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贤宗法师文集(卷七)——般若》(4) - 贤宗法师文集 - 贤宗法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贤宗法师文集 >

第六十七章《贤宗法师文集(卷七)——般若》(4)

二入四行

禅修就是通过一种方法,让我们的内心比平时更安宁,通过呼吸改变身体的循环机能和免疫状态,让我们以不一样的身心状态去面对生活。修禅就是面对自己原有的那种身体结构,进行一种新的转换。这堂课给大家分享一下菩提达摩讲的“二入”和“四行”。这是禅修最基本的东西,达摩祖师把禅修最中心的思想用这么几个字来概括。

理入和行入

“二入”就是理入和行入。

首先你对禅修要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就是说为什么要禅修?禅修对我有什么好处,我要想得到什么?或者说期望通过修禅对自己的身体、心灵、思维方式产生什么样的改变?一般的人给他一个这么宁静的场所,让他把眼睛闭起来面对自己,他就很难受,脑子里面总想从外面找一些东西,而不想从内在去挖掘。

禅修首先要理入,就是从理论上,从事物的本质上去认识它。

大家都知道,佛教两千多年以来一直用禅来开发第一智慧。不是无缘无故叫你坐在那里就能开智慧。你首先要对事物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对宇宙间万事万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从这里面去悟出生死,悟出人生。

每天所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让我们困惑不已,我们总在黑暗当中摸索,在迷茫的人生里面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自己是谁。人家说这个对,我就这样去做。人家说要有好车、要有洋房、要有什么什么,这才是成功的人生,然后自己就不停地往这方面去追求。等到把一生的时间和健康都投入进去以后,才发现这些东西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少快乐。

我到底是谁?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到底怎么做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佛教的思想就要求我们去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面对这个世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道”。

每一样东西都是由缘分聚合而成,因缘离散了,这个事物就消失。宇宙也一样,人也一样,山河大地也一样,我们的房子和椅子都是一样的。如果要想让种子发芽,就一定要具备阳光、土、水、空气,这四个条件是最基本。

时间和空间都是一种相对而言的东西,我们有没有感觉到,当我们很痛苦的时候,时间是以秒计算。当我们快乐的时候一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所以说“天上一日,世上百年。”

在大海旁边,人就像沧海一粟,所以《华严经》说“须弥可以纳入芥子,芥子里面可以存在三千大千世界”。芥子是很小的物质单位,一个芥子里面可以存在无量的世界,无量个世界也可以在一个芥子里面存在。

人稍微有一点成就,那种贡高我慢的心就不断地膨胀,认为自己天下第一。当我们的思想境界跨过这种固定思维的时候,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规律。就像培训行业,有些班很多人排队上课,而有些就连学员都招不满。你如果追钱,钱跑得比你还快,当钱反过来追你的时候,你想不赚都不行。

这实际上这就是“利他”的思想。你不断地为别人着想,不断地为别人的利益考虑,你所想的所做的都是别人所需要的东西,那别人就会不断地被你所吸引。反过来讲,你的东西人家不需要,当然就离你远去了。这里告诉我们,不明理,你做什么都很困难。

认识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要不断地去印证和觉察。实际上禅修没有多少理论,你每天拿二十分钟时间,把手机关掉,或者设成静音,离你的电话远一点,在门上挂一个牌“现在禅修中”。然后,这个时间内什么都不要做,把眼睛闭起来,全身放松,把心收回来,用心感觉当下。如果腿盘不好,只要交叉着就行。把身体坐直全身放松,把手合在一起,然后感觉呼吸就行了。没有那么多要求。就是每天都拿一点时间来自我反思、觉察和自我观照。观照我们的心,观照我们的思想,观照身体的感觉。

“理入”是要正确地认识它,行入就是要去实践它。佛教的典籍是世界上最多的,但它所有的思想都是为实践服务。你如果不去印证,不去体验,所有的思想都等于白说。

入道四行

1、报怨行

报,就是对待,报怨就是对待我们的冤亲债主。跟你的思想不吻合的人,敌对的人,如何去面对?佛教里面讲的债主,可能是你的子女,你的父母,甚至跟你生活在一起,天天给你打击,天天给你难受,你又离不开他。

比如你的孩子,一天到晚会给你找很多麻烦,他也是债主。如果你们身边碰到这样的事情不要去抱怨,你要知道这可能是你上一生欠他的,抱怨是没用的。

我们不要认为这些麻烦都是别人造成的,实际上都是我们自己把它吸引过来的,这就是“业”的理念。不要认为这些东西好像很迷信,真的不是这样。当我们起一个什么念头,相同频率的东西就会被我们所吸引。所以我们要改变的就是自己的心念,转变我们的思想,转化我们的磁场。

所以对我们的敌人,对我们的债主,对那些让我们不顺心的人,不要用敌对、对抗的心理去面对他,要学着去接纳、去包容、去理解、去转化。

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事事顺心的。天上的月亮一个月里面只有三天是圆的。想一想看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想什么事情都很顺利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缺陷的。很多的快乐其实建立在痛苦之上。让你饿上两天,再给你一碗饭,哇,这个饭菜真是天底下最美味的食品。把你放到很热的地方,突然间给你一个冰块,哇,这个冰块是世界上最凉爽的一块,是不是这样?

