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贤宗法师文集(卷六)——观照》(7) - 贤宗法师文集 - 贤宗法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贤宗法师文集 >

第六十章《贤宗法师文集(卷六)——观照》(7)

生活的智慧管理不止是企业家和政治家的事情,每一个人都需要懂得管理的智慧。我们自己的人生需要管理,家庭需要管理,朋友圈也需要管理。为什么有的人找东西,把整个包都倒出来,东西还是不能找到?那就是因为他的生活缺乏管理,乱七八糟的。而有的人给人感觉总是井井有条,非常清爽的,那就是他善于管理。还有的人穿得很邋遢,颜色搭配得不对,虽然穿的每一件衣服都是名牌,但在他身上搭配起来就是很不和谐,那是没有管理好自己衣着。

每一个人实际上都是一个品牌:你的性格,你的气质,在别人心目中会形成特定的印象。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对你接下来的事业、家庭和人际交往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自己如何定位如何展开自己的生命,就决定你你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佛商精神

——杼轴余怀,止于至善

首先,请大家来看看佛教发展的历史:佛教被公认为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以世尊“初转法轮”(释迦牟尼悟道后第一次开始宣讲佛法)为标志,佛教成立距今至少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那么,这样的一个组织,它是靠什么样的力量,在这历史的长河里薪尽火传,世泽绵延的呢?而且往往在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以后,佛教会比以前发展得更为兴盛。这又是为什么呢?

现在遇到做连锁店的同修时,我们就会跟人家讲,你们要想把连锁店做好,就要跟着佛教学习。这并不是自吹自擂的说法。你看,在汉传佛教中,每一个寺院都有相似的规制。寺院基本上都是三进,进了山门殿就是一尊弥勒佛,弥勒背后是韦陀菩萨。正殿里基本上都供养着释迦牟尼佛,佛像背后建有观音像。大雄宝殿两边一般还有左右配殿。是不是都是这样的?

那么寺里的师父们都是什么形象呢?他们都是剃了光头,僧衣加身,佛珠在手的悠然样子。见到香客,就会笑着合掌问讯,是不是?你问他们什么,他们都会耐心回答,你不问他们,他们也就注目着自己当下的事情,洒扫庭除,都是十分恬淡的。

全国的汉传寺院,是不是都是这样?不论你走到哪里,都一目了然,这就是佛教的道场了。绝对不会误认为这是其他的地方是不是?你看,这个“连锁店”做得好不好?

所以在企业的背后,一定也要有一种具有通约性的文化在高处支配着其运作。而且这种文化一定要是真的、善的、美的,是为大多数人所喜闻乐见的才可以。只有这样,这种商业背后的“道”才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就像佛教一样,永有衲子,续佛慧命。这种文化在最高的意义上,要与宇宙的规律相契合;在普世的意义上,也要符合道德律令的制约。陆机在《文赋》中说:“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就是说,如果是不合礼义廉耻的东西,即使你再喜欢,它再能够给你带来好处,你也一定要将它捐弃。因为不符合“道”的东西,终归是不长久的,而且会伤你的慧命。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本英国人写的书,他叙述了自己沿着玄奘法师走过的路程重新游历的所见所闻。书中说,他在中国讲起玄奘,不一定有很多人知道;讲起唐僧,却是家喻户晓。中国人对于玄奘的了解不够,以至于对他没有相当的崇敬。但是在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等玄奘法师曾经游历过的国家,当他对当地人说我是沿着玄奘法师的路走过来的,连饭店的老板娘都会对他肃然起敬。那些国家的人说,玄奘法师是他们从小的精神偶像。

现在很多emba班,都会让他们的企业家学员去走玄奘法师走过的路,还进行比赛。让他们在荒无人烟、没有一点绿色的环境里面去挑战自己的极限。但是很多时候,即便有现代化的随行设备和完善的后勤保障,也尚且没有办法坚持下来,我们想想古人会面对什么样的困难?

那么玄奘法师当时西行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宁愿往西迈一步而死,也不愿往东退一步而生呢?

