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贤宗法师文集(卷十)——归真》(8)
佛说八大人觉经《佛说八大人觉经》乃后汉沙门安世高所译,原文如下: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餍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盘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什么是觉呢?从不明白到明白就是觉,从黑暗走向光明就是觉,从混沌到清明就是觉。人生在世,诸多挂碍、烦恼之根由,就是因为不觉,就是因为“无明”。
《佛说八大人觉经》题解:
佛就是指佛陀,是一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智者。要成为这样的一位大智者,首先就要“自觉”,亦即自己首先必须足够强大,才能够去影响别人。自身强大的力量从何而来?从学习中,从思维中,从远见卓识中,从踏实践行中得来。唯有自身先得到解脱,才能够帮助别人得到解脱,在此基础上,便能够证得自他圆满的果位。同理,一位企业家,不仅要依靠经营企业使自己获得财富,而且要让自己的员工、客户都得到收获,最后得到自他圆满。
因此佛的境界就是不断地使自己提升,以便能更好地助益别人,最后取得双向的圆满。佛在这部经中所说到的是八条“大人觉悟”的重要方法。什么是“大人”?“大人”就是有大智慧、大善根、大能力、大福德之人。智慧无量无边,福泽无穷无尽,善根无可限量,故曰“大”。佛在佛教中是圆满自在的状态,这种状态就人而言,便是达成自己的愿景。
财富、名声、长寿、尊严,这些可能都是人生渴望实现的愿景。但我们往往没有办法得到,这就说明,在我们身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这些不足遮蔽了我们,障碍了我们,使我们缘木求鱼,距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怎样弥补这些不足,解决这些问题呢?唯一的方式便是“修行”。修行即是改变原有的习惯,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让自己不断地走向正道,不断提升和超越原本的境界。
刚刚学习打坐时,最容易想入非非的就是生活中尚不完满或苦痛纠结的种种人事,因为这些人和事,没有办法处理好,所以就成了心结。一旦进入打坐状态,首先呈现在眼前的可能就是这些心结。如果想到的一直是这些琐事,那么内心便是躁动的;而人生的时间又如此短暂,如果刚一静下来就又躁动起来,便不可能在清醒、自觉的本来面目中有任何成就。当心凝聚在某处,便在那里得到收获;如果内心一直纷弛躁动,便不能够在任何一个领域中安住下来。心不安住,谈何收获?
大家之所以禅修,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身体少动,让心随之沉淀,从而使心神澄明开阔。如果整天所担忧的都是一些琐碎而具体的事情,就很少有时间去思考一些更为高远的事情。
这就好比经营杂货店,刚开始时,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亲自督办,所有的角色——进货者、售货者都由自己一力承当,可是等到事业渐渐扩大时,就要学会放手,学会信任,不用再整天操心,事必躬亲了。佛教中,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得到很多人的尊崇和信仰,甚至有人说,每一个藏传佛教的信徒都是千手观音的一个化身。
在企业经营中,必须让下属成为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的一个化身与承载者。企业渐渐成长以后,就要让更多的人认同你的价值,认同你的品牌,认同你的人生使命。观音菩萨就是通过自己“予乐拔苦”的行动进而让这种思想渐渐扩散开来的。只要行善,你就是观音菩萨;只要有智慧,你就是观音菩萨。佛所说的“大人”也会用自己的能量去影响身边无量无边的人。
“大人”的境界兴起于将自己活着的意义与他人、民族、国家、地球、宇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刻,只有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才能产生巨大的能动性。
“大人”的境界
