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天我看《道德经》(二) - 我要写一本书 - 丁卯冬至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我要写一本书 >

第34天我看《道德经》(二)

在前两段中,老子通过感悟天道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接下来,老子开始论述自己的观点,首先第三段,老子解释了何为无为。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从第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如何无为,不尚贤、不贵难得之物、不见可欲,这么做之后,可以使民不争,使民不为盗,使心不乱。

这是不做什么,下一句老子便说如何做,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通过不做和做,最终达到的结果就是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这就叫无为,效果就是无不治。

有的人讲老子的无为是顺其自然,什么也不做,我感觉是不对的。

从我的理解来看,老子的“无为”其中还有“为”的意思,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还有要做的事,刚才也讲了,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是为。

因此,从第三段内容就可以明白,老子的“无为”实质上包含两个方面,不做和做。

而从不做和做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理解,就是不要做违背天道规律的事,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和身份的事;要做符合天道规律的事,符合自己身份的事。

再拓展一点,我感觉其中有树立价值观导向的深意,从统治者讲,要治理国家,要行无为之治,就是要倡导做什么,反对做什么,树立一个价值观,统一百姓的思想。天道是什么?统治者就是天道,就可以左右百姓的思想行为。

从我们普通人讲,从老子的无为之治中感悟,我们要做到无欲无求,虽然得不到永恒,但不会忧不会愁,不会有祸患。当然,无欲无求并不是吃斋念佛,而是不要有超出自己身份的欲求,要符合身份,该我们追求的我们要追求,不该我们追求的不要追求,否则,徒增烦恼,易产生恶念邪念,导致灾祸发生。

以上就是我从第三段内容得到的感悟,无为到底是什么,到底怎么做。

接下来第四段。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段话看似和上面没什么联系,而且内容似乎不是太好理解,说实话我也没读明白,只觉得老子是提出自己的观点,解释了无为之后,进行了两句感叹,似乎在说我讲的道理非常对,是永恒存在的,自古就有这样的道理。

再看第五段。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段话里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以前我看小说听到这句话,总觉得是在说天地邪恶,我们要反抗天地,要战天斗地,敢与天地作斗争。

但实际上,这句话是说,天地是客观的,不会对谁仁爱,不会对谁特别对待,都是一视同仁,所以叫不仁。

圣人也一样,在天地和圣人眼中,众生平等,没有任何分别,都是刍狗。

整个这段话,我理解老子又在论述自己的观点,为什么要不为?因为无论天地也好,圣人也好,都是平等对待众生,没有去做过多的事,因此,我们每个人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

之后第六段。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段话也不太容易懂,但我觉得意思和第五段差不多,都在讲只有无为,才能长久,才能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之后第七段。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老子通过论述天地和圣人长久的原因,来阐述只有做到无为,才能像天地一样长久。

今天就看到这,总结一下,从第三段到第七段,老子先解释了什么叫无为,如何去做,这样做的结果,通过这样论述,来证明无为才是天道,无为才是圣人之治。

老子写这本书,我感觉不只是给统治者讲的,而是用来教化众生,任何人理解了无为,任何人都能够得到永恒和长久。

这应该是一种境界,或者叫格局,或者叫心态,或者叫理念。而不是简单的方法做法。

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会永恒和长久。

因为天道就如此,天地就如此,圣人就如此。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