那是一种止于至善的巨大精神力量,是一种心灵的“道”在支撑着他。固若金汤的理想使他克服了一切常人所无法克服的障碍,直到达成自己的理想,取经而返。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是没有小说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帮助玄奘的,但是困难却时时都会出现,死亡时时都会悬临在他的上空,等待着他,捕捉他任何一个疲惫不堪的神情。

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也经常会碰到困惑、难题,碰到我们无法面对的事情,我们往往都会找无数个理由退缩,不能担当。如果在我们的心中,没有坚定的“道”,指引着自己前进,那为什么还要奢望自己的企业能够像佛教那止于至善的理想、缘起性空的淡然,一样的能够长存于世呢?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人,真的是寥若晨星,很多人都在生活的茫茫大海中折戟沉沙。虽然佛说每个人的内心都具备相同的佛性,那么为什么众生在尘世中还是有分别呢?因为当你自己不愿意实现那个可能性时,你身上所有如天赋而来的佛性也就像沉舟残骸一样,永远没有重光于世间的可能性。

佛教讲“一切众生皆具如来佛性”——这诚然是真理。但那也只不过是告诉你,每个人都有达成目标的可能性。如果你愿意去努力,或者愿意去修炼自己,就有可能成佛。但是如果你“不为”,自己不愿意去改变,这种可能性就会远离你。而随着成佛的可能性的消弭,失败、堕落的可能性就接踵而来了。

我推荐过稻盛和夫书的《人为什么活着》。书里说,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职务,不管你是做什么样的事情,其实质都是人性圆满修炼的过程。只要你做的事情,符合“道”,是向善的,那么即使再琐碎,也是有益的修行。

慧解脱

——在尘世中点燃心灯

曾经有两个交大的老师跟我聊天,说如果把佛学看作是哲学的一部分,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我想,诚然,佛学也思考人类最为根本的生死去来,但是与其它哲学相比较,佛学强调当世的“慧解脱”,它所有的思想都是为了改变我们的身、心、灵而服务的,它所有的理论都是为实践而设定的。它就是火,佛教每一个理论都能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点燃。

比如,在你不了解“空性”的思想以前,一定会计较利益得失,但是当你真正理解了万物“生住异灭”的规律以后,还会执迷于酒色财货,不可自拔吗?

柏拉图讲过一个著名的洞穴寓言:有一些囚徒背对着洞口坐在深洞里,由于他们的手脚都绑上了镣铐,他们没法动弹,也没有办法转头。他们只能通过背后的火把所发出的光隐约看见身后一些物品的投影。最聪明的囚徒可以凭借自己的记忆力记住物体移动的顺序,至于物体是什么,他们并不知道。有一天,一个囚徒被松开绑缚,他转过身来,借着火光,终于明白了身后的真相。他跟另外的囚徒说,但是他们并不相信,反而以为他疯了。继而他走出了山洞,在眼睛一阵刺痛以后,见到了太阳,明白了这才是一切事物得以成形的终极原因。我们把那种经过修行,最终得以见到太阳的境界,叫做大彻大悟,也就是“慧解脱”。

只有在明了了万事万物的根本真相以后,才不会纠结于蝇头微利之中,不会被眼前的难题所困扰,也不会因为暂时的所得而欢欣雀跃。当我们的内心世界被自我的局限所困扰的时候,你就很容易在顺境中产生一种贡高我慢的情绪;遇见问题,又会妄自菲薄起来。

我们总是在生活的过程中感到繁难,小的时候要学习很多东西,进了学校要考试,出了社会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及至每天都有不同的状况出现。到老了,身体又经常出现状况。更可怕的是,我们最终还要面对死亡。

生活真的有那么难吗?你把每天的日程概括一下,其实无非是吃喝拉撒而已;把自己的情绪概括一下,无非是喜怒哀乐而已;把人生的过程概括一下,无非是生老病死而已。这个道理,你抬头看看月亮,想想它阴晴圆缺的过程,就应该能够了悟。当我们明白这种道理,了解这种人生的过程,我们就应该知道如何安住自己的心,把那颗浮躁、不安的心收摄回来。

