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孙书记和黄队长
那天早上,黄队长带着两个民兵进了村子。那两个民兵一人背了一支步枪,十分威武。村民们看见了,顿时紧张起来。大伙儿很久都没有看见黑洞洞的真枪了,上一次看见还是土改那会儿。在土改之前见的就多了,一会儿是穿将校尼和大皮鞋的路过,一会儿又是穿大棉袄大棉鞋的住了进来,走马灯一样。那些人不仅带着枪,还拖着大炮小炮的。这两伙人是死对头,谁都想把对方置于死地。村民们被夹在中间,哪个也不敢得罪。
黄队长原本打算他一个人来调查,带个笔记本就足够了,更没有想过要带枪,可孙书记不同意。
孙书记对这件事儿很重视。在黄队长出发前的一天,他特意找黄队长进行了一次认真的谈话。
“小黄啊,塔兔这个人不靠谱,我不太相信他的话。我这两天一直在琢磨,那孩子虽然有点儿残疾,但也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做母亲的不会那么狠心吧?”
孙书记说到的塔兔,真名叫塔建成,他是徐家窝堡人。据说他以前养过兔子,大伙儿就叫他塔兔。王景波万万没想到,就是他向孙书记报告的。马翠花倒是想到塔兔了,但她忍住了没有说出来。
听了孙书记的一番话,黄队长品了品,觉得有点儿特别,味道和两天前不一样了。两天前,孙书记给他布置任务时,口气非常坚定:坚决严惩,绝不手软!没有一点儿转弯儿的余地,可现在听上去有些不同了。他刚想直来直去地问:书记你是啥意思?不过,黄队长灵机一动,马上换了一个说法。虽说孙书记是他的亲戚,但亲戚也不能太直来直去了。在孙书记身边工作了这么多年,黄队长从孙书记身上学到很多。
黄队长是孙书记的外甥,他的母亲是孙书记的大妹妹,家里住在徐家窝堡东边那个村子。那个村子里有个供销社,张遇春最喜欢供销社里面那股味道,糖烟酒酱醋茶等等各种味道巧妙地混合在一起,非常好闻。那个村子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他们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们经常被别的村子议论,是远近有名的公众人物。人们都说是因为有了供销社才让这些女人出名的,可这里的女人并不是坐享其成,她们也给小村子增添了光彩。黄队长的妈妈就是其中一个为小村子增添光彩的人,她虽然年纪不轻了,但也被人们经常议论。她能帮助很多人解决困难,因为她是孙书记的妹妹。她和那些大姑娘小媳妇一样,也是有名的公众人物。
孙书记刚刚说了:做母亲的不会那么狠心吧?
听听这口气,虽然是疑问句,但明明是肯定。但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要靠黄队长自己用心去品。孙书记为什么能当上书记?除了他读过书,是小学三年级毕业以外。还因为他在工作中有这样的本事:在疑问当中肯定,在肯定的时候存疑,永远不会走极端,又恰到好处。上级领导对他的这一点很赏识,认为他考虑问题周到。让他做大队书记,有些屈就了。可孙书记一直干到退休,还是一个大队书记!
