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贤宗法师文集(卷八)——净土》(5) - 贤宗法师文集 - 贤宗法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贤宗法师文集 >

第七十九章《贤宗法师文集(卷八)——净土》(5)

本我

把身心安住下来,耳朵能听到平时很难觉知的声音,眼睛能发现生活中细节的动人,也能见到旁人悲悯的内心。这就是“放下”的收获。“放下”的收获

心态会根据自己身体的习惯随时发生变化。比如,在烈日炙烤下的大雄宝殿广场上打坐,静静地感受半个小时。这种体验将会成为你一生的记忆。在这半个小时中,身心所发生的变化:抱怨、收摄、忍耐,都将是独一无二,难于言表的体验。

再比如说,一直喝牛奶,今天却没有牛奶喝;一直吹空调,今天突然不让吹了,心就会产生一种抗拒。这种抗拒正是我们需要觉察的。如果不能觉察和收摄住这种负面的、消极的感受,就会随时被情绪所左右。这种情绪就是人无始以来所形成的固有的生活方式。这种习惯一旦形成,稍有忤逆,便会产生不良的情绪,进而影响身体的运行,产生毒素和压力。所以说,人都容易成为情绪的奴隶,怎样的情绪左右,就呈现出怎样的状态。

据说苏格拉底有一次谴责一个正在掷骰子的人。那个人反驳说:“这有什么关系,我所玩的只是一件小事。”苏格拉底回答道:“习惯可不是一件小事。”大家都知道赌博是万万要不得的行为。但那些赌得倾家荡产,甚至丢掉自己性命之人难道不知道赌博的危害性吗?其实他们可能比我们更加了解。也许,开始时,只是从十元、一百元钱赌起,但是好胜心和习惯就会驱使在这条不归路上一直前进,直到丢掉自己的性命为止。

有人问我说,怎么戒掉赌瘾呢?其实这和戒掉喝牛奶、说脏话等习惯是一样的。那就是改变自己,从根源上切断习惯。当第一个想要赌博的念头起来,就马上告诉自己务必看住这个念头,因为这个念头如果看不住,父母、老婆、孩子、房子、票子、车子全部都会丧尽。

《红楼梦》里有一面风月宝鉴。从这面镜子的正面看去,风流者首先会看到美女的形貌,那个美女还会召唤你进入镜中,但是最终就变成一具面目骇人的骷髅,使风流者油尽灯枯之后终被吓死。这就像是在影射我们的生活,告诉我们要小心自己的每一个习惯。因为习惯就像是一位温柔可人的美女,温润如玉、风度高雅、舞姿蹁跹,但最终却会使人在无形中丧失自己的慧命。大到赌博,小到偏食,任何一种习惯都有可能得到惩罚。因为所谓习惯,就是使身心的天平在某个程度上偏向某一边,而这种偏向不符合“中道”。儒家教我们“执两用中”就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能够做到身心安住,慢慢地,就会达到一种身心俱安、面若莲花、喜乐自在的状态。把身心安住下来,耳朵能听到平时很难觉知的声音,眼睛能发现生活中细节的动人,也能见到旁人悲悯的内心。这就是“放下”的收获。

现在网络、传媒都非常发达,只要活着,就不得不每天饱受信息爆炸带来的苦恼。只要不关机,别人随时随地都能找到你;只要上网,就一定会看到自动弹出的信息。本来伊拉克打仗了,跟你有甚关系?拍到ufo了,又对你有什么影响?但是既然看到了这些信息,情绪就会被影响,于是思绪翩飞,满脑子想着明天会不会打仗,世界末日会不会来,会不会被外星人绑架等等。这些虚妄的劫数完全由自心幻化而出。因为所谓的劫数都是不可预知的,既然它在明天,就应踏踏实实过完今天。安住当下,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全部事情。

在生活中,必须给自己制定一些戒律,设定一些底线,以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如果什么事情都想着自己的利益得失,人生道路就会越走越窄。

