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贤宗法师文集(卷六)——观照》(6)
规矩与方圆概说
——三皈五戒是人生的护身符
但凡想跨入佛门,三皈五戒就是必修课。要有一定的规矩才能约束身心。
佛教里面三个根本思想,是戒、定、慧。戒能让身心安住,故说“戒生定”;身心安住下来的时候就能产生智慧,就是“因定生慧”。“戒定慧”是每一个修行者的必修课。
正如我们想要健康,但是破坏了健康的规律就不能得到它。所谓健康的规律,就是要按照宇宙的规律去生活,太阳升起就起床,太阳下山就睡觉,肚子饿了就要把饭吃饱。宇宙是个大周天,人的身体是小周天,人生在宇宙中,就要按照四时的节序有规律地生活,这样才能够得享天年。
戒律实际上就是规律,戒是保护慧命的铠甲。很多人以为戒律约束身心,条条框框令人不舒服,一点都不自在。实际上戒律从某个角度讲恰恰是保护我们的。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很潇洒,车开得飞快,天天到酒吧里喝得酩酊大醉,认为那是一种自在,从来不去想自己透支了多少健康。人的身体就像一锅水,生活就是不断燃烧,工作、忧愁、压力使得身体一直在透支,如果一锅水慢火能烧三天,但是加大火力可能半天就烧完了。保护我们的身体所要遵循的规则,实际上就是戒律。
所以佛教的戒律不是像有些人讲的那么严酷,只是要求你遵守生命的规律,保护好自己。
三皈依
——皈依三宝的人生
三皈依,是指皈依佛、法、僧三宝。佛宝指圆成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法宝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僧宝指依佛所教如实修行、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出家沙门。
皈依三宝,既为我们提供了修行的目标,也提出了修行的理念。
拜佛是为了以佛为理想来成就自己。古代有句话叫见贤思齐,我们也要“见佛思齐”。见到佛要与之看齐,要发愿未来自己也要成佛。释迦牟尼是觉悟者,是世间的圣人,是一个发现宇宙真理的智者,我们不能说他是万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依照他的思想去做人行事,就不会被生活的琐事所困扰,同时也会让我们更智慧地活着。
法宝是这世上的智慧书,愿意皈依法宝的人,是热爱知识,热爱思考的智者,做一个生命的智者,这是皈依法宝的意义所在。
为什么要皈依僧宝呢?世间忠于佛、法的衲子,能够将佛法的智慧传扬出去。所以皈依僧宝也即是皈依了前面的两宝。
三宝是统一的,三皈依从某个角度来讲,是使我们的生命有一个精神归宿。
佛教认为众生都能成佛,众生皆具如来佛性,我们只要努力去修行、去改变、去提升自己,不久的将来你也可以成佛。我们经常看到观音菩萨千手千眼,其实我们也可以成为多手多眼、拥有千般法器的菩萨,成为救苦救难的及时雨。要在自己的心中种下慈悲的种子,拔除痛苦,帮助他人,放下小我,成就更大的格局。每天都依照这样的思想要求自己,我们便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每一次利益众生,就是种下善的种子。
身是我们行动的执行者,心是我们思维的中枢,而灵则是我们内在的潜意识,从里到外都要透彻。这是一种表里如一的思想,不能口是心非、两面三刀。人们经常做掩耳盗铃的事,好像只有天知地知,都以为是自己独乐乐,别人都不知道。所以我们要及时反思,该断则断,不能让思想无节制地走下去。大家记住凡事不要过分自责,但同时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也要赶紧刹车。
有一次我在去沈阳的飞机上,旁边坐着一个辽宁电视台的记者,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了。他说跟我特别有缘分,在候机室的时候看到我在盘腿看书就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认识这位师父,上机的时候居然座位就在我旁边。他说自己看了很多书,当然也有关于佛法的。后来他跟我说了他朋友的故事:他有个朋友是a家的,信佛。a家的女主人跟b家的男主人特别要好,但是他们不会破坏彼此的家庭关系。我问他这段感情能不能见光,如果不能那就不是合理的。
佛教是光明的正道,如果任何行为不能展现在阳光下就不算合理,作为佛教徒就不能有这样的行为。
自我进入香海禅寺以后,经常反思自己,如果我内在的黑暗面过多,将来我就管理不好寺院,会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我身上的能量就会下降,人家就不会认可这个平台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所以我必须保持阳光的心态,任何念头在生起时就要问是不是符合光明的正道,如果不是,就立刻打消。
现在说说我们建设香海这个平台是为什么呢?我们要利益更多的人,让他们在这里得到清凉,得到光明和智慧,如果我们不能给予他们这些,那么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就没有任何意义。其实我随便找个地方都能衣食无忧,但现在我要带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完成使命,就像观音菩萨的手去拉别人一样,这就需要有光明的思想来支持自己的行为。
大家记住:如果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你把自己的人生定位成度人的角色、阳光的角色,那么你做任何事情一定能心想事成,不然的话你会很难成就。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一个贪得无厌的人,一个只考虑自己的人,人家愿意跟你走在一起吗?
