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天我看《道德经》(四) - 我要写一本书 - 丁卯冬至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我要写一本书 >

第36天我看《道德经》(四)

今天从第十二段内容开始看。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段话感觉和上面的内容没什么关系,是新提出的观点。讲圣人为腹不为目。

为腹不为目什么意思?从字面意思看是,圣人只为填饱肚子,不为外在的感官刺激。似乎讲的是价值观。书上说养生,我感觉不是养生,而是个人的追求。感觉和之前所提的“无为”、“不争”有一丝联系,但又说不好联系在哪?难道说“为腹不为目”也是不争?但又感觉没关系,说的是“无欲”?

说不好,那就先放一放,往下看,第十三段。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对于这段话的译文,我的意见并不一样,尤其是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第一句“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书上译为:得宠和受辱就感到惊恐不安,重视自己的身体如同重视祸患一样。

我不知道编者是从什么角度理解的,书上说是联系下面两句话得到的理解,但我看下面两句话,专门解释了“宠辱若惊”和“贵大患若身”,那么确实说明这两句话是并列的两个观点。

“宠辱若惊”很好理解,我的理解和书上的译文差不多,就是无论得宠还是受辱都要感到惊恐,因为这些都是名利得失,得宠会遭人嫉妒,受辱会遭到欺压,都会带来不可预测的祸患,所以当我们得宠和受辱时,心里要有警惕,要感到惊恐。

“贵大患若身”,书上说是倒装句,解释成重视自己的身体如同重视祸患一样。但我感觉不是这个意思。

后面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对于这句话,书里译文为:我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我有自身的私利,如果我没有自身的私利,我还有什么祸患?因此,以珍贵自身的思想治理天下的人,就可以寄托天下;以爱惜自身的思想治理天下的人,就可以委托天下。

我总感觉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他把这两句的身翻译成两个不同的意思,前面那句译成自己的身体,这里又译成自身的私利,最后又译成自身。自身的私利和自身完全是两个概念,一个身字,怎么可能有两个概念?

我反复的分析反复的思考,认为:“贵大患若身”,应该是“贵大患若身之感。”意思是重视祸患临头的感觉。

因为上一句,宠辱若惊,说的也是得宠和受辱要有惊恐的感觉,所以我觉得“贵大患若身”也是说的感觉。

之后解释那一段话可以理解为:我之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我的心里有我自己,所以会有大祸临头的感觉;若是我心里没有我自己,我怎么会有祸患?

然后最后一句总结,因此,要把天下当作自己,就可以寄托天下,爱自己一样爱天下,可以委托天下。

归纳一下,我感觉是一种“无我”的境界,一种“天下为公”的境界,我当无我,心里只有天下的境界。

我感觉这段话应该这么理解,或许更合适,也更符合上下文的蕴意。

从“无为”,到“不争”,到“无我”,是一脉相承的思想。

而不是像书上说,一会说这段谈的修道,那段谈的治理方法,这段谈的养身,那段谈的修身。其实,都是讲述的人生境界,人生观价值观。这段讲的就是“无我”,“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我为天下,天下为我。

接着看第十四段。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段内容讲述的是一种状态,道的状态,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就感觉是混沌,看不见头,看不见尾。

为什么老子会在这里忽然说这么一段话?我猜测是他在感叹,或者他想说他讲的道理就像道一样虚无缥缈,但确实符合天道。

第十五段。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而新成。”

这段话同样不用一字一句翻译,连起来理解,就是老子在感叹,感叹的最后总结到,“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而新成。”

我感觉老子在感叹面对大道的心态,面对大道时的感觉,要有不满足的感觉,永远在学习在感悟的境界。

我理解就是说,我们追寻大道,面对大道,要有始终学习的态度,大道永远也学不会学不透,要始终学习,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或者说,我们对任何事都要有这种谦虚的态度,不能自满,不能自以为是。

所以,我觉得这段和上一段是连在一起的,有关联的,都是老子的感叹。

接着看第十六段。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说实话,这一段内容我没看懂,反复读了好几遍,联系上下文,还是没理解其中的意思。

既然不懂,就放一放,等看完全文再研究,只是一段话而已。

第十七段。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这段话明显在讲治国,最好的方式就是不知道有管理,其次是得到亲近赞誉,再次是得到敬畏,最后是得到侮辱。

这段话似乎又再阐述第一个观点,“无为”,“无言”,从而让百姓感觉不到被统治被管理,只感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从这段话开始,老子似乎真的开始讲解治国的方略要义,而不是谈价值观谈境界了,之前的内容还能往境界上理解,这里似乎就开始讲具体的方式方法,具体的措施了。

如果从文章结构上看,前面提出了观点并进行了解释,后面就是如何去做的内容了。

第十七段,讲了一个层次和两个做法,层次就是刚才说的,不知有之,亲而誉之,畏之,辱之;做法是“信”和“贵言”。

接着第十八段、第十九段、第二十段,三段连起来看,按意思理解来看,应该是一段完整的话,只是被人为分成了三段。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段话比较长,我不一句一句翻译,我就说我反复读过之后的理解和感悟。

整个一段话说出了老子对世俗观念的批判和反对,尤其对主动作为的做法极为不赞同,觉得现在提倡仁义智谋的做法是舍本逐末,只追求表面的功夫,实质上这些表面的功夫害处更大,只有坚守朴素,少私寡欲,才符合天道。然而,苍生大众却没人像老子这样,都觉得老子顽愚粗鄙,实际上老子觉得只有他与世人不同,因为他重视感悟天道,取法于道,因为他的一切做法都符合天道。

说实话,我确实比较赞同老子的观点,不说当时,就说现在,总感觉所有人都太浮躁了,追名逐利,追求享受,追求高端,拼命的追,拼命的赶,拼命的抢,而这样的生活真的就是活着的意义吗?是不是大家忘了活着的意义?为什么要这么累?为什么要这么拼?

当然,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而是整个社会都是如此这般。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