坚守底线

佛教有“三无漏学”的说法,指戒、定、慧三学。

佛教认为,世间的其他宗教与学问,都不究竟,虽然看似有益,却总是随着因缘变迁,转瞬烦恼,所以这些学问是“有漏”之学。“无漏”之学,则可以止息烦恼,使人得慧解脱。

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起修,分别对治人的贪、嗔、痴三毒。所以戒是第一关。但是很多人一听到这个戒字,就觉得会绑缚身心,十分不舒服。这其实是对戒律的误解,就像一棵小树苗在很柔弱的时候,它的枝干还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向上生长,就会用一些支架把它的主干撑起来,直到可以自生自长、抵抗风雨以后,再把支架拆除。而戒律正相当于支架,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保护着我们的生命。

为什么现在的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必须在监护人的监护下才能做事呢?因为判断力、觉知力、执行力还不健全,所以必须有人在旁监护和提醒。戒条、戒律也同样起到帮助我们、提点我们、保护我们的作用。

我们总要遵守一些基本的规则,以求平安健康地生存。比如想要身体健康,就必须遵守饮食作息有度,保持心态良好,锻炼身体等生活规则。《黄帝内经》说,人要保持健康应该要根据宇宙的运行规律来调整作息:太阳升起就马上起床,太阳西落就立刻准备休息。其实在电灯普及以前,人们就是按照这样的生活方式作息,并且将其看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现在有了电灯,有了电视,有了网络,人的健康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虽然医学发达了,科技进步了,饮食水平提高了,但是不争的事实是,现代人得不治之症的概率却增加了。

联合国曾对于健康做出了四种规定: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道德健康。这四方面相辅相成,在现代社会中都非常重要,甚至后三种健康更加重要。我们佛协前不久辞退了一名员工。这个小伙子看上去人高马大,没有什么不健康的地方,但是他在社会适应性方面应该很有问题。我们规定九点来上班,他总是十点以后才到,来了以后上上网、听听音乐,报个到就又走了。多次找他谈话,都没有任何效果。最后,不得不辞退了他。如果什么事情都想着自己的利益得失,人生道路就会越走越窄。

在生活中,必须给自己制定一些戒律,设定一些底线,以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比如可以要求自己从每天抽一包烟改为只抽三根,而这其中每一个“想”与“克制”做斗争的瞬间,就是修行的最佳时机。又比如,可以要求自己一周加班的时间不要超过三个晚上,因为身心健康可能会受到影响。当真的非常忙碌,没有办法得到休息的时候,就必须让自己抽出五分钟、十分钟来做一下禅修,以保证身心能量的恢复。放松身体、觉察当下,这样简单的禅修练习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甚至坐车、开车的时候也可以。不断地拼命工作就像身心正在慢慢地偏离轨道,而禅修恰如正在一点一点向回拉,动和静、好和坏,都有一个博弈的过程。

今天的死刑犯不是到了今天才突然变得那么坏的,而是有一个慢慢偏离轨道的过程。有一个年轻人被判处死刑以后见到了自己的母亲,竟然把他母亲的乳头咬掉了。他母亲就很生气,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那个年轻人回答说:“我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被判了死刑,就是因为我在偷第一根针的时候,你没有阻止我。”

人偏离轨道的过程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今天离开一尺,明天离开一丈,后天就有可能离开一公里。越是偏离正轨,身边就越是会聚集一些不好的人,那些人就会带你越走越远,最后万劫不复。

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铺就一条轨道,然后沿着轨道不断前进。可能有时也会偏离轨道,这就需要通过反思及时把自己拉回来,保证一直行走在轨道上。只要有这条轨道在心中,即使一时偏离,也最终能够走回来;但若是没有这样一条轨道,我们就会像无根的浮萍,飘零随流水,最后归于污泥。