不要把美貌和金钱当赌注,一定要在内心培养智慧、包容、善良和宽宥,这样我们的路才会走得更长远,我们所做的事情才会更开阔。你们仔细看看身边的人,当一个人有所成就时,去观察他的行为和思想,他的人格魅力、言谈举止,种种都符合宇宙存在的正道。而一个人在失败之前,往往累积了许多负面的能量,当这些能量爆发的时候,他就会一败涂地。
在文艺作品中常看到复仇的故事,比如一个男人在年轻时占有了一个女子的身体和财产,却抛弃了她,那个女子在沉寂许久之后狠狠地报复了男人,使他万劫不复。这个因不是男人自己种下的吗?我们不主张冤冤相报,但是至少要求自己不要做见不得光的事情,这样你的事业、生活才能够长久。
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佛门、学习佛法呢?就是要学习宇宙间的正道,有了正道就不会迷失方向。所以我们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以佛陀的智慧来引导自己的人生。什么是皈依?依照正道去规范自己的身心,这就是皈依。人们都认为皈依后就不能干这干那,实际上皈依没有要求,你只要不改变对于正道的信仰这就是皈依。
皈依是心念胜过仪式,是信仰胜过诵祷,是正义胜过喧嚣。佛是我们皈依的主体,那么法是什么?法是心法胜过物法,要你通过学习与反思,照见自性。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我们遵循这种规律去运作就能了解事物、成就事业。
像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的规律。人都有生老病死,宇宙都有生住异灭,我们把这种规律叫做法。皈依法,就是要认识宇宙的规律,遵循这种规矩,顺天而行。
以前讲,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挖山填湖,违背了自然规律,引发一系列的自然灾变,这就是逆天而行。现在地球千疮百孔,昨天沙尘暴都飞到我们这里来了,早上我的袖子在栏杆一抹,黑黑一片,吃完饭擦桌子的时候抹布都黑得不能见人,你看沙尘暴都到江南来了,可以想象地球都变成什么样了。所以不能让我们贪婪的欲望无止境地膨胀下去,不然地球会千百倍地报复到我们身上。
希腊有一个神话叫做“潘多拉的魔盒”,说天神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火种送给人类,人类学会了使用火。主神宙斯十分恼火,决定让灾难降临人间。命令他的儿子火神赫淮斯托斯用泥土制作一个女人,名叫潘多拉,意为“被授予一切优点的人”,每个神都对她祝福以使她完美。宙斯给潘多拉一个密封的盒子,里面装满了祸害、灾难和瘟疫,让她送给娶她的男人。宙斯将这位丽人遣送到人间,大家见了这位无以伦比的漂亮女子,都十分惊奇,称羡不已。潘多拉立即去找“后觉者”厄庇墨透斯,他是普罗米修斯的弟弟,为人老实厚道。普罗米修斯深信宙斯对人类不怀好意,告诫他的弟弟厄庇墨透斯不要接受宙斯的赠礼。可他不听劝告,娶了美丽的潘多拉,潘多拉双手捧着她的礼物,这是一只密封的大礼盒。她刚走到厄庇墨透斯近前时,突然打开了盒盖。厄庇墨透斯还未来得及看清盒内装的是什么,一股祸害人间的黑色烟雾从盒中迅疾飞出,犹如乌云一般弥漫了天空,黑色烟雾中尽是疾病、疯癫、灾难、罪恶、嫉妒、荒淫、偷窃、贪婪等各种各样的祸害,这些祸害飞速地散落到人间。而智慧女神雅典娜为了挽救人类命运而悄悄放在盒子底层的美好东西“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盒子,狡猾的潘多拉就把盒子关上了。其实打开这个绝望之盒、灾变之盒的,正是人类自己。
一些在广州的朋友经常在下半夜三四点钟打电话给我,说他们的夜生活才开始呢。就是因为有电灯,他们才会过黑白颠倒地生活,你说这灯的发明是好是坏呢?我发现黑白颠倒的人整天处于睡不醒的状态,按照中医的说法是他的气血不足,气血虚则神虚,而神正是人最重要的东西。身体年轻的时候尚有资本可以磨耗,不久的将来肯定问题多多,这就是没有遵循自然规律的后果。
