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贤宗法师文集(卷五)——悟道》(5) - 贤宗法师文集 - 贤宗法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贤宗法师文集 >

第四十八章《贤宗法师文集(卷五)——悟道》(5)

光烛

争做“人上人”的观念危机

佛教里面有解脱的智慧药方,你们都有夙慧的心,所等待的只是灵犀一点。不懂得生活智慧的人,常常会被事所牵引,被物所羁绊,被情所困扰,被自己内在的欲望所左右。人生的这些痛苦真是这个世界所强加给我们的吗?是别人所强加给我们的吗?其实都不是,而是因为我们自己一直跳不出流俗的价值观,把自己关在了观念的囹圄之中。

约定俗成的观念,实在是很强大的力量。一种思想一旦被大众所接受,成为通行的价值,就可能使接受这种观念的人受到无形的道德律令的约束。然而实际上,这些观念习俗有没有被检验过,它们真的顺应真理吗?

比如中国古代有裹小脚的习俗,树贞节牌坊以表彰妇女的殉节,甚至殉葬的习俗,还有女子不能接受教育的观念等。在一定时间内,它们都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现代人回转身来看一看,这些观念是不是非常荒诞呢?那么我们现今一些了不起的观念,未来会不会也成为荒唐戏言?——人的观念总是流变的,是无常的!

我们为什么那么迷信这些教条,我们有没有勇气跳出这些狭隘的时空。世界如果原本是坦荡和宽广的,我们为什么总是自寻烦恼呢?

这个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染缸,一只无形的手在缸里搅动,缸里的每一个人都不由自主的被卷着朝向一个方向,每一个人都习惯性地思量那些被强加给他的目的和价值:我要有钱,我要有房子,我要有名望……

我们从小被这样教导,所有的人都在钻这个牛角尖: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赚大钱,或者当大官,做大学问。所有的人都去挤一个金字塔,最后会有很多人从狭窄的塔尖掉下来。掉下来的人整个会垮掉,因为他的价值体系崩溃了。而那些价值观都是别人教给他的,他自己没有真正去思考,所以会迷失自己,进而开始抱怨和仇恨这个社会。

我看到英国的一个报道,一对父母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孩子,这个孩子年纪轻轻就从剑桥大学毕业了。可是他却没有像别人所想象的那样去找一份高薪的工作来开始自己的锦绣前程,而是到南非贫困地区去当了一个义务支教的教师。他的父母也非常支持他,还经常把他在南非支教的照片给左邻右舍一起分享。他的邻居中有一个中国太太,觉得非常不可思议。她想,名校毕业的大学生不找一份正经的工作,反而去那么遥远的地方做义工,来回的路费、伙食费都要父母倒贴,这真奇怪啊!

你们说,那个年轻人不去追求金钱、名望,是不是很不正常呢?其实,不正常的可能正是我们自己的观念。我们为什么要为了别人的价值观去努力,为什么要为了别人的眼光而去生活呢?随顺生命的安排,去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难道不好吗?

按照他人设定的理想及价值去生活,我们会迷失自己。我们要学会反问,常常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求这份名?为什么要追这份利?佛教教我们要“认识你自己”——从佛学究竟的智慧中去了解人生存在的价值。

善于思考是了悟的前提,只有在你学会思考以后,你才会反问自己的人生,反问你一直为之奋斗的方向究竟有没有意义?

佛陀的非相智慧与思维向度的转换

我们的惯性思维,总是认为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真相本然如此,以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必然如此。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常常会被命运的偶然性捉弄得团团转。

《聊斋》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节:一座雕梁画栋的大宅,一夜之间突然变成了阴森的坟墓。大家都觉得这只是文人的想象而已。实际上,这个场景才真是突破我们肉眼凡胎之所见,是血淋淋的残酷的现实。

三十年前,你在路边看到的美丽少女,三十年后,或许还会在路边看到她,但是绝对不是同一个人了。有一个老人告诉我,曾经有一个漂亮的女人,在她最风华的时候风光地嫁给了一个富有的男人。转眼五十年过去,她的丈夫死了,一个儿子痴呆,另一个因为贪污刚从监狱里放出来。前几年她与狗为伴,儿子被释放以后开始和他一起踩着三轮车卖起了臭豆腐。前两个月,她突然中了风,现在正在医院里抢救。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你在一个少女唯美的婚礼上会想得到吗?命运本来就没有被你猜度的可能性。

时空里所有的事物总是会迁流变化的,所以不要过于执着于今天你所看到的东西。俗话说“今日座上宾,明朝阶下囚”,所有人都有转为任何一种状态的可能性。因此,别人得意时,不必去奉承他;别人落魄时,也不要去唾弃他。以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人,笑对生命中的任何一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才是我们所要学会的。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陀告诉我们,一切色相都是虚幻的。

这句话乍一听,很多人觉得很荒诞。你们可能会说,我一步一步走在这座桥上,怎么说这桥是虚幻的呢?我的手触摸着花瓶里的花,怎么说花是虚幻的呢?我分明住在这屋子里,这屋顶、四壁为我遮风挡雨,怎么说这屋子是虚幻的呢?

