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贤宗法师文集(卷五)——悟道》(6) - 贤宗法师文集 - 贤宗法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贤宗法师文集 >

第四十九章《贤宗法师文集(卷五)——悟道》(6)

第四章灵药

天有阴晴,月有盈亏,人生无常——所以我们不必在这无常易逝的人生中产生任何烦恼。正面的情绪会带来福报,负面的情绪则会覆灭一切。假如你天天担忧抱怨,充满疑虑、心胸狭隘、攀援不断、睚眦必报,必将导致身心的衰弱,人生永无成功之日。

不必抱怨自己皱纹多、雀斑横生、肤色黯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由这两个原因造成的——心灵问题和作风问题。如果你每天熬夜,常常剑拔弩张,那怎么可能得到健康呢?

今晚我教大家几招,相信通过心态的改变,不仅能够收获成功的事业,而且家庭会和睦,身体能康健,人生会圆满,一切都能心想事成。

收获不是老师给你的,而是源于自己内心的觉醒。假如内心拒斥,就算有人天天在身边指点,也无补于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自幼爱老庄之学,对于仕途经济完全不感兴趣。对于这样一个看破红尘的人,你要教他功名利禄、八股文章,试问有何益处?

一切的捭阖操控都在内心,它可以拥抱世界,也可以远离尘嚣。所以切勿心外求法,识心达本即可。

根在哪里,方向就在哪里

学员:事业如何成功呢?

法师:诚信、认真。

大家可能会说到资金、项目、团队、文化等等。但我发现,要把事业做好,必须把根扎牢。现在从以下几点分述:

第一,人。

事业是人的事业,不能让人为事业所转,而要人转事业。以人为本。

第二,模式。

即你所选择的成就事业的方式。比如你擅长做什么,然后怎样去做,怎样管理等等。还有,选择就业,还是创业?这是两种不同的模式。如果选择了创业,那么你是希望劳动力集约型呢,还是以科技研发为支撑呢?要做好企业,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模式。

第三,文化。

我在杭州华立集团讲课时,听到他们的总裁汪力成对高管们说:“未来的企业,不是人才的竞争,也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企业软实力——文化的竞争。”

打个比方,所有经过一面白墙的人都不会注意到它,但如果在白墙上挂一个靶,那么别人走过就会想用飞镖投射了。同样的,在很多寺庙,大家会见到水池中央有一个莲花或者龙头之类的雕饰,人们就纷纷把钱币投向其上,认为投中就能得好运。

就是说,当某些东西成为大众共同认可的精神象征以后,就能够聚拢人气与财富。比在上面的例子中,靶子在精神上象征了人类挑战自我的勇气;而莲花与龙头分别象征了清净与图腾,这精神层面的驱动,会引导人们做出相应的行为。

推荐你们看一部韩国电视剧《商道》。贯穿其中的核心理念,就是做生意并非单纯为了赚取金钱、赢得利润,而是为了获得人心。得到了人心,那么利润与名声自会接踵而来,这也就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道理。因为消费者不单只是购买你的商品,甚至会变成你的企业展现出来的文化理念的追随者,就像现在的苹果粉、谷歌粉一样。

个人的行持也是如此。人的穿着、气质、内涵、话语、举动,这些外在的言行也是心灵的映射。人格充满魅力的人,做事就容易成功,人际交往就比较顺利。

由此可见,一切(包括事业和生活)都取决于我们的内心境界。所以,修心的重要性无可取代。心影响身,身影响言行,言行影响他人,而他人反过来会再影响你的身心。

业感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当我们失败时,我们往往指责社会、制度、学校、家庭成员。而实际上呢,企业、员工、配偶、朋友,不都是自己招引来的吗?你招来了自己的先生,就自然招来了公公婆婆,也招来了孩子。那么你的父母呢?从佛教“业”的角度来看,也是自己业力感召。

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成为朋友,有的却擦肩而过?成为朋友,是因为磁场相近,俗话说“气味相投”;否则话不投机,甚至无需言语,只需一眼就知道能不能相交。这些认知,不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心性吗?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改变心性不是容易的。有的人生性暴躁,比如《世说新语》中说到的王述(王蓝田)。吃鸡蛋的时候用筷子插,没插到,大怒,扔在地上,鸡蛋旋转不停,又用木屐踩它,还是不行,气得要命,就从地上拾起来放在口中,嚼碎了立即吐出来。心性如此暴躁,要改变谈何容易?

个性或心态会影响你日常的行为,也会影响你事业的成败——软弱之人容易举棋不定,暴躁之人常常忿然作怒,什么都会搞糟。

我有一个朋友,外出经常被人抢。他很迷惑为什么总是抢他呢?我半开玩笑地说:因为他的脸上写着“可以抢我”这几个字。匪徒也会观察人,当他发现你胆小怕事,或者摆出一副很有钱的样子,他就会来抢你。

要改变自己,就要不断修正自己,扬长补短。修正自己就要切实地努力,不落实于行动就永远无从改变。

要想身体好,就要学会排毒,而排毒的根本,就是要改善心态与生活方式:晚上尽早休息,遇到天大的坏事也不要生气。你把所有负面的情绪全部排除掉,身上的细胞就会健康,你的身体就自然会好起来。