黄队长也读过书,可他比孙书记少读了一年。黄队长是小学二年级毕业,跟徐家窝堡年轻的老猪倌是同等学历。
黄队长听了孙书记的话,大致品出了孙书记的真正意思,他马上接过孙书记的话茬说:
“谁说不是呢?我也是这样想的。咱们这里有残疾的孩子挺多的,个个活得都挺好。东屯老刘家有两个傻儿子,做父母的能咋办?只能好好养着呗!那个老刘头也犯愁,犯愁也没啥好办法。书记你放心吧,我不会冤枉好人的。”
孙书记对黄队长当然放心,黄队长办事儿挺靠谱的。
“小黄啊,我知道你不会冤枉好人。我在想一件事儿,你想想看,就算孩子的妈妈让她去摘莲花了,那也没有犯法,除非她把孩子推进水里淹死了,咱们不能因为一句话就给人家定罪。塔兔前来告发,本来就是捕风捉影的事儿。可老王家是地主的后代,我们不能不管,否则有人会说闲话。我的意见是,明天你带多两个人,再带上两支枪,把动静搞大一点儿,越大越好。但别太较真了,跟他们一家谈话时,态度尽量好一些,和颜悦色,别把他们吓坏了。大家都是乡亲,低头不见抬头见。”
这一回,黄队长完全听明白了,孙书记想虚张声势,做做样子就算了。这想法正中了他的下怀,清官难断家务事,别太认真了。
此时不是农忙季节,黄队长从别的村子叫上两个民兵,把大队部保险柜里保存的两支步枪带上,枪里面没有子弹。
这是一个难得的晴天,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大地一片青翠。小村庄屋顶上的烟囱里冒着丝丝缕缕的青烟,余烟袅袅。几只麻雀在空中飞来飞去,在房前屋后转悠。它们从来不敢离开家门,因为它们不能像小燕子那样飞远。它们也有翅膀,但它们没有小燕子那样的远大志向。它们整天嘴里叨咕的就是一个字:家,家,家!这就是人们把它们叫做家雀的原因。
徐家窝堡有两个老头,他们是死对头。俩人一见面没说上几句话就会吵架,有时还会互相动起手。今天这个把另外一个按倒在地,明天另外一个把这个按倒在地。每次赢家都会逼迫那个倒在地上的输家承认:说,你是蒋光头!要么就换成另外一个人:说!你是李承晚!总之,输的那一个必须承认自己是蒋光头或者李承晚,那个骑在他头上的赢家才会饶了他。
他俩互有胜负,却一直不能停止这个游戏。今天这个是蒋光头,明天那个就是李承晚。说到家雀,他俩也有一番争论。一个人认为,家雀是因为翅膀不够强大,所以才没有小燕子那样的远大志向;另外一个刚好相反,认为家雀是因为没有小燕子那样的远大志向,所以才没有长出坚硬的翅膀。
不过,他俩没有因为家雀而吵架,更没有因此而逼迫对方承认自己是蒋光头或者是李承晚。他俩一致认为,为了一只不起眼的家雀,没有必要大动干戈。张遇春倒是觉得,有一个老头说得有道理:家雀是因为没有小燕子那样的远大志向,所以才没有长出坚硬的翅膀。
黄队长三人一大早就来到了徐家窝堡,一走进村头,正好看见了一群正在远去的猪。还听见有人大喊:“都给我放老实点,王八羔子们!”
黄队长不知道,这是和他具有同等学历的瘸腿老猪倌在大声对猪喊话。遇春这会儿要是回回头,就能看见黄队长了。这小子打小就是一条道走到黑,从不回头。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到老!就他这个脾性,撞了南墙都不会回头,到老了也不会好到哪儿去!他曾经和姐姐抱怨,后悔没有看见黄队长一行。他哪里知道,今后让他后悔的事情多了去了!套用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这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人生才刚刚开始。
黄队长进了村子后,看不到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除了一群热情高涨准备看热闹的孩子以外,只见到两个老年人,看上去都有90岁以上了。那两个人当中一个耳朵背,听不见别人说话;另外一个口齿不清,他虽然用尽力气说话,可黄队长怎么也听不明白他的意思。跟他们两个说话,还不如跟年轻的聋子哑巴说话更容易一些
黄队长想打听王景波一家的住址,他看了看那两个老人,不得不放弃了希望。他向那些孩子求助,孩子们跑跑跳跳的,自告奋勇地在前面带路。
看见黄队长一行人进了王景波的家,那些躲在远处的大人们才纷纷走出来,聚在一起小声议论:
“你说马翠花会害死小芬吗?她那么好的人,我看不会啦!”
“也难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小芬是个傻孩子,活着就是累赘,死了更好!”
听到有人在怀疑马翠花,周围马上七嘴八舌地反对。村民们说话做事儿都是直截了当,不喜欢绕弯子。
“净是胡说!傻孩子也是人,也是一条人命!要是嫌她累赘的话,马翠花一早就把她掐死算了,何必养到今天这么大?浪费了那么多粮食!”
说的倒是轻巧!事情哪有那么简单?出了厂的产品,不能说退货就退货,更何况一个大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