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贤宗法师文集(卷八)——净土》(3) - 贤宗法师文集 - 贤宗法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贤宗法师文集 >

第七十八章《贤宗法师文集(卷八)——净土》(3)

利他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切声名、实利皆是一些杂乱的毛发而已,而事物的基本规律、人的根本德行才是皮之本身。要让企业在市场中长盛不衰,唯一可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往下扎根,把根深植到哪里呢?把企业的根深深地种进每一个消费者的心中。借这句话来反思一下,自己的产品有没有对每一个消费者的利益进行过切实的考虑,自己的理念有没有助益到更多的人,使其思想也有所成长?

这其实就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利他。佛教常称对寺院提供帮助的人为施主。为什么?因为他们将自己的物质财富布施给寺院,维持寺院的运行,使庄严道场能够利乐有情,为四众开示说法,解疑排惑。

原始佛教托钵乞食,托钵乞食时,施主供养食物,以此作为福田,出家人也借此消除傲慢之心。贡高我慢消失时,僧侣就会想尽办法报答施主的供养,想尽办法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有人误认为僧侣不劳而获。其实,完全错误,只是以托钵乞食的修行方法来消磨自己的自尊心,使分别心、傲慢心次第放下,把生命最精彩的本质升华起来。因此,古时圣人才会说,学佛乃是大丈夫之所为。

人生最基本的需要是什么?佛教将其归纳为财、色、名、食、睡。财是指物质财富,人在社会中生存,需要安身立命,适量的财是保全和维持生命所需要;色是指男女之间的欲望,红尘之间总是难免情爱勾连,缠绕缱绻,这也是自然的;名是指名望,有人求贤名,有人求廉名,有人求雅名,有人求美名,这些都是对名的追求;食就是吃饭,有人要去追求“玉盘珍羞直万钱”,有人却可以满足于“一箪食,一瓢饮”;睡就是睡觉,古人说人活百岁,半生是梦,可见睡的重要性。虽然每一个人对这五样东西的追求向度有所差别,追求的程度也有所差异,比如有的人更爱钱,有的人更爱名,有的人对基本需求非常倚重,有的人则更想获得心灵的飞跃。但是,人终归还是逃不开这五个字。人们有时会讥笑那些爱钱的人是守财奴或者满身铜臭味,但其实都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世说新语》中记录了这样一则有趣的事情:西晋的王衍是所谓的“品行高尚”的清谈者,据说口里从不提“钱”。他老婆想试探王衍的虚实,趁其熟睡时,叫仆人绕着床边铺上一大圈钱。王衍早晨醒来见到床边的钱妨碍行动,便叫来仆人说“拿开阿堵物”。现在有的人自命清高,往往代称钱为“阿堵物”或“孔方兄”,而绝口不谈钱字。但是这样的做法实际上也只是形式上的趋避而已。没有一个人能够绝对地离开财色名食睡而生活。不过佛教主张,对于基本需求只要有最清简的满足即可,追求不可过度。

既然知道是人都有这些需求,作为企业家,是否应当照顾到员工和客户的这些需求呢,是否应当多奉献一些所需要的东西呢?只有这样,人才方能为你所用。如果对下甚为苛刻,在钱财上极其小气,下属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怎么还能尽心工作,怎么还能高谈理想、文化、愿景?只是笑谈而已。

了解人性的根柢,了解事物的规律后,才能制敌于先,在事情未发生之前预见到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这就是企业家应当考虑的问题之一。要想领先于别人,引领市场的潮流,就要独立思考,参悟宇宙的根本法则,觉察人性的根本需要。只有帮助别人,给予其想要的,才有可能获得自己想要的。

一个具有使命感的人,即使根器愚钝一点,也会因理想远大而插上飞翔的翅膀,获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巨大勇气。

成就全新的自己

现在许多人会觉得寺院的作用就是开发旅游或者聚齐一些信徒在那里烧香拜佛,搞一些封建迷信活动。这是一种莫大的误解,寺院从古至今都是从事教育事业的社会机构,用自身的力量帮助整个社会和谐良好地运行。每一个寺院都有自己的特色,就像每一家企业虽从外部看来都是厂房林立、千篇一律,然而当深入内部时就会发现其实是千差万别。

