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贤宗法师文集(卷六)——观照》(5)
在心田里种下一颗菩提昨天我来到这里,看到江水在桥下奔流,也感到这里的每一个人心胸都像滚滚长江一般开阔,每一张笑脸都像浪花一样自然绽放。
生死之道,以无尽的智慧填写有限的生命
在开始今天的讲课之前,我想首先向大家提两个问题。
第一,从生到死,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能留下什么?
第二,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刻拥有幸福和快乐?
人生就是一道“填空题”。生与死的端点都是既定的,中间的留白由自己去填写。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国王弥达斯抓住了精灵西勒诺斯,他问精灵:“对人来说,什么是最妙的东西?”精灵木然呆立,一声不吭。直到最后在国王的强逼下,他发出刺耳的笑声:“可怜的浮生啊,无常与苦难之子,你为什么要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那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不过对于你来说,还有次好的东西——立刻就死。”尼采根据西勒诺斯的话,推导出了命题的反面。他说,对于那些能够感知到悲剧存在的夙慧之人而言,“最坏的是立即要死,其次坏的是迟早要死”。
从降生开始,生存的竞争就从来不曾消止。甚至在你投入母体的一刹那,就是因为你是十万亿个精子中最优秀的那一个,才得以与卵子结合,获得出生的机会。及至走到今天,我们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残酷的竞争。
佛教的发展过程也是非常曲折的。从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得道,创立佛教,到现在已有2554年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佛教是怎样在竞争中发展融合,流传至今的呢?
很多人认为佛教是一种迷信,认为佛教是有神论,甚至是多神论。可能因为寺院供奉着许多佛像。其实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不供佛像的。佛教只是作为类似学派的组织而存在,以理性为传承的基础。那时如果要纪念释迦牟尼,也只是供奉一个空的莲花座而已。又经过好几百年的发展,到了公元一世纪,在马鸣论师的发展下,佛教才真正形成了宗教的规制。
供奉佛像和诸菩萨像,也只是为了以有相的形式来纪念和缅怀这些具有大智慧、大慈悲的先人。佛和菩萨所行的功德,他们修行的法门、留下的典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因此,供奉他们,能够使我们以相观己,对照出自己的不足,以他们作为修行的榜样来学习。所以僧人之所以顶礼佛陀,那是因为他们信仰佛陀所宣说的真理,所以将他作为上师来膜拜。虽然也有很多人拜佛的动机是出于寻求保佑,这一点虽然我不很赞成,但佛菩萨的行迹中就有慈悲度人、救苦寻声的意义,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五灯会元录》中有一则丹霞禅师烧佛的故事:禅师游方四海,有一次到了洛阳慧林寺时,正遇上大寒天气。丹霞就在殿上砍了一尊木佛来烤火。院主大发脾气说:“你怎么能烧佛像呢?”丹霞用拄杖在火灰里拨了拨,说:“我烧木佛,是为了取得舍利子呀。”院主说:“你糊涂了吧,木头雕的佛像里怎么会有舍利子呢!”丹霞说:“既然没有,那我就再取两尊木佛来烧吧。”
我把这个故事说给大家听,不是让大家去寺院把佛像都烧光,而是为了说明佛教注重于“理”,而不注重于“相”。
“相”是指事物的表象,只是一种表征,而不是事物本身。因此《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什么是“理”呢?就是指释迦牟尼传授给我们的道理。这个道理使我们明白是非,使我们得到解脱,能把我们的人生引向光明的正道。
释迦牟尼放弃了王位,转而追求人生的至理,说明在理性的王国中,形而上的追求要比尘世的权位、金钱要重要得多。但是他的修行之道也并不顺利。释迦牟尼出家以后,先后在好几个地方隐居。曾经追随过一个名叫阿罗陀的先人学习苦行。但是苦行的果报只在三界之内,并不是究竟的,于是他又另择名师。后来在密林中禅定,修了好几年,也没有成道的迹象。于是他把习得的东西全部放下,观照自己内心的念头,才最终找到了宇宙最终极的智慧。那么,佛陀在菩提树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最终悟到的是什么?就是“缘起性空”的思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主题。
缘起性空,佛陀的无上正等正觉
“缘起性空”的思想可以譬喻为佛教思想大厦的基石,我今天就这一思想做个简单的介绍。
“缘起”就是指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一定的条件组合而产生的(“因缘而起”),一旦条件起了变化或不复存在,那么该事物也就不存在了。就像种子要发芽,需要有水、土壤、阳光等等外因作为辅助。种子是主因,而水、土壤等就是众缘。种子的发芽,这些条件是少不了的。
种子发芽以后会开花,花朵会枯萎,会结果,果子会成熟,终有一天会坏灭。这种迁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永恒存在的事实,就叫做“性空”。
人生也是这样的过程。乃至宇宙间的万物都遵循着这个原则,这就是“空”。“空”是最根本、最究竟的,换句话说,它既是损毁万物的根本,也是生化万物的根本。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如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只有依空法观物,这才是解脱人生苦痛的根本。