僧是什么呢?我们前面提到,僧就是出家师父这个群体。清净的出家师父能带领我们步入正道学习正法,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打个比方,就像横越一条大河,河中虽然有一条渡船,假如没有船师,迳自行舟就有沉没陷溺的危险,若有船师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抵达彼岸。
横越生死大海亦复如是,若无善知识为作导引,虽然能乘妙法之舟筏,仍有沉没于生死巨流的危险。
那么“善知识”有几个衡量的标准呢?不贪名利,不执我慢,不浮躁,以正念来修清净的心,这样才是“善知识”。
我也在学习,这个末法时代“善知识”很少,大家可以看看经书,以经书作为善知识。
佛法僧三宝是让自己努力依止学习的规范,这就叫三皈依。
五戒
——成就健康、自由的人生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是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我们要依照戒定慧来成就人生。
1、不杀生
很多人听到不杀生,就好像觉得什么都不能做,不能生活了。你杀人就一定要被人家枪毙,你偷多少东西也要判刑。古代如果有通奸行为,就把女的身上绑石头沉到河里去,这是犯了邪淫的戒。
佛教讲可以吃肉,但是要吃“三净肉”:不是自己杀的;不是自己养的;不是为自己杀的。汉传佛教是不吃荤腥的,泰国、斯里兰卡、西藏的佛教徒都可以吃,但是他们也有规则。南传佛教托钵乞食,人家给你什么吃什么;西藏以前只有牛羊肉,没有蔬菜。我有个朋友去西藏当兵,60年代的时候,带一颗白菜去可以换6只羊,所以那里的出家人只能吃肉。
佛教能生存下来,就要随地区环境、文化、政治的差异而改变,但是佛教在改变的过程中,有些东西不会改变,就是解脱的最终目标始终未变,不管是西藏、斯里兰卡、日本,还是我们汉传佛教,所有的出家人都是剃光头的,他们的殿堂里供奉的都是释迦牟尼佛,他们所念的经都是佛经。
这就告诉我们:学佛要把握中心,不要在表面大做文章,你要把握核心精神——“善”。《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陀给他的母亲讲经完毕回家的时候,他的弟子要去接他,那个时候女人不能站在最前面,只有转轮圣王才能站第一个,一个比丘尼想去第一个接师父,她就摇身一变,变成转轮圣王站在第一个位置。佛陀说你不是第一个接到我的,舍利弗才是第一个,因为他在家里观察缘起性空的思想。
以法为师,时刻贯彻自己的人生,那么即使在末法时期,我们始终都跟佛在一起。《金刚经》讲无住和空性的思想。什么叫无住呢?就是让我们的心时刻安住,不去分别、不去计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把能做的事全身心地做好,这个就是无住而住。如果我们有那么多的计较、分别、我见、我执,你就不会安心,不管做什么事你的思想都不能专注,你就没有办法把身心最大的能量释放出来。
《三世因果经》讲,你用鲜花供佛,就会长得漂亮。没有佛堂也可以买点鲜花供奉自己,自己也是佛嘛。把自己当佛来供养,我就像佛一样慈悲、智慧、柔软、善良。你身边的家人也是一尊佛,也许他们唱着反调来提醒你。你能这样观察身边的人,你就能学到很多东西,不断发现自己自身的问题。为什么这个人我不喜欢他,他身上的毛病恰恰照出你的不足,喜欢和不喜欢之间就反应出我们内心的问题。
2、不偷盗
佛教讲一针一线都不能拿拿别人一点点东西你都要征求人家的同意。如果一个人拿一张纸都要告诉你的时候,这个人还会欺骗你吗?我们忽略小事,那大事同样会忽略。佛教讲一针一线都需要告诉别人,当然偷盗如果达到了犯根本戒的程度,按照法律就是要判刑的,那就无法忏悔了。
摩西十诫的第八条也说:“不可偷盗”,可见这也是世间一条广泛的道德律令,违反道德律令的人,最终也将陷入心灵的囹圄。
3、不妄语
妄语含有四个部分:“妄语,绮语,恶口,两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