生活本来可以简单,但若不给自己设定底线,那么人便很容易受欲望的驱役但很多时候却会被欲望所驱役,弃简就繁,烦恼无穷,甚至做出一些违反规律的事情。

不要被欲望驱役

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第一戒,是杀生。什么是杀生呢?最初就是指杀人,只有杀人才会犯根本戒。后来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爱护生命的信念就由人扩展到各种动物身上,因为和人一样,每一种动物都很珍惜自己的生命。比如要杀一只鸡,抓到它要杀之时,它就会拼命挣扎,叫唤不停。因为我们不是鸡,所以不能够理解它们被杀的感觉。如果我们是鸡,一定也不想被宰杀而被吃掉。因此,佛教后来将这种不杀生扩展到不杀一切有生命的动物,这是延续性的戒条。当然,最关键的就是不杀人。这个根本戒其实是很容易做到的。

第二戒,是偷盗。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征求主人的意见之后才能拿。触犯偷盗的根本戒就是偷到一定的数量,法律要来制裁。如果是平时在无意中犯了偷盗的戒,比如这里有很多纸杯,拿了一个用来喝水却没有征得主人同意,这样的情况就可以通过忏悔消除罪业。但如果是犯了性戒,就不能忏悔了。

第三戒,是邪淫。邪淫的意思就是和自己另一半以外的人发生性关系。很多人为了这种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制造自杀和谋杀等恶性事件。因此,这种行为应当受到谴责,不仅是舆论的谴责,法律也应当予以处罚。在中国古代的农村,如果谁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被关进猪笼里面溺死或者烧死。足见这种行为极度不被认可。因此,这也是根本戒。

第四戒,是妄语。搬弄是非、说三道四,每个人都深恶痛绝。谁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呢?

第五戒,是饮酒。这种行为可以视具体情形影响而变动。佛教中规定,如果是为了治病而饮酒,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是可以被原谅的。但如果是为了麻痹自己或者寻找欢乐而饮酒,是不可以开戒的。想想身边平时那些风度洒脱的翩翩君子,是不是饮酒过度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胡言乱语,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所以,酒会影响人的慧命,会使人身心受损,因此,平常人也应该在酒的问题上保持一个度。

不给自己设定底线,人便很容易受欲望的驱役,做出一些违反规律甚至违反法律的事情。人的贪欲无止无尽:今天有了一张大床,明天就想要有一间大房间,后天还想要一间大房子……这就是欲望的深渊,像黑洞一般,无穷无尽。

仔细地反思一下,三尺之躯活在天地间,能睡多大的地方,能吃多少东西,能花多少钱?何必营营碌碌,追求这些无底而虚妄的东西?我经常听到很多住别墅的朋友抱怨说,老公经常不在家,孩子住校了,一个人住大房子非常害怕。但依然有那么多的人向往别墅,向往名车,向往在尘世中确立资产和地位。我身边还有些朋友,买一件衬衫就是三千多块。一个知名服装品牌的经理对我说,这些三四千块的衬衫,成本也不过是五十块钱而已。

生活本来可以简单,但很多时候却会被欲望所驱役,弃简就繁,烦恼无穷。

一个怀有大愿力,身负大使命,具有大襟怀的人,永远不会被自己的欲望所奴役。

只有真正将自己和他人放到完全平等的位置上,而不因地位高就谄媚他,也不因贫贱困厄而轻视他,这样才能够打开自己的心量,成为一个真正受人欢迎、与人为善的人。

生活的彼岸

我们常说,哲学是反求诸己的学问,实际上,面对生活中的任何境况,都需要有反求诸己的精神。临事不应该去责怪别人、嗔怨别人,而应该具有反思精神,面对它、接受它,从自己身上去寻找原因。