禅修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心安住下来。当你的心安住下来的时候,智慧就会生起,你对于事情的全局就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得以把握。看清事情,和盲目去做,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之所以要站在佛学的高度,就是为了要透视人生,了解宇宙,把握万事万物的规则。

所以古代的禅师会要求他的弟子们从自己的内心中流溢出思想,而不是拘泥于古人怎么说,师父怎么看。所以当我们真正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改变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捆绑我们、局限我们,让我们放不下的困难和局限统统可以得到克服。这种方式,就是把你的心打开,把你内在闭塞的状态打开。

活法智慧

——以心交心,以情动人

为什么有的艺术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汰之后,一直到现在还没有人能解读它,并且没有人能超越它?当初艺术家是在怎样的一种状态里面去完成这个作品的?大家有没有到过《微笑的蒙娜丽莎》,她永远那么微笑,永远那么安详。不管别人怎么模仿都画不出这个神韵,因为这是达芬奇用自己的生命去创造出来的。你看梵高学画的时候,他弟弟给他一点钱,他把基本生活费留下之后,剩下的就全部用来买涂料。有时候连笔都不用,直接用手去涂写。在那种生命内在的勃发中,一切东西都可以作为他的工具。所以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是没办法用手、用眼睛、用头脑去模仿的。这个时代,很多人写出来的作品根本让人看不下去,因为里面没有灵魂。

我们生活不快乐,是因为我们永远徘徊在外面,不会去欣赏生活;一篇诗,一篇文章会让那么多人流泪,因为作者是用真心去创作的。当你对接上这部作品的时候,你的心跟他的心是呼应的,所以我们会被那样一种境界所深深的震撼。

如果我们跟别人交流,所说的思想并不是从自己内心流露出来的,也不是自己对宇宙的理解和感悟,那就不是我们在和别人交流,我们只是某一个理论家的喉舌而已。所以,要是想实现自己某一种梦想,那你就要从自己的内在里面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改变。

我以前讲课的时候也想做ppt,想要准备什么,最后这些东西做出来发现我都不想讲了。越往下讲,听得人就越昏昏欲睡。南京商学院的教授李涛,他说师父你赐我一个法名吧。我说你这么聪明,就叫慧海,智慧如海。他经常跟我打电话一起分享,他说:“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当你完全没有拘束的时候,从内心当中流露出来的东西,才是最能感动人的。”你如果打个ppt告诉大家这个是什么、这个是什么,人家没感觉,人家只不过是用耳朵和眼睛来了解它,不会用心去感受。

我这几年在各种场合一直都这样去训练自己,讲出来的东西首先自己要有感觉,而且自己能受用。当我这样去跟大家分享的时候,真的就是心灵的碰撞和交流。

刚刚我们讲到,佛教这个团体在世间存在那么久,不是依靠它的硬件,而是依靠它的文化。你想想看,一个老太太目不识丁,却会念《大悲咒》和《心经》,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菩萨在离她头顶三尺之上,随时都在注意她。这就是佛教文化的魅力所在。它以道德的力量帮助人们在通往彼岸的路途中不断地修证自我;它不露痕迹地将自我升华为自我的审视者和监督者,帮助人们获得心灵的圆满,最终证得涅槃。

你说企业管理难吗?但是在稻盛和夫看来,它却可以简单到如同小时候妈妈告诉他,做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一样的简单而朴素。妈妈说做人要诚实,不能说谎话;做人要利益别人,做事要有坚持的精神。企业管理,不就是小时候妈妈告诉我们为人处事的这些最基本的理念吗?当你把这种“活法”用到管理当中,这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了。我们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和谐,与家人相亲相爱,与他人沟通愉快,是不是也是“活法”的延伸呢?