如果想要成为上述所说的“大人”,不仅要拥有开阔的心胸,高远的境界,而且还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把事情做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发展速度非常快。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人一夜暴富了,于是有人也开始大动歪脑筋:为什么别人一下子富裕了,而我还在原地踏步?于是,很多生产假冒伪劣的厂商就开始蠢蠢欲动起来。毋庸置疑,这绝非一条发财正道,如此得来的财富必不会长久,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近几年,网络经济又发展迅猛,这种经济模式能够在很短时间之内迅速积累起财富。随着这种模式的产生与发展,传统经济模式势必面临新的挑战。我经常打趣说,我们寺院的香客没有快递人员多,因为寺院的义工们都会在网上购买东西,每天都有许多快递员光临香海禅寺。可以想见,网络经济会越来越影响未来的生活。
几年以前,有人就曾对我预言说:“未来的智能冰箱会和超市联系在一起。当冰箱缺货时,会自动报告给超市,超市马上提供所需要货品。甚至不需要现金结算,直接通过银行卡自动转账。每过一段时间超市就会把消费信息通过短信形式报告给你,同时也发送给供货商,以便能及时向生产商反映市场的需货量。这就是网络经济对于传统经济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的舆论力量也非常惊人。前几年有一个人在丽江与人打架的视频被目击者拍下来,传到了网上,后来网友发现此人竟是一位短跑运动员,于是运动员的素质问题便引发了普遍关注。微博的力量更是惊人,它时时监控着每一个人的言行,这使得现在许多人都提高了警惕,不敢随意放任自己的言行。
当生活方式改变时,许多传统的模式都会受到冲击。如果还像以前一样做事,不能认清方向的话,就会被莫名其妙地淘汰,哪怕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比如,你或许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地经营着杂货店,突然有一天打开门,发现对面不知何时已经开了一家大超市,竞争的危险随之向你袭来。很简单,这就是因为你没有意识到世界每天都在变化之故。
大家都知道义乌是中国小商品批发最发达的地方,那里人均拥有高级轿车的数量居全国之最。但今年我去那里时,一些老板告诉我说,现在的生意大不如从前了。是什么冲击了生意呢?——网络。因为网络省略了层层中间商,使商品价格大幅下降,使传统的批发商大受打击。
这就告诉我们,如果看不到潜藏的危机,便会随时遇到种种阻碍。身边的每一种变化都值得静下心来做一个思考,静下心来去捕捉。
按照我个人推想,在国家整体经济持久稳定发展的情况下,未来生命科学、养身保健、心理建设等相关行业可能会得到飞跃性的发展。因为,这是人对身心健康的基本需求,尤其是现代生活中,人的心理诉求越来越高,人们的智力发展了,网络也越来越发达,人类原始的交流方式却在悄然改变,一些心理问题便也渐渐显现出来,因此,心理咨询师、催眠导师等职业可能很有前景。
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围着人而转动的,一切所思所想都要从人本角度出发去进行考虑。若将自己的时间排得太紧时,就没有办法考虑更多有关“人”的问题,也就没有办法更好地省觉自己。
大智慧、大福德、大善根会促使我们走向更加高远的人生境界,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情怀。在最高处,能找寻到的就是“道”。明白了道,才能明白宇宙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和法则,落实到现实层面上,才能超越原本的局限,不断地提升自己。
我对大家说“大人”的境界,说“佛”的境界,可能有些人会暗自想道:“这样的境界对我而言太高了,根本就不可能达到。”于是,什么都没有做,就直接放弃了。这就是自我否定,把自己不断地限制在一个越来越小的樊笼之中,最后就真的发现,没有能力做任何事情了。我常常对寺里的义工说:“今天你来大殿擦地,如果能够将这块地方擦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那便实现了今天的圆满。”这并不是虚妄之辞,每一个成就大事的人都是从极小的事情上着手,慢慢培养起自己的能力的。把地擦干净,需要心静,需要智慧,这份静与智不比任何做大事的人更少一分。