生气时,心是拧紧的;欢笑时,心是敞开的。所以要时刻保持一颗轻松、喜悦、自在的心。即使有一个算命先生告诉你,你只能活到四十岁,你还是要快乐,用悠游的心活着,别让外境影响到内心的安宁,那么你活到八十岁也没有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心性改变,身体也会改变。

中国有一句话:“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就是说祸福如影随形,一切都是自己召感的。这话听上去有一点迷信,但细细想来,却有十分的道理。万事万物,原本就有一定的运行规律,正如古话说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如果我们不按照事物的规律办事,硬要凭自己的意志来改变它,那么祸事自然来临。

《庄子》中有一个“倏忽凿混沌”的故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说南海之帝叫倏,北海之帝叫忽,二人到中央之帝混沌那里去玩。混沌很热情地招待他们,他们很想报答。由于混沌没有七窍,他们就为混沌开凿七窍,想使混沌能看能听能说。于是就每天凿一窍,七天凿完七窍,混沌却死了。万事万物皆有定律,何以妄自改变呢?

管理学也是人的教育学

现在很多企业所考虑的都是怎样更快地捞回成本,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提高利润,那样的企业怎么可能成功呢?我们曾经讨论过某企业员工连续跳楼事件,如果不是把员工当作获利工具,怎么会有这一系列的悲剧发生呢?该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在国内还算不错的,问题就出在管理制度上。加班时间特别长,长时间人的身心疲惫,产生严重的心理负荷。

人并不是机器,不是加了油就能够持续转动的,人有感情,有血有肉,有追求快乐的需求。高压之下,公司的利润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保证,但是却不可能持久。一个对企业文化没有认同感的员工,他活在其中,感到的只是无尽的压力与痛苦。

没有人性关怀的企业,不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企业,其最终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我问过几个企业的顾问:“你们是想把企业做大,还是做长?”现在许多企业关心的都只是短期内能做大规模。似乎你的店开得越多,资产越多,价值就越大。实际上,这是一个恶性的误导。企业在高速扩张的时候,你有没有细想过管理能否跟得上,市场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的需求,员工是不是愿意在这样高速运转的企业中快乐地劳动呢?

人才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也许有的人才可以高薪挖来,但他既然可以为了金钱而转投于你,也就可以因同样的理由离开你。

现在许多人认为不会用银行的钱,不会去融资,似乎是愚蠢的。但是你们知道吗,在贷款和融资的过程中隐含着多少的潜在危机呢?一旦银根紧缩或者金融危机,那些依靠贷款或融资度日的企业可能会突然面临困境。如果能够用自己现有的资源或资金来做事,才是最稳妥的。

一个发狂的元帅是不能指挥战役的,一个雄心勃勃的企业家无法理智地看到成功背后的危机。产业的高速发展之下,跳动着无数浮躁的心,这浮躁就如同迅速蔓延的瘟疫。

我前几年发愿在短期内完成香海禅寺的重修,想让这个饱含使命与理想之地重新光大。但是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只得拖欠余款。从表面上看,我们的愿景现在基本完成,但是资金的问题还没彻底解决。这就是快速发展的弊端,需要清醒的头脑来面对和解决。所以,我认为理想的生意是通过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稳定的经营。

收获自己的一份事业,不要与他人攀比,比较是无尽头的。手指生来有短长,何苦徒增烦恼呢?这世上既没有十全十美的好,也没有十分的坏。当你认定一项事业,请再听听知己朋友的意见,权衡比较之后,就坚持去做,总会得到一份收获的。结果无论怎样,都是我们自己一手创造的,都应当坦然接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认真做好自己的事业,哪怕很微小,但只要能为别人带来福祉,那你自身也会得到福祉,事业必定成功无疑。

前几年我刚从普陀山佛学院来嘉兴时,认识了许多杭州的朋友。后来我开始重建香海禅寺,他们都不理解我,纷纷离去了。他们对我说:“师父,既然你要做普法利生、社会慈善的事业,那为何不直接去施予,却要花那么多钱建那么大的寺庙呢?”几年以后,直到寺院基本竣工、初具规模时,他们才重新出现在我身边。他们终于明白,我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假如没有这个平台,如何让别人来学习、净化、改造和提升呢?

做事业人是最关键的,而决定“人”之来去聚散的关键,在于文化。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都需要一种“文化”,文化助你凝聚人心,助你明白孝悌之道。拥有了和谐文化的企业与家庭,必将得到各自所追求的福报。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这相似的幸福,便是来源于“文化”这个根。

象腿非象,攀缘不得

人活着之所以会不快乐,就是因为把一样东西看得过于重要,那就是“我”。我们最关心的是我见、我闻、我思、我想,而不会关注他人,关注自然。所以修行首先放下“我执”,不要执着于我的得失与悲欢,学会换位思考,你的智慧就会增长,思考问题会更澄澈,达到的境界自然也不一样。

人所有的错误都源于对自我的过度考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么哪个角度才是对的?又如盲人摸象,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所摸到的那一部分就是大象,争执不休。他们可笑吗?

当我们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依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它,然而自己就一定掌握了真理吗?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做“晕轮效应”,意思是,人往往会凭借自己的第一感觉来判断他人,因为第一感觉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第一印象是聪慧,即使他做了许多愚蠢的事情,别人也会想,是不是自己看错了,他应当是一个聪明人啊,这就是“我执”的结果。一旦“我”在心里建立印象与标准后,就很难更改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