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高人 - 都市圣医男神 - 青铜圣衣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都市圣医男神 >

第62章高人

一个人要实现任何目标,如果知道了道路,知道了开始和终结。那么只要顺着道路,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只要不出意外一般都会实现自己的目标。除非道路不明确或者是自己太懒。而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就是德。知‘道’也有认知不同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定义为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规律有自然规律如:日升月落的规律,四季交替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等等。社会现象的规律如:社会发展规律,经济规律,饮食男女等。

道从狭义上讲指的是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狭义的道,是亘古长存的。比方说佛教的三法印就是这样一种客观规律,佛教的三法印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道也可以说是一种客观规律,是客观真理。而这种规律是可以被我们发现,感悟,理解和实践的。

善知识开示的道,是属于狭义的道。就是客观真理,是只能被发现,被体悟而不可以更改的。我们只有通过闻思,才能见道,体道,然后去悟道和行道。如果我们想去修道,就自然而然的来到了德的范畴。

循道而为即为德。德,是对道的实践,也是道的载体。一个人通过对道的积极实践,在循道而为的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就是德。德是道的展现,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下有不同的展现,但是其本质都是道的展现。

假如把道比作一头大象,那么德的展现则有时是象鼻,有时是象腿,有时是身子,有时是尾巴。所以道是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但是德是具体的,是道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象鼻子,象腿,象尾巴,象身子都是大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才有可能认知‘道’的真面目。所以循道而为需要有一颗中正客观的心,不能人云亦云,亦不能随波逐流。更不可刻舟求剑,一味守旧复古,默守陈规。

这就是道与德,老子五千言论述的就是道德,我们百姓在日用中离不开道德。知道,循道而为,我们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也是一个福慧具足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最起码不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往高深处讲则有可能会推动整个社会朝着更健康,更和谐的方向发展。这是道德在现实社会中的积极意义。而绝不是象很多不了解道教思想的人,对道教的评论说道家思想是消极避世的,这其实上是曲解了道家的思想。”

冯文丹围绕着道德二字,发表了一番见解。朱道长听完以后,感觉冯文丹只是在理上讲解了道德的含义,但是还没有上升到修行。说以冯文丹刚才的这番言论,可以说是一种理入,也就是道理上的理解。但是对朱道长这样一个实修的玄门高人来讲,从这里是无法看出冯文丹的实修境界的。

于是朱道长接着追问道:“好一个‘道,即为道路,规律;循道而为即为德。’在理上这样理解是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我们都是修行人。我希望冯文丹居士能够从实修上再讲一下,何者是道?”

冯文丹一听朱道长这么发问,知道今天是碰到实修的高人了,于是毫不犹豫的回答道:“道如果用丹道修行的话,来讲就是太虚中那无形的生生之炁。”

朱道长听完冯文丹回答,捋了捋自己的胡须,感觉很满意。接着又问道:“既然道是太虚中的无形之生炁,请问何谓修道呢?”

冯文丹听到道长步步紧逼的发问,知道对方肯定已经有了答案,这纯粹是对自己的考量,于是马上回答道:“通过静坐修行,达到内外炁动的境界,然后可以借用太虚中的无形之生炁,来修炼长养我们的肉身和心性。”

“那么太虚中无形之生炁,藏在何处?”

“无形之生炁遍一切处,周流法界。”冯文丹回答道。

朱道长哈哈大笑道:“冯文丹居士,这个遍一切处,周流法界可不是道家的用语,这是典型的佛教语言。”

冯文丹也微微一笑道:“师父,语言都是为了沟通交流,既然您可以理解我想表达的含义,又何必执着于佛家道家呢?看来师父还是心生分别呀!”