我说虚幻,是说一切事物都是刹那流动,生灭无常的。如果所有的事物,像你所认识的那样不是虚幻的,那它就是实有的,实有就是固定不变的。然而你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看到一样东西,一千年、一万年从来都不曾变化始终如一呢?这是不可能的,就连这无限的宇宙本身都在生灭中。根据大爆炸宇宙学和黑洞理论,一切天体都会走向死亡,最后连宇宙都会回归原点!

更不用说情感、思想,这些本来就无本体可以捉摸的东西,就更加瞬息万变了。既然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那么你为什么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它们?追求青春永驻,追求永恒的男欢女爱等等,一旦发生了危机,你能接受吗?单说人的一生,就有多少“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

今天开了一个公司,别人送花篮祝贺你,你就要在心里默默观想,有一天这个公司要倒闭了,那怎么面对?如果投资失败,又怎样面对?在这个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的世界上,如果你没学会思维的转向与心态的调整,那终究是患得患失一辈子。

缘聚则生,缘散则灭,这是不可以强求的。缘来,自然而然,事就成了;缘尽,再强求也是枉然。我今天在这里演讲,如果有了发起人,有了场地,而没有观众,那就是缘还没有成熟,演讲就做不成。在缘的形成中,每一个条件都是缺一不可的。佛教要求我们不要从有相的角度来看问题,而要从生和死的大义上、甚至更深的层次中看透生命的本质。当你能够站在一个高度上俯视问题的时候,那么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尽在你的掌握之中。

当了解了这样的规律,我们才能真正地知道,今天我所拥有的,应当好好珍惜,那明天即使失去了,也不会有所遗憾。万事万物之变迁无不是一个过程而已。今天一个人走到我身边,我就好好珍惜这个缘分;明天他离我远去,我也能够放下挂碍。我这样讲,可能大家会感到很冷漠以至于无法接受,但这就是真理,你不接受,它也存在。

寻根的时代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这个时代国学很热,大家纷纷向中国传统文化求医问药,希望可以对治这个时代日益浮躁的心灵。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思想是什么呢?有个北大的教授将其归纳为“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克己修身,中庸中和”四个方面。

我特别欣赏的就是“天人合一,克己修身”两个方面。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出现于庄子的《齐物论》,后来汉代儒学大家董仲舒明确提出这个理念。“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中国人的民族文化与审美趣味极深,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主流。

“天人合一”,“天”指的是大自然,包括天空大地、山川河流、鸟兽虫鱼等。“人”指的是我们人类。人,生之于自然,而且最终也归于自然。大自然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最终的归属,那么我们就要找到“道”的根本方向,以完成自身生命与自然大道的最终融合。

“天人合一”的思想渊源其实可以更往上推,在上古的神话中就有端倪。盘古开天,盘古死而化身为山川河岳、日月星辰——我们的先民认为,是与人同形同性的神,在宇宙间幻化,而有了现在的世界。这不就是“天人合一”吗?

庄子提出“心斋”、“坐忘”,籍此达到离神去智、物我合一的妙境,这就是“天人合一”在哲学中的反映。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则更强调了天与人的“一致”(一体)以及“通感”。这种观念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神与物游”、“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禅宗的“心物不二”以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都有承续的关系。正是这些思想汇集成了中华民族思想精神的主要根系,一直影响到现在。

“克己修身”则是锻炼“厚德”。人生兼有善的品质与恶的因素。对于恶的因素,我们要用德来对治它。自己贪于守成,那就锻炼自己去挑战一些新的机会;喜欢说人是非,那么每当恶念生起,就要咬住自己的舌头,控制自己的呼吸。当我们这样一点一滴的从自我身心的磨练入手,就可以“厚德载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卦辞),我常常以这句话来励人与自励。我还特别喜欢诸葛亮的一句话:“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如果无法安宁,这个时候任何决策和行为都会出现偏差。只有安静下来,才能惜物爱人,你的灵性才会长养而兼利天下。

解脱在起心动念之间

大家知道佛教中的“罗汉”、“菩萨”和“佛”有什么区别吗?比丘修证得道称为罗汉。得到罗汉这一果位的,不再经历生死轮回之苦。

佛教戒律规定,缺胳膊少腿的修道者可以受菩萨戒,而不能受比丘戒。只有相貌庄严,没有残缺,道行很高的出家人证得了果位才叫做罗汉。但是为什么现在我们汉地的佛教造像中,菩萨都是相貌堂堂、衣冠华美,而罗汉则破衣烂衫、形容枯槁呢?

