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天我看《道德经》(五)
已经读了四分之一的内容,其实可以看到这本书的结构和思路,老子一方面在论述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也在反驳社会上普遍的观点,而老子采取的方法主要是从自然现象、生活现象去证明,用天道去论述。
所以现在往下看,重点看这一段内容在论述什么内容,然后结合上下联系,便很好理解。当然,可能这么理解的还比较浅显,但没关系,第一遍读先有一个直观印象,再读第二遍第三遍时,可以进行深刻的感悟。
而且这么看还有一个好处,可以透过表面看到本质,老子的一些论述,有的人说他在讲养生、在讲修身、在讲治国,但我觉得老子正是通过养生、修身、治国等具体的事例方法去论述自己的观点。
因此,我觉得我们读这么书,要深刻的理解其本质,不要纠结在表面的做法上,若是能领会深层次的境界,遵循这样一种理念,那么体现到外在的生活上,自然而然就可以做到老子所讲的方法要求。
下面我们往下看,从第二十一段开始,原文这里就不复制粘贴了,我们连贯着往下看。
第二十一段:讲德遵循于道,德符合道,可以说道是根本,德是表象,只有遵循于道才叫德,虽然道很虚无缥缈,但德却很直观。
第二十二段:接着说“不争”,所以可以理解,老子论述“德”到底该如何做,其实就需要遵循他之前的观点去做,“无为”、“不言”、“不争”,这么做才是德,这么做才符合“道”。
第二十三段:讲的是“不言”。
第二十四段:讲的是“无为”。
第二十五段:讲的是“道”,用玄奥的话去说明人要遵从于道。老子这么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段:讲要“重”、“静”,“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我感觉意思还是要“无为”,要“不言”,要“不争”。
第二十七段:我理解这段内容是一个总结式的论述,对“无为”、“不言”、“不争”,还有一个观点是“平等”,对众生一视同仁的平等。说的内容不少,但都是对上文的归纳和进一步论述。
第二十八段:我感觉这段内容在讲做法,如何遵从于道,“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什么意思?我感觉就是要认识道,理解道,坚守道。
第二十九段:我理解讲的还是“无为”,“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要去除一切不符合天道的行为想法,真正做一个符合天道的圣人。
第三十段:看起来好像是新的观点,讲的是用兵之道。而且有一句话反复读也没有理解,“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其中的“老”究竟是什么意思?“不”是什么意思?确实没理解。
第三十一段:讲的还是用兵,和前一段有关联,应该还是一个意思。
第三十二段:这一段又和上一段不是同一个观点了,这一段说的是“道”。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这里的名应该和文章一开始的名可名非常名是一个意思,所以我理解就是有了名,就叫有,既然有了名,就知道了限制和终止,知道了限制和终止就可以不停歇,永恒存在,就譬如道与天下的关系,就像大海和江河的关系,永恒不息。我感觉说这些话的意思还是说要遵从于道。
第三十三段:这段话很短,讲的很有哲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段话就是讲道理,具体要论述什么观点还需要看下文。
第三十四段:我理解这段讲的是“不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我觉得“不自为大”就是“不争”。
第三十五段:讲的还是道,平淡无奇。“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很平淡,很平常,这就是道。
第三十六段:提出了一个大道的规律,物极必反,称为“微明”。正因为这个道理,柔弱胜刚强。看起来似乎在将谋略,要处于柔弱的地位,才能战胜刚强。不知道为什么这里会这么说,也没理解出与前文的关系。
第三十七段:讲的还是道的规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从第三十七段之前是《道德经》的上篇,从第三十八段开始是下篇,今天就读到这,明天开始读下篇。
简单总结一下,从表面看,上篇讲了养生、修身、治国之道,从深层次看,上篇中论述了老子重要的观点“不为”、“无言”、“不争”,归纳起来我感觉就是要做自己,为己人,为己事,为己心。
当然,可能书中还包含了老子所感悟的天道密码,只不过我没理解,没感悟出来,或许是我天资过于愚钝。以后再慢慢领会,再慢慢研究。
今天读的快了一点,一方面是觉得前几天读的太慢了,要按照之前的速度,五千多字能读一个月;另一方面觉得《道德经》也不是我想看的书,这是老子对天道的感悟,核心思想在一开始就提出来了,后面都是论述,都是讲解和阐述,对我有一定启发,但这本书并不是天道,天道还需要自己去感悟,所以,下一步准备看一看易经,据说易经就是天道,要逐本溯源,通过天道感悟天道,而不是通过他人的感悟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