来说就有了丑,我们认识了好,相对来说就有不好,有和无是相生的,难和易是相对的,长和短是相比较的,高和低是挨在一起看出来的,等等。一切都是有一个就有另一个,我们认识了一个,就会根据这个认识另一个。
结合到第一段,一起理解,就是说,整个天道之下的天地,原来就存在,但是没名字,没意义,是“无”。我们认识天地万物之后,就有了意义,有了名字。而我们怎么认识的?知道了美,就知道了丑,知道了长,就知道了短,知道了高,就知道了低,从而就知道了万物,就有了万物。
第二段的最后,老子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是什么观点?
我理解,老子的观点是,圣人要做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弗始万物,弗有万物,弗恃万物,弗居万物。只有弗居万物,才能永恒。
有的人理解不一样,书里的译注也不是这么说的。但我看,这段话说的都是圣人应该如何做,所以弗后面接的动词的主语都应当是圣人,而前面的宾语,都是万物如何,或作,或生,或为,或功成。
我感觉应该这么理解,具体每个字是各种含义,如何解释都行,关键是不管万物如何发展如何变化,圣人都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样的结果是“不去”,我认为是和万物同在,永恒存在。
整个前两段话,就是老子阐述自己的观点。
总结说就是,天道对待天地万物的规律是玄奥的,有了“无”,就会出现“有”,有了“美”,就会有“丑”,一切都是相生的,都是认识的。所以,圣人要无为,要无言。这样才不会出现任何混乱、邪恶、战争、贪欲……
只有不出现“有”,那一切都“无”。
这是天道,这也是老子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