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夏雨、田鸡
“周哥,走了,下周见!”
“好,下周见!”
周六的傍晚,张长生对着砖厂门口岗亭小屋内站岗的一位保卫科同志打完招呼后,头戴斗笠身披雨蓑衣,头也不回地冲入了暴雨中,往家的方向疾步走去。
上班的第一个周末,终于迎来了他穿越后的第一场雨。
还是倾盆大雨。
不过好在今天已经下了一天了,明天就是周日了。
夏季像这种大雨持续时间一般不会太长,除非台风天气,那就另说了。
对张长生来说还是件好事,起码明天一整天的假期不至于只能呆在家里无所事事,哪儿也去不了。
这场雨对农民们来说也是件好事。
因为犁好的田,终于要有水了!
有水就意味着可以耙田了!
之前便说过,他们这里都是梯田,高处岭岗的水田,在这个没有抽水机的年代,只有两种办法才能耙田。
一种就是天降大雨,另外一种就是自己去池塘里挑水,只有田里的水位上升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开始耙田,或者说才能耙得动田。
因此,在夏收后,这个年代的农民最期待的就是来上几场大雨。
别说这个年代了,就连他穿越过来时的老家农村农民也是如此,因为抽水的话,一个是池塘没有以前多,然后还有就是池塘的蓄水能力没有以前的强,所以许多周边农村地区抽水用的大多是地下水。
而抽地下水,一个是需要买上几百米的水管,需要电费暂且不说,另外一个就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还得借别人家的井。
而且这水一抽,少则半天,多则一两天。
用的水泵稍微差一点,水泵烧了的也是常有的事。
还有就是还得看井打得够不够深,打得不够深的井,也支撑不起那么长时间的抽水。
还记得他穿越前的农村老家的水井,原本一开始是打算只打40米左右深的,因为周围的人家都是只打30-40米。
还是因为他奶奶说,你们家住在半山腰上,房子再建两层就到岭顶了,能和他们那些建在靠近岭底的人家一样吗?
于是乎,他老家打的井深度就达到了72米!
达成了“全村第一深井”的成就!
因为井是千禧年初打的,当时在他们那个县,农村家庭敢打70米以上深的井也是不多见的。
尽管最后放水泵的深度只有40米,但或许是因为井够深,后来借给别人家试过抽两天两夜也没啥问题。
就是镇上买的水泵有些不防雷……
经常因为下大暴雨时打的轰隆大雷给弄烧了……
夏季的大雨,除了田里能蓄水耙田。
还有一件好事。
就是雨后初晴的时候,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抓住黄鳝、泥鳅这些平日里躲藏在田里的野味了!
比平日里在晚上举着火把照亮水田,去抓黄鳝简单得多。
而停雨的时间如果是晚上的话,抓黄鳝的难度又下降一个级别。
到那个时候,估计就是家家户户都有人连觉都不睡了,直接举着火把通宵抓黄鳝、泥鳅、田鸡什么的。
正好为接下来的辛苦劳作——双抢中的抢种,提前补充一下营养。
而他,肯定也是要加入进来的,因为空间中的这三种动物,由于农药化肥等的影响,在后世中的存量并不多。
他正好偷偷抓一批进去繁育一下,改善空间中的生态环境。
空间里的田间地头应该没啥害虫需要田鸡抓了,抓它们进去当然是因为它们好吃了!
众所周知的事情,田鸡比牛蛙好吃!
除非你没吃过,又或者吃的是另外一种。
而且就算是吃过也不一定敢承认,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人。
因为田鸡——虎纹蛙于八十年代末就被列入二级保护动物了。
而另外一种蛙,平时叫石鸡的棘胸蛙,则是成为“三有”保护动物,有些地区则是将其视为二级保护动物。
并且养殖的虎纹蛙一般也不会卖到农村地区的菜市场,黑色的长得有点像是癞蛤蟆的石蛙在农村小镇市场才比较常见,同时也不排除可能是特殊培育出来的黑色牛蛙……
所以,明白了吧……
虎纹蛙图→
棘胸蛙图→
至于他现在所在的这个年代,国内正好还没有引进牛蛙,也还没有开始大规模地使用农药化肥,田鸡的栖息地也就还没有被破坏。
在农村地区的田间地头、池塘水沟等湿润阴凉地,能看见的田鸡还是比较多的。
当然,个头也大!
一般翻找出来的田鸡都有市场上卖的牛蛙那么大,比牛蛙大的田鸡也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