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回坏小子足球队(上) - 世界那么多人 - 卓甚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世界那么多人 >

第9回坏小子足球队(上)

虽已年近四十,媳妇对我的评价,始终没变:至死是少年。

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记者采访了一位老人,问:“男人什么时候能成熟?”

老人回答:“男人永远不可能成熟,就好比我今年75岁了,在路上看到一坨牛粪,我还忍不住拿鞭炮去炸它。”

呵呵,高手在民间,老人寥寥数语,就将男人的本质戳穿。

“男人至死是少年”,这个梗迅速在网络上蹿红,表达了全网女性对男人永远不会成熟的无奈。

然而,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两鬓斑。

曾经被称作“垮掉一代”的80后,也在悄悄老去,到了不惑之年。回顾80后一代人的成长历程,从出生到成年都在经历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在改革大潮的惊涛骇浪,拼命追赶着滚滚向前的时代车轮。作为60、70后眼中幸福的一代,80后长大才明白,自己是尴尬的一代。

剑未佩妥,出门就是江湖。

当我们读小学时,读大学不要钱。

当我们读大学时,读小学不要钱。

我们没找工作时,工作是分配的。

我们可以工作时,毕业就是失业。

我们不会赚钱时,房子是分配的。

我们能够赚钱时,房子买不起了。

………

越长大越沉默,越长大越烦恼。80后,迷茫着、尴尬着、挣扎着,逐渐成为了90、00后眼中的油腻大叔和老阿姨。孰不知,这群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的大叔,也曾有过年少轻狂爱自由,也曾梦想骑马仗剑走天涯。

究其原因,这和80后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80后,自小就沐浴在改革的和煦春风中,他们成长在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见证了国家社会的发展崛起。所以,80后的青春,较70后添了几许斑斓色彩,较之90后多了几分纯真质朴。

上世纪九十年代,众多新鲜事物迅速拥入,文化开始转型,新旧观念更替。

那时的我们,一边挑灯夜读金庸古龙梁羽生,一边作着黄冈中学高考密卷。

那时的我们,一边唱着港台流行歌曲,一边听着英语磁带里的李雷和韩梅梅。

那时的我们,一边穿着回力双星大博文,一边崇拜发哥成龙周星驰。

那时的我们,一边逃课狂追世界杯,一边被班主任在走廊上罚站。

作为80后的我们,一边被人注目着,一边被人鄙视着。

1993年前后,号称小世界杯的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被引入国内,开始在中央电视台转播。随着电视媒体的转播,尤文图斯、ac米兰、国际米兰等意甲豪门,在国内迅速发展了众多忠实球迷。

马拉多纳、范巴斯滕、罗伯特巴乔、罗纳尔多等球星成为了所有男生的偶像,足球运动变成80后男生为之疯狂的第一运动。

那时,不管高矮胖瘦,只要四肢健全,都会在绿茵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六中,作为全县唯一一所拥有足球场的高中,也是唯一一所默许学生踢足球的高中,成为了我们这些足球迷的天堂。

于是,一群兴趣相投的少年,自发地组织起来,招兵买马,筹建球队,我们成功将全班一多半的男生拉进了球队。

港港毕竟是大城市来的,很快给球队起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badboy,坏小子足球队。大家以为甚好。

建队之初,大家相互介绍了自己的情况,经过一番感性认识,便草草确定了阵容雏形:

突前前锋武钢,上榜理由:身材高、弹跳好、速度快。

影锋小鸡,上榜理由:能突破,速度快、意识好。

左前卫港港,上榜理由:长相帅气,初中踢过球,队名始作俑者。

右前卫麦克,上榜理由:刚看完97年亚洲十强赛,头脑狂热,自诩范志毅附体。

中前卫成磊,上榜理由:身材墩桩,五官发型酷似马拉多纳。

中前卫晓哥,上榜理由:球风稳健,大脚开的远。

左后卫新仔,上榜理由:爱好压腿劈叉,酷似《精武英雄》藤田刚。

右后卫猴子,上榜理由:盘带动作夸张,体能尚可,耐奔跑脾气暴。

中后卫明柯,上榜理由:身体较壮,大头且梳中分,看上去头球不错。

门将学子,上榜理由:自诩擅长篮球,身高不够弹跳来凑。

很快,这套阵容就状况频出,带来球队的人员更迭:

老武,在拼抢中摔断了胫骨,闭关养伤3个月。

麦克,四肢不协调,近视度数高,露出了水货特质,淡出了主力阵容。后来麦克痛定思痛,经常阅读《足球俱乐部》等报刊,不断加强足球理论学习,做起了场外指导。

学子,身高受限、弹跳受限,最怕高远球,擅长吃吊射。不再守门,时常替补后卫出场。

小鸡,意识出色,阅读比赛能力强,擅长内切,有一脚射门,提到左前锋的位置。

成磊,不仅长得像老马,盘带也朝着老马方向发展。位置不断前移,和鸡哥一左一右踢前锋去了。

灵虎,一身打死不传、粘球到底的盘带技术,逐渐占据了左前卫的位置。

老堂,擅长内扣过人,假动作逼真,断球出脚准确,占据了左后卫的位置。

波纳,身体强壮,头脑冷静,下脚果断,拦截凶狠,头球好卡位准,妥妥的拖后中卫。

老武伤愈归队后,怕再受伤,便到了门将的位置发挥余热。日后门神气质凸显,身高臂长,弹跳出众,于前锋头顶摘球如探囊取物。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