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贤宗法师文集(卷三)——快乐》(9)
快乐与禅修三分钟静坐尝试
接下来请大家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着,一定要把手机设成静音,不然的话会影响别人。你们可以把腿交叉,如果会盘腿的也可以盘起来,但不一定要双盘,然后把两只手上下叠在一起。
现在请大家把眼睛闭起来,全身放松,心安静下来,此时此刻,身体开始与心灵对接。
深深地吸一口气,吸得满满的,再慢慢地吐出来,眼睛微闭,全身放松。从头皮一直到脚底依次放松。
现在关注自己的呼吸。把心收回来,放下,放下,再放下。此时此刻,让自己的心跟身体在一起;此时此刻,你感觉到很舒服、很自在、很平和、很安定。不要紧张,不要挂碍,不要分别。不管我们听到什么声音,左耳听进来,右耳放走;右耳听进来,左耳放走。不起分别、不起执著。
感觉自己的身体像空气一样没有滞碍。安住、觉察此时此刻的状态,把所有的思想专注在呼吸上。
感觉自己很慈悲,感觉自己很安定,感觉自己很柔软,感觉自己非常平和。不跟任何东西产生抗拒,我只是安静地坐着,我只不过是平和地觉察安详,我只是感觉我的身体,感觉呼吸,感觉此时此刻的身体状态。
不管别人讲话、接电话或者其它声音,我们都不要去分别,只是安住地坐着,当你接受,你的心量就会无限的宽广和开阔,当你抗争的时候,你的烦恼和憎恨就会成倍地增长。
用心去感受,不用耳朵来听,不用眼睛去看。安住当下、接受当下、觉察当下。深深地吸气,感受自己的身体,觉察自己的呼吸,接受自己的此时此刻。
当你的心能静下来,你就能安静地坐在这里;当你的心抗拒的时候,你在将心浮气燥,如坐针毡。
宁静、平和、喜乐,还是浮躁、不安,在于你怎么选择。请接受自己,请欣赏自己,请包容自己,放下一切的执著和抗拒,接纳自己的身体,接纳此时此刻的自己。
现在大家把手伸出来互相搓,搓得热热的,捂在眼睛上,感觉两股热流通过你的手掌注入了眼球。然后用中指压住眼眶,从里面缓缓地往外拉。接着,两个手搭住头顶,大拇指朝下,在太阳穴这里,压住它,揉一下。之后用十个指头敲自己的头,每一个部位都要敲到,轻轻地敲,把疲劳,把难受,把困惑通通敲走。
现在有没有感觉到,虽然短短的七、八分钟,我们已经精神抖擞,焕然一新。
接下来大家做一个放松身体的拍打。左右手分别敲打你的手臂。敲打自己的背部、腰部,这个拍打要有劲。如果真正拍到肌肉,整个身上像触电一样的感觉,很舒服。最后拍打大腿、膝盖和小腿。
禅修中“动”和“静”要结合。静的时候,如山岳;动起来的时候,就像蛟龙腾飞。
修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静中修禅,一种是动中修禅。
什么是静中禅?就是我们静静地坐在这里,让身体平静下来,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去享受心灵跟身体合而为一的境界。
如果坐在这里的时候,眼睛还不断扫视,耳朵还在不断探听别人说什么,舌头还在回味昨天吃到什么好东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六根不净。
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不该看的我还看,这是眼根不净;不该听的话你去听,就是耳根不净。人的毛病都是因为放纵六根而产生的危害,所以在生活当中要想自在,就看你怎么样去调伏自己的六根。
坐禅的时候,如果你坐在这里不停在动,身体动、手动、头动、脚动,思想也在动,内心像野马,各种各样的妄想在头脑中狂奔,那你的心永远安定不下来。心不安定,头脑就会失去清明。
智慧永远产生于宁静的土壤。心情浮躁、妄想纷飞的时候,你的任何决策往往都是不理智的。人生每天都面临十字路口,贸然做出抉择,一生都会受到影响。
慈悲地安住当下
禅修,就是时时刻刻跟自己的心灵沟通,自我调伏,自我驾驭,让自己的理性找到一个高度,而正确地去了解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当你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就能把握生命的真正价值。否则的话,就算你活到一百岁,你的人生还是浑浊的。
高度决定智慧,思维的宽度决定你的格局,你的事业要想做到自己理想的境界,那你就要时刻降伏自己的心魔。
人性都有相似的不足,佛教把这个世间叫做五欲杂居地。“五欲”是什么?就是财、色、名、食、睡。你说某某贪财,某某贪名,某某贪吃,某某贪睡,难道你不要财,不要吃,不要睡觉吗?这都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人的困扰,往往都是欲望把自己绑住了。你要一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会绑住你。要名,名就绑住你;要钱,钱就绑住你;要房子,房子就绑住你;要爱情,爱情就绑住你;要家庭,家庭就绑住你。当被这些东西绑住的时候,你就变成一个柱子,手脚放不开,生命真正的喜乐就会远离你。
如果我们真正想降伏自己的内心,首先就要让自己的心平和下来。平和的境界是人世间最快乐的状态。