我在工作中遇到一位领导,发现他有时会对我怀有敌意,在许多事情上设置障碍。遭遇这样的情况时,我劝自己静定下来,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自己有没有什么做得不到位的地方?经过反思,我发现自己因为工作太忙,没有向他巨细无遗地汇报工作进程,在沟通上渐渐产生了隔阂。了知自己的不足以后,我立即做出了改变,尽量仔细地向他汇报工作,慢慢地,也就能够做到冰释前嫌。人都会有趋利避害的心理,但如果在工作中一遇到困难,就采取鸵鸟的态度,一味逃避,最终只能退无可退,遭遇到悬崖绝壁而已。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观念的差异,总是会面对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要做的是自我省觉、破冰而行,不是责怪他人、憎恨他人最终与人疏离或交恶。

做人要有容人之量,所谓的容人,就是要接纳别人,接纳不同的意见和声音。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及时地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并不是全知全能的神,而是一个普通的人。只有真正将自己和他人放到完全平等的位置上,而不因地位高就谄媚他,也不因贫贱困厄而轻视他,这样才能够打开自己的心量,成为一个真正受人欢迎、与人为善的人。

及时省觉自己,意味着要随时和自己的不足、丑陋做争斗,这是非常残酷的搏杀。因为人最大的敌人并不是别人,而正是自己。一位游泳健将在一个雾霭漫天的清晨横渡英吉利海峡。由于大雾的关系,他一点儿也看不到岸,甚至连十米以外的东西都概莫能见。他一个人游着游着就觉得非常疲惫,怎么也看不到胜利的曙光。这一次游泳的过程,他觉得特别煎熬,特别漫长。终于,他感到自己的体力和心理都已经达到了极限,于是招呼随行的小船,对他们说,他要宣告此次横渡的失败,请载他上船。上船以后,他悲痛而后悔地发现,只有几十米的距离,就已经要到达胜利的彼岸了。

生活中,常常能感受到这样的绝望和无助,因为自己并不能够知道,生活的彼岸究竟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够得到心灵的救度,看到佛光的普照。很多人会感到,自己的生命如同机械一般地重复,每天从起床到睡下,中间所经历的过程都是如此繁琐无味且相似。这就好像是古希腊的西西佛斯神话,西西佛斯受到神的惩罚,每天都要费尽心力推一块大石上山,但快到山顶时,这块石头又会滚落下来,第二天、第三天,第二年、第三年,直到无穷无尽的永生,都是周而复始的失败而已。他永远都要去完成这样注定失败的任务。

对于那个游泳健将来说,并不是别人击败了他,而只是濒于绝望的心灵使他受到挫败而已。对于我们来说,生活诚如西西佛斯神话一样朝朝暮暮经历着类似的场景,但又与他不同,他受到神谕的惩罚,在无望中获得无味的永生,而我们则走过宝贵的、五彩斑斓的生命四时,既有春日的芬芳与甜美,也有夏日的繁盛与酷暑,经由秋日的萧索或丰收,体悟冬日里围炉的回忆或冰雪的严逼。生命的景观在每个人的人生历程中,都是同而不同。

在日本,传说有一种非常丑陋的蛤蟆,长了很多条腿,青黑色、斑驳而不平整的、湿滑粘稠的肌肤,令人害怕的身形,暴突的眼睛,这种蛤蟆如果被放到镜子面前,就会被自己的相貌吓出一身油来。听到这个故事时,很多人会觉得好笑,又为蛤蟆的丑陋感到同情。其实,人有什么资格去同情它呢?它照见自己的时候,尚且会因为看到自己的丑陋而感到怵惕惊惶,人在揽镜自照的时候却常常看不到自己的过错与短处,这不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吗?蛤蟆的油,不正应该引起人的反思吗?当反求诸己时,自己会不会因为怵惕而吓出一身油来呢?能不能真正去面对一个有限的、有缺陷的、有过失的自己呢?有没有勇气去修正和提升自己呢?

有人告诉我,一个人的成败,最重要的就在于他每天八点以后在做什么事情。可能对于绝大多数现代人而言,应酬、休闲、娱乐、电视电影、电子游戏,占满了整个夜晚。这时应该需要每天提醒自己,如果夜晚都是这样度过,则生命很快便会归于无望之中。每天八点以后的时间,还有多少人愿意对月遐思,愿意开卷沉吟,愿意为明天积累一点儿有用的资讯或为未来积累一点儿珍贵的精神财富?