机构的差异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人;人的差异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思想;思想的差异又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思想背后的价值与使命。

诚然,有的人聪明一点,有的人愚钝一点,有的人轻松一点,有的人严厉一点,但这些都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人之间的根本差别就在于“使命感”不同。一个具有使命感的人,即使根器愚钝一点,也会因理想远大而插上飞翔的翅膀,获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巨大勇气。

为什么有许多大学毕业生、外企白领宁愿放弃上万月薪到我们香海来做义工呢?为什么有一些人在我们那里住了几个月以后整个人就从愁眉苦脸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变得像观音菩萨一般呢?——因为观念转变了。一旦观念转变,具有了使命感、认清了自己的价值,就不会纠结于日常生活中原本那些令人不悦的事情。思维被开启了,便不再会局限于才色名食睡的日常窘境之中,也不会再因为名闻利养而深感困惑了。

作为一个佛教寺院,我们为什么还要不断去读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其他教派的书籍呢?不但自己读,而且还把一些好书送给周围的朋友,比如,《与神对话》一书就送了几千册之多,《德兰修女自传》也分享了很多次。

去年一年时间内,我们买书、印书、送书,所用资金超过二百四十万。我们的资金非常紧张,但是仍然坚持不懈地搞文化建设。而且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佛学教育本身,还包括文学、哲学、政治、历史、管理学、心理学……但凡对生活有帮助的学问,都要去关注,都要去建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认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是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释迦牟尼佛为人天导师。因此,我们坚持秉承佛陀的教育精神与奉献精神,按照正道运转。

学佛不是追求飞檐走壁、变化无穷,亦不是顶礼膜拜以求消灾解难,学佛、敬佛,主要是为了悟得智慧,获得究竟解脱。佛是在自己内在的能动性达到圆满以后,再将其传递给别人,最后达到自他圆满的境界者。因此,佛教说人人都能成佛,只要精进修行,都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理想境界。

有人渴望团队合作,有人渴望家庭和谐,有人渴望衣食无虞,有人渴望文思不竭……每个人心中的渴望都各自不同,而渴望就是求索的目标,就是理想的境界。而要达成这种境界,都必须学会觉悟、打开、放下,最后成就一个全新的自己。

学习应当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应当是终生的,而非阶段性的;应当是快乐的,而非痛苦的。当能够学习融汇更多优秀的观念、思想时,就能对未来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知行合一

人须知自己为何活得不快乐,因为这个世界上不圆满的事情十之八九,因此有人教我们“常想一二”。“一二”指什么?就是指生活中幸福快乐的点点滴滴。日常中应该从积极、阳光的视角来看待生活。

当欲望无法达成心中的预期时,负面情绪便随之产生。小到想吃的东西没能实现,大到生老病死之事无法突破,都会带来内心的不悦。加之人的贪欲无穷无尽,拼尽心力获得财富之后,又日思夜想名望、地位以及美好的家庭,等等,永远没有餍足的一天。人们总是希望仅走几步直线,目的地便能即刻到达。然而,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

从诸如此类的小事中,觉悟到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是什么?或许就是:没有一件事情可以不经过转折而一步达成;没有一个理念可以毫无积累,脑袋一拍就马上产生。觉知到这些,便会知道因果规律究竟如何运行。当思维格局次第打开,且能清明地洞见世间万有的运生规则时,一切不快乐何愁不云消雾散呢?