“哈哈哈……这么快就被你反戈一击,没错刚才是我执着了。其实我们道教龙门派对佛门也是非常尊重的,很多典籍也引用了一些佛教用语。没错语言是为了沟通交流,是我着相了。那么为什么说道遍一切处,周流法界呢?哎!还是用道家的语言吧!我一个道士,说佛教用语终是不妥,为什么说道无所在,又无所不在呢?”朱道长继续犀利的追问道。

“因为道本无形,可悟不可看,所以说无所在。而空中实含妙有,所谓真空生妙有之义,所以说遍一切处,无所不在。”冯文丹绕口令似的说道。

“既然生生之炁,遍一切处,无所不在。那么我们都在道中过活,任其自然即可。为什么我们修道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如果修行人真能放下自我的执着,真正的做到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话,那么确实无须修道。可是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为名利所累,金钱至上,物欲横流。

所以,大部分人都有非常顽固的自我角度。这种顽固的自我角度,也可以叫做强烈的我执。导致我们无法去汲取太虚之中的生生之炁,也就是无法去体道,循道而为。

这就是我们要修道的意义。通过修道,放下我们的角度,跟大道重新连接,从而体道,行道,最终合道归一。”冯文丹尽可能的表达自己对修道意义的理解,但是确实言语道断,开口即错。

“冯文丹居士,‘顺则凡,逆则仙’这句话如何理解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反观今天科技昌明,学科繁杂,一个人穷其皓首也无法全部涉猎。所以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追无涯,殆矣。’通俗的讲就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究无尽的知识,会让人身心疲惫的。

当今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信息污染严重。如果没有分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被海量的杂乱信息迷惑。今日学者、大师、专家满天飞,每一个人都固执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不断阐述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是权威的。

原本简单的道理,让大量被利益集团收买的伪专家学者(堂主注:市场经济下,很多伪专家学者的言论也建立在金钱上,只要公司给钱,伪大师专家什么都敢讲,他们其实变成了追逐利益的商人)。为了某些目的而变得复杂,变成了所谓的国际化和高科技。

其实这些社会现象,就是顺则凡。无论什么理论当其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时候,就已经离道甚远了。当然在丹道修行中对顺则凡,则是指的先天一炁顺则生人,即落凡尘。

逆则仙告诉我们,大道至简,让我们回到一念未生的状态,自然就可以感悟天地间的道理。如果我们站在道(堂主注:也只能这样暂且称为道,但是可言非道,这也不是一个实有,只是一个名言安立。)上看这个世界,是了了分明的,因为万事万物皆是道的展现。如果站在万事万物上看道,那么我们就容易迷惑颠倒。当然丹道修行中强调要善于利用这先天一炁,逆则成仙。

很多时候修道之人要学会反观,也就是要有逆向思维和自我反省的能力,这样才会让我们受益无穷,至少会学会独立思考。

这就是我对顺则凡,逆则仙的理解。当然在丹道上主要是指的要善用先天一炁,顺则生人为凡,逆则成仙为圣。这里面涉及到一些修行的窍诀,不是很方便讲,请师父见谅。”

听完冯文丹的这番论述,朱道长对冯文丹这么年轻竟然知道这么多丹道修行的理论深感惊讶,而且在冯文丹说话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一个真修实证的人。看来姬师兄介绍冯文丹对丹道修行非常熟悉,这是丝毫都都没有夸张的。

想到这里,朱道长升起了主动跟冯文丹结交的心,于是赞叹道:“冯文丹居士,确实是一个真修实证的修行人,看来你对道教的修行也是非常内行的。”

“师父,您过奖了,在您这个丹道修行的大行家面前,我知道的这点内容实在不值一提。”冯文丹非常真诚的说道。

朱道长听冯文丹这么讲,心想这个小伙子不简单,刚才在分享的时候,可以引经据典,高谈阔论。可是仍然能够保持清醒的觉知,能够保持谦虚的态度,这份养气的功夫,对冯文丹这个年龄属于非常难能可贵的。

姬师兄听冯文丹和朱道长交流了这么多道教修行的内容,她也听得津津有味。因为平常她也经常禅修静坐,所以对静坐用功也是有一些实际的修验的,在这种场合下,她抓紧时间问道:“师父,请您开示如何才算是入定了呢?”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