易中天说:“要想成功,要靠朋友;要想大成功,要靠敌人,因为只有敌人才能让你超越自我”。佛家把这样一种人叫做“逆增上缘”。他总是堵你门槛,总是刺激你,你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时,就能在这样的挫折里战胜自我。

禅修就是练习一种坚韧心。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每一刻都要自我挑战,不断地挑战我们的身体,挑战我们的观念。我刚到桐乡的时候,有个局长说:“这个贤宗师父风一吹就倒了,到这里怎么做事情?”过了这么些年,发现我的韧性特别好,被风吹倒了,我又会爬起来,这就是禅的力量。

报怨行,就是让我们在碰到逆境的时候知道如何去面对它。如果有强大的磁场和能力,逆境越大越能锻炼你的坚韧。你不能面对,不论你在哪个岗位、哪个道场都是一样的。当我们敢于面对自己,敢于挑战逆境的时候,我们在哪里,哪里都是乐土;在哪里,哪里都是极乐世界;在哪里,我们都能找到成功的机会。否则的话,你永远也找不到你想要的地方。在修行者眼中,没有不顺心的事情。

禅修就是要学会去面对自己负面的情绪,对任何东西我都能接受。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顺增上缘”。

2、称法行

称法行能让我们了解禅法的本意,让自己的一言一行符合禅法的规范(称,符合;法,禅法)。就像菊花于秋天盛开,梅花则开于严冬;树木在春天发芽,秋天它会落叶。我们了解了这种规律以后就知道,人生下来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我经常观想这么两件事情:第一件事,什么时候可以让我退休。第二件事,对死亡我有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当我们连死都敢于面对的时候,还有什么东西会让我们放不下?任何烦恼,任何傲慢和自我膨胀的心理,在死亡面前都会变得苍白无力。

禅宗里面有个说法,叫“当下承担”。当我们敢于面对生死的时候,生活当中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困扰我们:我们的不快乐,我们跟别人的怨恨都解决了,我们的虚荣心、傲慢心、膨胀心都不产生的时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

称法行,就是让我们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运转规律。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书《遥远的救世主》,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视剧叫《天道》。剧中男女主人公,从走到一起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想着哪一天他们会分手。这世界哪有永恒的东西?要珍惜现在的每时每刻。

当我们能正确地面对事物,正确地认识自己,你就能超然地去面对任何事情。当然了,你要把这种认识,印到你的潜意识里面去,在你的思维和行动里面展现出来,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所以这种智慧要我们用心去接纳,用行动去印证,当我们把禅修落实于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刷牙、洗脸一样,每天都离不开的时候,那你们的人生就会有180度的转变。

要不然现在好像明白这个道理,但等一下出去被人家扇一巴掌,你就会暴跳如雷。所以智慧要落实到生活中才有效果,不然的话只能增加你的“所知障”,变成一种卖弄口才的本领,那是没用的。

3、无所求行

无所求是一种境界,不是什么都不要做,而是把我们对物欲的那种执着放下。身上背负的东西太多,就不能轻装上阵。比如说你在这里扫地,却一直挂念着电话,你扫地就扫不好。心有挂碍,就不能从容地去面对当下。

平常人做这件想着那件,做那件又挂碍这件。今天想明天,明天想后天。你生活得越久,身上的包袱就越大。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看到事情就解决它,解决了或者暂时没办法解决就放下,不要顾忌太多。

无所求行就要求我们把自己腾空,把自己放下。我跟厨房的鲁居士沟通的时候说,你的工作是最难做的,因为北方人喜欢辣,南方人喜欢甜;有的人喜欢咸,有的人喜欢淡,众口难调。我说怎么做,听谁的都不对,只有你能做好什么你就掌握什么,别人的想法你都不要去在意它,把它变成空。

当你把自己看成一个个体,你就会跟别的个体产生分别和对比,矛盾和是非就出来了。因为我总是在自我维护,修行就要从对个体的执着里面解脱出来。

要学会自我超越,打开自己的格局,跳出框框,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

所以“无所求”实际上就是打破一个局限的自我,不要把自己框在某一个角色里面。大家今天来听闻佛法,就是要学会提升自己到一个高度上。

4、随缘行

缘就是缘分,一切东西都有因缘相续而存在,我们不要逆缘而行,应该顺缘而为。有一句话叫“水到渠成”。不能唯才是用,就是逆缘而行。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事物存在的规律。

要你的家庭长久地幸福下去,就是要不断地创造这幸福存在的可能性。我打一个比方,很多女孩子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个人跟我结婚了,希望他永远陪伴在自己身边。他晚上要按时回家,不能和别的女人讲话,给他规定了无数条要求。他是个人,你却把他变成一个物体随时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让他随时都在你的眼皮底下,你说他能服气吗?他能得到幸福吗?这是违背事物规律的,这种幸福你永远得不到。

我来这里建设这个道场的时候,就给自己一个定位:寺院的信众需要什么帮助,那我就怎么去做。就像稻盛和夫每做一件事情,第一个考虑的就是这件事情关乎多少人的利益?能帮助到多少人?

所以我经常跟身边的一些朋友讲,人生方向应当如何去利益更多的人,只有这样,才有你存在的价值。能利益一个人你就只有一个人存在的价值,能利益两个人就是两个人存在的价值,能利益一亿人,你就有一亿个人的存在价值。所以在我们的人生里面,要不断地把自己的心量打开。我们的生命,其实没有门槛,没有篱笆,而是一片浩大的虚空。

所以心量决定我们的人生舞台,我们要修的是什么?就是修那颗“心”。缘呢,就是告诉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存在规律。要想摄受更多的人,就要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别人喜欢你,你的舞台就很大,那就是缘。你身上有他们需要的缘,他们就会不断地被你所吸引;你身上什么都没有了,那他们怎么会凝聚在你身边呢?

从“理入”讲到“行入”,再从报怨行、称法行、无所求行,到随缘行。这就是禅的智慧,如何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能够以智者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生命,看待宇宙间存在的万事万物的那种规律,这样我们就不会活得迷茫,生命就不会黑暗。

答疑

问:为何说上帝、天主、玉皇大帝等,这些名称其实表达的都是宇宙的主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