许多人称这个时代为“速食主义时代”,当快餐和快速相亲都成为一种文化并被不断推广时,应当为自己的心灵敲响警钟,问问自己的肉身是不是已经走得太快,以至于远远地把灵魂抛弃在后。英国的一些名校有博雅教育的传统,专门培养绅士和淑女,这些博雅君子之所以与速食教育的产物不同,并不是因为有多少金钱或者掌握着多少权柄,而是说他们会像一个真正的贵族那样恪守所应当恪守的理则,他们会拥有许多美好的品质,会把读书、反思自己视为是终生的功课。西方人说:“贵族的血液是蓝色的。”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他们了知一个真正的贵族应当做些什么。

二战时期,德国元帅曼施泰因的儿子在1942年的列宁格勒战役中阵亡。老元帅为自己的儿子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贵族孩子,不仅仅因为他的外表,高大修长的身材,一张柔嫩偏长的贵族脸,而主要在于他的品行和思想。他从不会弄虚作假,他谦虚朴实,乐善好施,他的观点里充满严肃庄重,他不懂什么是自私,只知道宽容和仁爱,他的精神和灵魂吸纳着人间一切美好和善良。他是一名热情洋溢的军人,名副其实的高尚的人,一个基督徒。”在这段话中,可以比较清楚地知悉,要成为一位真正的贵族,需要具有多少克己的、可贵的精神。对于我们而言,也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无论是向社会学习还是向书本学习才能渐渐地提升自己,静定自己的心,不使它随着浮躁的世风之浮沉而颠沛流离。

眼睛之所以向外看,是教我们在自然万物、世情民风之中不断地受到感发和启示,如果在工作中看到一些不好的现象,遇到一些不利的人事,应当抱着一颗善心去接受和面对它,而不是嗔怨、憎恨这个世界。心之所以向内照,是照见自己本来明净的心上所染上的灰尘,及时地把自己心中负面、阴暗的东西清除出去,才能够回复心灵的安宁与喜乐。

有人说,佛教喜欢谈心性,这是非常虚妄的事情,而事实上,心的力量却是真实不虚的。在周星驰主演的喜剧《九品芝麻官》中,编剧虚构了一个场景:当那个主人公对着大海练习滔滔不绝的口才时,大海顿时浊浪滔天、翻涌不息。这种看似荒诞、夸张的“物感”反应,其实并不全是虚构的。在《水知道答案》中讲述过很多心灵带来的奇特景观,比如科学家在控制量变的条件下,当你对水结晶说赞美的言辞时,它会变成非常美丽的图案,有的如同绽放的花朵,有的如同舒展的笑颜一般;但是当恶语相向时,水结晶却会破碎或变得丑陋难看。物尚如此,人何以堪!

人生最可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更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要想人生得到巨大的智慧,就要在此刻把自己的心安下来。安心就可以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就可以冷静和理智地思考问题。

我是谁

人生总是无法完满,因为生命是有限的,抓住一样东西,就不得不放弃另一样东西,永远也不可能既看着手心,又同时看着手背;永远也不可能既在这里,又在那里;永远也不可能既在工作,又在休息。每个人每天都只有二十四个小时,这段时间用来做什么,人生就呈现出什么样子。

刚出生时,绝大部分的人都很相似,婴儿在襁褓之中只会哭泣,并没有谁生来就马上能歌善舞、精通诗词。但是为什么在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之后,人与人的差别就那么大了?乞丐和富商出生的时候不是很像吗?为什么现在差异如此巨大?博学之士出生时的哭声并不比文盲更加嘹亮,为什么前者拥有那么多知识,而后者浑浑噩噩呢?当然,不排除有时代、家庭等因素的影响,然而个人的精进总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