佛可以理解为内心清净圆满时呈现出的状态,既然如此,每一个人都能够把自己心中的理想状态挖掘出来。

当在工作中与人冲突,在家庭中发生龃龉,实际上这一切现象,都是性格缺陷的外在反映。而想要克服这些性格中的缺陷,则需不断地觉知与学习。

觉知是学习的前提。比如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华夏民族的正闰意识非常突出,具有很强的汉族中心思想,汉人认为其他少数民族都是洪水猛兽、山林暴寇,因而拒绝与之平等往来。这样做的后果如何呢?民族关系空前紧张,甚至战火连天,导致华夏民族自身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影响。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一旦把自己视为一枝独秀,并成为一个独行者之时,其自身也往往面临着深重的危机。而及至唐朝时,政府能够以史为鉴,敏锐地觉知到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于是海纳百川,敞开胸怀与异族交流往来便成为了当时明智的治国之策,其经济也因而得以显著发展,政治局面亦相对稳定。

学习应当是人生长期坚持的功课。为什么有人能够源源不断地给企业或团队提供不竭的创新资源,而有人走出校门、踏入社会之后就逐渐被社会所淘汰呢?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学习。不断学习的人,如同一台不断加油的跑车,随时能够驰骋千里;而“坐吃老本”必然会被后生晚辈所代替,这是新知识代替旧知识的一个必然过程,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为什么不通过不断学习成为厚积薄发的后浪呢?有些人每天下班后就去泡ktv、酒吧等娱乐场所,或者抱着电脑玩游戏、聊天,白天不情愿地去上班,这种状态,与被人驱赶的牛马有何区别呢?

学习应当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应当是终生的,而非阶段性的;应当是快乐的,而非痛苦的。

但学习也不是闭门造车。我在上海交大上emba课程时,有一个老师对我们说,科学家也分多种:有的整日苦修,只专注于自己的某个研究领域中,从不和外界发生任何积极的联系,而且往往自视甚高;而有的则在完成自己的研究之余,尽可能地与人交换意见,虚怀若谷地学习其他门类的知识。毋庸置疑,后一类科学家往往要比前者所创造出来的产品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更加受消费者欢迎。理论总是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注重知行结合十分重要。

能够学习融汇更多优秀的观念、思想时,就能对未来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我最近把一些经典的电影、电视剧都刻录成了光盘,送给周围的朋友,与他们一同分享。关于企业管理的有《商道》、《乔家大院》、《大宅门》、《天地民心》、《贞观长歌》等;关于人生哲理的有《肖申克的救赎》、《放牛班的春天》、《霍顿与无名镇》、《功夫熊猫》、《三傻大闹宝莱坞》、《活着》等;关于家庭生活的有《幸福来敲门》、《人到四十》、《夫妻那些事》等,从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中,更容易直接获得关于人生的种种讯息,收获点点滴滴的生命哲理。

以前总有人说,看电视就是浪费时间,其实,这取决于影视剧的种类以及欣赏的态度和方法。宋朝时,写词被认为是一种旁门左道;而明清时,小说却被斥为下层平民无聊消闲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陈旧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而积极学习的人,可以最快地吸取,使之成为自己的人生财富。

如果不具有广阔的心量,不能从世俗成见中解脱出来,每天都会被无数烦恼所困扰。

挑战自己的局限

如何来看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是关注视觉效果还是情节进展?以《贞观长歌》为例,可以注意观察当唐太宗治国遇到种种问题时,其大臣们所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建议。每一个建议背后所站的高度不同:有的站在国家的高度,有的站在团体的高度,有的站在个人的高度。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辨明各种建议的短长,综合考量各种因素,进行取舍。

这些高度不同的建议体现的又是什么呢?——个人的格局与心量。如果一个人只考虑个人的得失,他就会只局限于眼前的利益,斤斤计较,心中所想的也无非是我得到、我失去,我上去、我下来,我被重视、我受到轻慢等这些蜗角微名、蝇头微利。有一部电视剧叫《宰相刘罗锅》,虽然喜剧情节有些虚构夸张,但却充分展现了刘宰相不为名利所羁绊的人生态度:让他身在庙堂也可以,把守城门亦可以,都能够怡然自得。这说明他并没有将当官作为一种炫耀,也没有将守城门当作一种低贱,他的思想境界远远超越了物质的有和无、是和非、荣耀和诋毁。

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宝贵。大家有没有想过,当绞尽脑汁当上了公务员,费劲辛苦取得了博士学位,想尽办法获得了某些名望和职位……这样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光宗耀祖还是追求鲜花掌声?

