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儿子归来
传家由于腿不好,对抗饥饿的事情都落在了淑英身上,山里的各种野菜,能吃的不能吃的,只要毒不死人就只管吃。还有蚂蚱,蛤蟆,青蛙,螳螂全都是桌上的食物。二驴用朝鲜带回来的枪偶尔打只山鸡或是河里捞到一条鱼,便叫上传家两口子去吃。所有人都在山里、河里找吃的,能捉到一条鱼那都是稀罕事。对于二驴,不管是张金河还是传家亦或是淑英,心里都是充满了感激。就凭他两眼一抹黑的去南方寻找传家和永涛,哪怕后来淑英曾经给他说了个漂亮媳妇,也觉得还是欠着二驴的情义。如今他自己也有老婆孩子了,生活很困难的情况下,照样有啥都给送点。其实在二驴心里,因为自小没了亲人,传家他们一家和张金河都给了自己家的温暖,他的内心也只有在他们身上才觉得是有了归宿。对他来说,只要大家都平平安安的一起活着,那就是幸福的。至于饥饿,那都是精神世界以外的东西。
到了孙安国在东北的第三个秋天,两口子抱着已经会走的闺女,装了一袋粮食坐上了回山东的车。由于事先已经书信通知了他的爹娘,这段时间传家两口子都在期盼中度过。淑英每天都要去村口守着,传家告诉她,“儿子秋收了才回来,这还没到时候呢,。”她也不管那个,她说东北冷的早,儿子可能快回来了。直到这天午后,儿子真的比预想的时间早到家,淑英得意的问传家“说你大老粗就是大老粗,俺比你想的对,是不?”传家忙高兴的说“对对对,俺没脑子。”
淑英心里想着儿子可也顾不得儿子了,先把儿媳林秀芝的手拉住,好好的打量着,夸奖了一番。这回淑英算是放心了,儿子找的这个媳妇可一点都不丑。她又抱着孙女亲了又亲。最后才轮到儿子,看他比原先黑了但是体格也壮实了,也就不再埋怨当初丈夫对儿子去东北不加以阻拦的事了。淑英让丈夫抱着孙女,她自己牵着儿媳的手一起回的家。
自打安国出生前,传家就在外边打鬼子,后来又参加解放军,好不容易回来了吧,安国又分别去了上海和东北。这二十多年来,竟然大部分时候都是父子分离的状态。传家看着儿子,心里又是陌生又是欣慰……没有自己的陪伴和教育,儿子照样是个正派人,用二弟的话说,就是基因好……传家也不懂啥叫基因,反正二弟说的话就是文雅有深度,这个“基因”一词传家也经常学给别人听。
孙安国去见了他舅老爷和干爹,对于二驴给安国当干爹这事,虽然没有正了八经的认过,可从小也就这么叫着长大了。就他和亲爹的关系,叫个干爹确实也不掉身份。安国去东北的时候振国才六岁,现在已经懂事了,只知道大爷家有个大哥安国,可那时候的记忆已经模糊,现在终于又见到了,振国好好的看着安国,生怕下次见了面又认不出来。
安国给大家聊起来了在东北的生活,告诉他们自己在那边过得挺好的,唯一的不好就是冬天太漫长了。对于冬天的冷,传家和二驴深有体会,甚至完全可以说是恐惧。每到秋天的时候就开始拾柴禾,只有看着院里和墙外那一垛垛的柴禾,心里才觉得踏实。吃完了饭送走了干爹,闺女跟着爷爷奶奶玩,孙安国就一个人坐在院子里,他看着熟悉的当院,熟悉的那几棵槐树,陷入了对老家深深的眷恋。他终于明白为什么爹在外边回来后就经常发呆,不光在家里,在大门外,还有田埂上。那是发泄想家的唯一方式了吧!如果不是在东北有了稳定的家,估计现在也没有魄力去闯东北了。他也对那些在北大荒逃回去的人们没有了鄙视。想家,这是一个正常人该有的情感,而且是最正常最伟大的情感。
孙安国没有再跑上海看二叔,虽然已经度过了那几年最困难的日子,可这年月吃饭依旧困难,已经没有能力在路上折腾开销了。当他再一次离开这个山东家,所有人都知道这回一年两年的是不会再见了,孙安国再也没有了上次去闯的时候的激情,他的眼泪多过了爹娘的眼泪。传家告诉儿子,日子肯定越过越好,爹娘还不算老,以后总会有团聚不分开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