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天我看《道德经》(三)
第八段。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一段内容中有一个流传千古的名句,“上善若水”。
从整段话的内容中,我理解做人做事要像水一样,这是上善。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老子讲,“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突出水的特性,有三个方面,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最关键的一点是不争。这段话的最后老子讲了,夫唯不争,故无尤。
具体说什么是“不争”,反复读第二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反复读反复读,我感觉不争的意思是水滋润万物却不控制万物。书上把争译为争夺,我感觉不争夺,肯定有一个对象。再反复分析这一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利和不争的主语都是水,善利的宾语是万物,之后并列的谓语不争就省略了宾语,所以如果把这一句换一种方式说就更容易理解了。
水善利万物,而水不争万物。
这么看可以把不争理解成不控制,就是水非常好的滋养了万物,水却不控制万物。
再直接点说,我默默无闻地对你好,不求你的回报,不求你记住我的好,不求你听我话,不求你归属我,这就是不争。
而后中间一句是老子举的例子,“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其实也不用逐字逐句翻译,我理解的意思就是做人做事都要像水一样,各个方面,方方面面,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如果说统治者,也是同样的道理,要默默无闻地滋养百姓滋养苍生,却不去控制苍生,不强迫苍生,让苍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如果说普通人,也一样,也可以默默无闻的做好自己的事,像水一样,只管滋养万物,这样才会无尤,没有灾祸没有祸患没有过错。
和“无为”相比,我感觉“不争”是另一种更深的境界,先做到“无为”,再做到“不争”。
所以我感觉从第八段开始,老子又把观点提升了一个层次。
接下来看第九段。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我理解这一段话的内容还是老子在解释为什么要不争。
这一段话中老子把“不争”称为“功遂身退”,就是达到目标了就退出去,这就是天道。
书上说这是讲自保之道,重在养生。我总觉得书上的解释完全就是字面意思,太浅显了。“功遂身退”前面两句话是老子举的四个例子,如果单看四个例子可能确实是讲具体的事,但这些具体的事都是用以说明老子的观点,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而功遂身退是什么?就是不争。
这是一种境界,一种思想层次,而不是简单具体的几个事几个要求。
反正我就感觉书上的解释太片面太有局限性。所以我都不逐字逐句去翻译老子所列举的事例,只感悟结论。
看到第九段,老子一开始提了“无为”,“不言”,“无私”,“不争”,“功遂身退”。
我一个一个列出来,最后我们就能看出老子到底想要阐述什么。
下面看第十段。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前面一连串六个问题,我没看太明白,不是太理解。不过我知道老子最后要讲的就是“玄德”。
什么是玄德?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至于前面的六个问题,肯定也是类似于举例一样的反问,通过反问得出最后的结论。
当然,具体什么叫玄德我也理解不太深刻,这段就暂时放这,不过我感觉应该也是在论述“不争”。
第十一段。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段话,老子论述了“有”和“无”,“利”和“用”的关系,通过这个关系去阐述“不争”的道理。
我感觉书上解释的很好,只是最后落脚点和我的不一样。
对于这段话的解释,可以理解为,有车轮而无车毂的中空,不能用;有陶器而无陶器的中空,不能用;有房舍而无门窗的中空,不能用。也就是说,器物实体这个“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这个“无”,才是发挥作用的关键。
书上说,老子强调的是空虚不盈的作用。但我觉得应该是不争。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一个道理,或者反过来说,正是因为“不争”才会更有利,更有用。
说自己的“无”才会更有用,或者是在说“无为”?或是无欲无求?反正我感觉应该比空虚不盈更深一个层次,应该是自己不做,不占有,才会有用有利。
看了三天《道德经》,总想用一种逻辑去连接上下内容,但有时确实有些牵强,不过我感觉这肯定是一篇议论文,在论述一种观点一个道理,所以一定要找到论点论据,论据是证明论点的依据,论据可以更好的帮助理解论点,论点也可以帮助理解论据。
所以,我一直说,不要逐字逐句去翻译去理解,没意义,论据只是个别的事例,要跳出论据的局限,通过论点去理解去感悟,思维才会更开阔。
只不过现在才看十一段,后面还有七十段,还理解不到更深层次的内容,有的理解可能也不对,等全部看完的,那时就会对全部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