人为什么活着?有很多书都在探讨这方面的问题。我们真的明白自己活着的意义吗?会不会误将某种社会机制与他人的眼光错认作自己的理想?比如,从小被教育要好好读书,考上一个知名的大学,然后找一份如意的工作,再娶一个漂亮的媳妇儿,生几个可爱的孩子,然后继续教育孩子像自己一样地生活。其实,这样的人生是很难理解生存的真正意义的,只如同体制中的机器一般无情无味地运行,直到有一日,身体这台大机器寿终正寝,便结束了生命。这样的人生,是否真的是在生活呢,是否真的有意义呢?

哲学家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会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时刻反思生命的意义,而不是被名闻利养所驱役,做一些人云亦云之事,更不像那些不惜抛弃人格和正确价值观之人,做出一些与正道相违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而言,释迦牟尼的确是一位优秀的哲学家。

如果不具有广阔的心量,不能从世俗成见中解脱出来,每天都会被无数烦恼所困扰。今天和这人闹闹矛盾,明天看到那人升职就失落非常,后天又见别人买辆车便心生嫉妒……什么事情都能成为你介怀的烦恼。

记得有一次稻盛和夫来上海,我也作为中方代表见到了他。然而看见他的瞬间,我并没有十分激动。我对自己说:“从表面上看起来,他就是一个白发长者罢了。我今天来见他,不如听他的演说;听他演说,不如回去看他所写的书;而看他所写的书不如参悟他的思想。”我这样讲,并非对他个人有任何不敬,只是想要强调,反思默想对于一个人来讲十分重要。

经书上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次,佛陀给他母亲讲经,一去便是几个月,回来时所有弟子都想第一个迎接到他,可是迎接的次序是有规定的:国王站在最前面,其次是大臣,然后是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等。有一个比丘尼非常想第一个接到佛陀,于是就使用神通,变成了转轮圣王,这样就可以排到第一位去迎接佛陀了。然而,释迦牟尼一见到这个比丘尼,便对她说:“你并不是第一个接到我的人。第一个见到我的是舍利弗尊者。”比丘尼很不解,说道:“可是舍利弗尊者并没有来啊?”佛陀笑着告诉她:“他虽没有来,却一直在屋里观想着我的思想,观想着空性,他以这种无时无处不在的究竟真理第一个迎到了我。”

以上这个例子教我们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上,身与心孰重孰轻,孰缓孰急?思考问题的高度、远度、深度、广度,决定了人生的境界。而如果想要达成自己心中的理想境界,就要学会挑战自己的局限。

能够洞察到平衡思想的精髓,便会发现无穷的智慧在心中涌动。

平衡的秘密

如果所在乎的事情太多,那么就要注意平衡。中国的中庸思想实际上就是讲求平衡。《易经》中的八卦与宋明理学解经的八卦图所体现的亦是与时变化的平衡思想。

能够洞察到平衡思想的精髓时,便会发现无穷的智慧在心中涌动。

衣物与外部环境的冷热是一种平衡,事业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衡,身体也总是吁请着平衡。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得癌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息、饮食、心情等的失衡造成的。当一种软件病毒产生时,一种杀毒软件随之也被制造出来,这不也是一种平衡吗?

在生活中,阴阳平衡的思想无处不在,这就是宇宙自有的规则。比如,不从整体思考,便会失去局部;不从局部着手,便不能够获得圆满的整体。同理,只坚守自己的信念,而罔顾其他人的想法,也是一种失衡。

圆形因为没有棱角而可静可动,这就是圆形的和谐与平衡;多棱形因棱角分明而无法流动,因此只能固定一处,无法达到平衡。

现代人的生活东奔西突,心念纷驰,身与心经常都在路途上漂泊,无法达到平衡。因此,我经常强调禅修,因为在眼下这个时代,禅修是让人身心安宁的最佳方式。无论生活多么忙碌,每天都应当抽出十分钟时间,安坐冥想,让身心从繁芜杂事中解脱出来,静静地观想。这样,再次投入工作时,才会活力充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