菩萨戒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们不仅仅像罗汉一样追求自我生命的解脱,还要寻声救苦,帮助世间所有需要帮助的人。菩萨是佛的因,佛是菩萨的果。菩萨起心动念,要发四种宏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就是修行菩萨戒的根本愿望:芸芸众生受苦,要把他们度尽;心内的烦恼和染污无穷无尽,要把它们断除;学习的方法、技巧无量无边,要把它们学尽;无上的人生愿景,要把它完成。

一个菩萨想要成佛,他随时随地都要向这四个方向努力。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在大众看来,菩萨要比罗汉更亲切可爱一些。至少在我们汉传佛教的造像中,菩萨像就往往比罗汉像更加庄严可亲。

如果你是企业家或者企业的负责人,你就要学会像菩萨一样,将所有的事情了断在起心动念之间。如果今天有人害你,你起了一个念头想要报复,那么你马上要看住自己的念头。邪念不净,则冤缘无尽。你今天报复别人,不仅会招来怨报,而且也会败坏你自己的清净心。如果放任邪念,修行无从谈起,人生也会荆棘遍布、寸步难行。

遵循人道的理,才有商道的事

一个人追求事业,其过程与修行实际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菩萨修行的方法来修证自己,经营人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观念运用到你的人生和修行之中,就可以这样来认识:你的企业,是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枢纽和齿轮,应该要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它不只是为你个人招财进宝的机器,而应该融合进推动人类社会向前进步的正义与光明的力量中去。

利他的心愿越大,相关的缘分也就越大——当你真诚地发愿要为越多的人服务奉献的时候,越多的人都会和你结下善缘。只有全世界的人都认可你的产品和服务的时候,你才有可能富可敌国。如果你常想着讹人钱财,那你做一次生意就封一条生路,赚一点钱财就少一个善缘。你做得越久,所有的路都会封死。所以我们常说,遵循天道和人道,才会有商道可言。

要不断地把爱自己、爱朋友、爱家人的种种小爱,发散开去,扩大到芸芸众生之中,每一个人你都要想着去利益他、度化他,这才是正道。如果你没有远大的愿景,而只是关注企业具体事务中的一些细枝末节,那么就要想尽办法打开自己的胸怀。只有这样,你的事业才会走向辉煌。

小的时候,我看到路边有一个很大的蚂蚁窝,里面住着成千上万的蚂蚁。我用脚在蚂蚁窝旁边跺一下,那些蚂蚁就感到地动山摇一般,纷纷从窝里跑了出来,十分惶恐的样子,头上的触须相互碰撞,好像在问:“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不是有大灾难来临了?”我就笑着在旁边看它们,觉得这些小家伙真有趣,真愚痴啊,竟然连这样小小的震动都受不了。后来有一次,我在山东遇到了四级多的地震,感觉不明显,但是次日看新闻,说有好些人以为大地震要来了,就从窗口跳下去,摔得半死。我突然发现,我们人类的行为不是也像蚂蚁一样好笑吗?我们不就是放大一些的蚂蚁,蚂蚁不就是缩小一些的人类吗?

我们认识事物的心量,就决定着自己这一期生命的价值究竟有多广多深,佛教的思想,就是让我们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这一期生命。当我们只顾着眼前利益得失的时候,我们的目光就像蚂蚁一样短浅,就会被眼前的事情所困扰。当你把心打开,专注于你的理想和愿望,不急躁冒进,慢慢积累善缘与福报,遵循天道和人道,那么慢慢地,一切你想要的都会汇集到你身边。

有一个一贫如洗的信徒问佛陀:“我怎样才能富有?”佛陀说:“你要布施。”他感到非常困惑:“我都已经那么穷了,还怎么去布施呢?”佛陀说:“你只要有布施的心,那么你的身体和一切行为都可以布施。”

当你不断地用利益他人的心去对待别人时,被布施的那个人就会离不开你。当他离不开你的时候,会变成怎么样呢?他可能会成为你的客户,可能会成为你的知心朋友。因为你给予他们的都是爱,而人是无法拒绝爱的。

种下丰足的因,待它慢慢长成

人的内心如果不够丰足,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别人骂你,就火冒三丈。古战场上敌我双方会互相骂阵,敌人用言辞来挑衅,定力不好的将帅就会受到影响而忙乱作出决策;而淡定的统帅,依然坐卧如常。

我们的内心如何丰足富饶起来呢?有的人有权力,他会用权力使自己变得自信;有的人有金钱,金钱会让他感到美好;有的人长相漂亮,回头率会使她充满快乐。那么如果什么也没有,是不是就不能拥有一颗丰足的心了?并不是的,如果你的内心充满智慧,对人生有正确的认识,理想高远,那么你也一样能够拥有圆满的心灵。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