南朝著名的文论家刘勰曾在南京定林寺跟随当时的高僧僧佑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潜心为僧佑整理各种文稿与佛教典籍,从佛学中吸取了深厚的学养,为其最终能写出我国古代文论史上的压卷之作《文心雕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部体大思精的文论在其潜默整理佛学论稿的时候便已经孕生出最初的因子,这就是积累的意义。
使命与坚持对于一个人而言同等重要,如果今天做一下,明天放弃了,一样没有办法得到最后的果报。
“大人”的境界兴起于将自己活着的意义与他人、民族、国家、地球、宇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刻,只有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才能产生巨大的能动性。
现在很多企业提出要向宗教学习持久的生命力。而宗教的生命力从何而来?来自于持久的愿力、强大的使命和忘我的精神。比如佛菩萨誓要将佛陀的教育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因此,所有的出家人,只要身披僧衣,便要弘法利生,使更多的有缘人能够了解到佛陀的智慧,利益诸有情,使众生都得到幸福的生活,得到圆满的自由,这就是每一个佛弟子活在世间的唯一意义。
我们寺院里成立了读书会,定期分享很多好书。我们的香海读书会现在已有固定会员500人。之所以要让在寺院学习、静养的每一个人都读这些书,就是想让其了解事物存在的基本规律,只有都明白了“为什么”,才能够拥有幸福,拥有智慧。
《佛说八大人觉经》的题眼就在于一个“觉”字。这部经的题目点明这个核心以后,每一句都以“觉”字总领,佛要“大人”觉悟、觉知。什么是觉呢?从不明白到明白就是觉,从黑暗走向光明就是觉,从混沌到清明就是觉。人生在世,诸多挂碍、烦恼之根由,就是因为不觉,就是因为“无明”。
这部经要“大人”所觉知的,正是世间种种苦痛的根源。经文若是竖行排版,我们便可以很清楚地进行“横读”(读每段第一句,这是读《诗经》的主要方式),从中可以发现这些烦恼依次包括:无常、多欲(主要指贪欲)、心无厌足、懈怠堕落、愚痴生死、贫苦多怨、五欲过患、生死炽然等八项。而对治这八种苦难的唯一办法,总起来说,仍旧归到一个“觉”字上。
佛学中有一门因明学,专门讲逻辑,略等于西方所说的逻辑学。由此可见,佛经是非常注重逻辑的,言必有据,事必有因,绝少牵强附会。
佛教中称为“经”的,都是通过世世代代的实践,认为该道理是正确的,以此所著的文本,才能够被称为“经”。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无我无常,无挂碍
这段说无常、无我的觉悟。当我问你,这世间什么不变时,你会发现要回答这个问题何其困难。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大地,孰能不变?唯有“变”的规律不变而已。
人都想拥有永恒,但永恒何曾存在。有许多女士,花在脸上的钱可能比黄金还要贵重,她们都希望青春永驻,或者至少使青春暂留。其实,这都违背宇宙的规律。可以说,美容最好的圣品就是开心,如果不开心,多少化妆品都没有办法拯救。
其实,“无常”这两个字谁没有听到过呢?但是人往往容易落入永恒的妄想之中:创办了一个企业,就希望它能够持久地运行;与自己的恋人步入婚姻的殿堂,便希望能够永浴爱河……是否每个人都如此奢望呢?可结果又如何?——世事变化,虚伪无主。
苏轼在《赤壁赋》中大叹生命的短暂:“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的确如此,只要身体存在,任何疾病都有降临的可能;只要心在,任何邪恶念头都有产生的源头,正所谓“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呢?以前有一部电影说,一个男人目击了一场车祸,当时他见到伤者倒地,就抱起前往就医,没想到这个受伤的人竟然携带艾滋病毒,而救人者恰好手上有一个小伤口,伤者的病原体就通过血液传染给了他。那个人没有任何罪行,可是不幸还是照样降临到了他的身上。
再比方说,交到一个好朋友,推心置腹,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跟他分享。结果有一天,他可能却因为利益而突然背叛你、出卖你、诋毁你,你能够接受吗?当拥有一份幸福,一份友谊,就应该好好去珍惜,若是有一天失去了,也要马上做好自我调整,做到心无挂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