禅定当中得到的喜乐,远胜男女欲望、掌声和吹捧。如果一个画家,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绘画的境界里面去,这个时候,还有什么事物可以扰乱他的心田呢。内心如果证得圆满,喝酒聊天还有什么快乐可言。那是因为人心的浮躁,所以才需要这些东西来填塞自己。
所以,真正的喜乐来自于对自己内心的降伏。在宁静的状态里感受生命的真谛,那种境界不是我简单告诉你你就能感受到的,必须你自己去体验。
随时随地觉察自己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不管是坐禅还是喝茶,讲课还是跟别人聊天,你的身体在哪里,你的心就要在哪里。心在哪里,快乐就在哪里。
真正的生活是随时随地在行住坐卧、点点滴滴当中觉察自己,保持一种没有间断地清明。为什么我们倒在床上却睡不着觉?为什么我们每天跟同事在一起,却不了解他?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心放在那里,你就没办法欣赏到生活内在的美好。
“佛陀是慈悲的,他不跟任何东西产生抗争,他只是慈悲地安住当下”。
不跟任何东西抗争。大家想想看,生活当中我们为什么受挫?就是我们不断在指责,不断在抱怨,不断跟外在的世界产生抗拒。当你抗拒,你就会变成刺猬,刺了别人,反过来自己也会被刺伤。
当你学会接受的时候,就会懂得包容的智慧,像大地一样的包容万物,像天空一样地接纳一切,在那种状态中,你就发现任何矛盾在你这里,都变成了空气。
我经常打一个比喻,空船相碰,无论如何都不会发生纠纷,要是船上有人在,千般纠结,万般计较,那真的是没完没了。你走在马路上,突然间被狗咬了一口,你会趴下去把狗反咬一口吗?实际上我们经常干这样的事情。所以有人说,人活着就是自欺、欺人,最后被人欺。
觉照人生,不妄想不空过
真正的智者,能降伏自己的内心,永远能保持一个宁静祥和的状态。那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首先知见要正确。为什么会有迷惑和困扰?因为我们不了解事物的真相,不了解事物存在的规律。因为不了解,所以产生不正确的见解,产生错误的认识。
那事物存在的规律到底是什么?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组合而成。种子要发芽,需要水、土壤、阳光、空气,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四个条件具备了,那个种子才能发芽。
所以我们要去思考:人生幸福要具备什么样的因缘条件?事业成功要具备什么样的因缘条件?身体健康要具备什么样的因缘条件?每一样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地来到我们身边的,都是我们自己种下了因,才结出今天的果。你如果想未来得到什么,就要看现在种下的是什么因。
佛教讲的因果,很多人都觉得是一种迷信,实际上这就是事物的规律。你违背了这种规律,种了不好的因,得到不好的果,就不能去抱怨别人,只能接受它。你能接受,这个果就会化,当你不能接受的时候,它就会不断放大,最后遮住你的双眼,一片漆黑,无法面对。
了解因果规律,是人生的大智慧。由此,我们就知道如何去规划自己的未来。
首先先降伏内心的骚乱,冷静思考我们的存在,然后看清发展的方向,再去把握它。如果不能从错误的思维里面解脱出来,那你永远活在迷惑之中。任何东西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规则,你背离了这种规则,最后得到了报应,就只能埋怨自己。
所以禅修第一步,静中修禅——将自己的六根封住,安定下来,降伏不安,安住在清明的境界里面。
不管你今天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叱咤风云,呼风唤雨,还是卑贱渺小,都是一个过程。明白这种思想之后,我们就不会因为今天得到什么,就为之狂喜,明天失去了,就为之憔悴,因为一切的存在都会随着时间而过去。我们就能非常自在洒脱地立足于天地之间。
追求名,你就成为名的奴隶;追求钱,你就成为钱的奴隶。被名利、钱财所驱赶着走,你永远做不了自己的主人。活得很累,活得很苦,做什么都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就是因为欲望驱赶着我们。要活出自己,首先要成为自己的主人。
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当你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不论你处在哪个位置,都要把你应该承担的责任担负起来,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安住当下,不妄想。这样,你这一期的生命才不会空过。
布施如播种,我们相信丰收的季节
五年前,我来到香海禅寺,当时连濮院镇的三轮车司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但在短短的五年内,我们投放了数千万资金把第一期工程完成。
实际上,我们并没有任何商业性的推销,这个资金从哪里来呢?就是我们把自己的理念告诉别人,和他们分享我们证得的智慧,靠文化的力量将四海的信众凝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