做“老干妈”辣酱的是一个家庭妇女,根本没有学过企业管理,但为什么她就能把企业做那么大呢?有个记者去采访她,她说,就是因为我把每一个来这里的员工,都当做自己的孩子。她用慈母的心来对待她的员工,让她的员工都体会到一种母爱。

当你学会付出,别人自然就会喜欢你,管理企业最终的目的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对接。

心不自心

——人性的圆融之道

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生活阅历或者“经验”来认识这个世界。面对同样一个人,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诠释。所以说,正是你的心态、你的心灵世界决定着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在小偷的眼中,所有的人都是小偷,他看到别人偷情、欺骗朋友时会产生一种同理心,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君子。因为他会安慰自己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所以自己并没有什么不义。

所以我们要用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诠释这个世界,就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如果你原来的观念不正的话,你就要想办法把它修正过来。

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出家人的事情,但是实际上任何一个人如果想要达到圆满的人生境界,都需要不断地修行。怎么修行?用观照和觉察的方法,心念时刻觉知当下,你就会觉得在你的心中时时都能充满温暖的阳光。即使阴天没有太阳,你也会把所有的生命都放在遥远的野外,那里有暖阳的照耀,在那里我们可以看清一切事物的本然真相。

禅修就是这样,把我们内心最困扰自己的恐惧、挂碍,全部摆在太阳下,用智慧的心去观照它、融化它。

比如我本来不怕蟑螂,后来在佛学院上学的时候,找了很多青岛啤酒的箱子把我的书全部装在纸箱里,再用胶带封起来。毕业以后回到老家,因为暂时没有可以定居的地方,那些书就一直封在箱子里。后来,等我的书架做好,要把书都移出去的时候,箱子打开竟然看到几百只蟑螂蜂拥而出,有的甚至还用翅膀飞出来,真的非常恐怖。我所有的书上,都积满了蟑螂的粪便,恶心极了。从那一天起,我如果再看到蟑螂,心里就会生起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恶心。其实想想,蟑螂也不会怎样,并不会咬人,但就是有这样一个心结打不开,当我意识到这个症结以后,就想尽办法来消除。再以后,如果有人说哪里发现了蟑螂,我就过去抓住它,还把它放在瓶子里面观察。我就观照自己说,为什么会害怕蟑螂呢?实际上,蟑螂还是很漂亮的,赤红的颜色,圆润的身体,饱满而长的触须,光洁的翅膀。也许蟑螂界也会有美丑的分别,也会按照触须的长短来评选“美髯公”呢。这样想,渐渐地就觉出它的可爱来,也就不害怕了。

当我们自己内心意识到有问题的时候,就要努力面对那个问题,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比如有的人做事情只有三分钟热情,那这种没有耐心的状态正是需要修正的。

我以前对数字很排斥,看到数学方面的问题就觉得好像百爪挠心。这次在上海交大读emba,就不得不面对一大堆数据,因为这和投资有关。所以我对自己说,千万不能有排斥的心,否则我就没有办法学习了。后来我发现,当我心态调正以后,做出来的决策跟老师最终给我们的答案竟是一样的。如果我排斥它,则得不到正确的答案。

其实,人的智商都是相近的,你在一个领域中投入多少时间、精力、兴趣,你就会有相应的所得。生活在某种意义上真的是平等的。每一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绝大部分的人出生时都有健康的身体。那么为什么别人能把事情做好,我们就做不好呢?正是因为用心的程度以及面对困难的心态不同。

你想想看,当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如果与这个人相处得不和谐,一定是因为你自己的心在抵触他。当你的心在抵触的时候,所得到的反馈也是相同的。

上个月,我碰到一个上海的朋友,他的能力很强,做事情很快就能上轨道,但是不知为什么,做着做着慢慢就做不下去了,最后要不炒别人鱿鱼,或者被别人炒,所以一直都在不断地跳槽。我对他说,当你决定迈入这个公司的时候,当时你肯定认可这个公司的理念,认可他们做事的方式。所以,以你的心态找工作是没问题的。但是为什么坚持不下来呢?你不要跟我讲,主管不好,老板不好,实际上最不好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你自己。你和这种理念产生摩擦,和那种方式又产生隔阂,觉得东家西家都不尽如人意,这就说明你自身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