既然人生就是这样变化流逝的,那么应当怎么样去对待它?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取舍呢?这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缘起”的思想教导我们这样去思考:事业要成功,需要怎样的因缘;想要阻止坏事的发生,就要用智慧去切断它所发生的条件;看待事情不要总是只看结果而重视缘分。
至于“性空”的道理,不是要大家不再精进。如果认为反正这个世界的本性就是空的,从此就一蹶不振了,这是“邪道”。“性空”是要大家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要珍惜人生有限的过程;但同时你也要清醒地知道这个“有”毕竟只是假有,所以不要贪恋,不要执著,不要挂碍。万物怎样去,任它随流去,这才是积极的态度。
我推荐大家看一部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宣扬了一种“人性”的思想。人当精进向上,而不是堕落于物质世界,臣服于理论权威的威迫之下。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沿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去努力,但是往往迫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强迫自己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这就是痛苦的原因。这部电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追求理想的人,这个人面临着与我们同样的压力,却给出了不同的人生答案。
季羡林先生在《我的一生》中提到,他留学德国时,每天所在的地方,仅仅是宿舍、教室和实验室。星期天实验室关门他就感到无处可去,不知道怎样打发这难过的星期天。为什么他能在十几年间过着这样简单的生活?为什么他能成为一代大师而受到尊敬,大家想过吗?这就是信念、理想,更简单地说,是出于他对学问的“爱”,才能够做到这样的专注。如果你没有热忱,就很难坚持;不能坚持,你就没法成功。
李开复先生在《世界因你而不同》一书中提到,他第一次到谷歌去应试高级主管的时候,本以为老板会很重视他,会西装革履,正襟危坐。但是当面试时间到的时候,总裁竟然踩着滑车从走廊一路滑进来。这样的童趣,令他大跌眼镜。而且在公司里,每一个桌子、每一面墙壁,都可以作为写字的白板随便写下讨论的创意和结果;甚至洗手间里都放着便笺纸。这是什么?这就是智慧的碰撞,灵感的捕捉。
大家在管理企业时,不妨多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们的设计总是缺乏创意,为什么我们的业务总是局限在囹圄之中,为什么我们的管理总是让人无法开怀而死气沉沉呢?
大家在工作中也可以问问自己,是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着意捕捉、积累自己思想的火花,是不是特别渴望得到知识的飞跃呢。
我认为学习不需要什么特定的场合,只要心静下来,渴望学习,即刻就可以学习。学习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每个人每天拥有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关键就在于你怎么安排、利用。如果总是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那时间的流逝就是悲哀的。到了老年回首过往,就会发现自己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成。
“缘起性空”的思想就是教导大家要正确地面对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存在规律,遵循着这种规律去做事,才能够心想事成。
大家可以看看《三国演义》。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虽然是站在蜀汉的角度来品评,塑造了一系列平面人物,被历代学者诟病为“状诸葛多智而近妖”。但是其中所反映的“人性”还是很有价值的。刘备这样一个寄人篱下,东奔西突的末代皇孙,凭什么可以坐拥三分天下,一壁江山呢?为什么他可以将卧龙、凤雏统统收归门下,为什么曹操曲意奉承而不得的关羽,却那么忠心于刘备呢?他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心是真诚的,行动是谦卑的,因而可以使人才彻底感服。
古话说:“君子假借于物。”你想要办成事情,就要学会假借。假借什么呢?借你事业成功的因缘。借人才,借环境,借舆论,借市场等等。一个光杆司令是不能够成事的。就像一堆乱石,一堆杂木,放在平地上是不会动的。当你改变它们的外形,使它们变成圆石和圆木的时候,稍一推动,它们自然就滚起来了;又或者借助推车、汽车来运载它们,也就能够到达你所想要到达的地方。具体到我们创办公司,就应该要创立一种制度,制度背后是文化因素的推动,然后借由这种制度来使员工良好地实施起来,这就是“假借于物”的道理。
联合国who组织曾经公布人类的健康准则,仅仅四点而已。分别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道德健康”,但是我们常常只能理解第一点。我们不妨问问自己,自己的心灵是否真正快乐?我们能够适应这个社会吗?我们是否具有健康、积极的道德准则,符合普遍的道德律令呢?
我在讲课的时候,佛法本身讲得很少,更多的是用生活中简单的例子来阐释佛法对我们的启示。不要觉得佛法高深难解,实际上,运用于生活中的佛法,可以是非常简单的。看书就看书,写文章就写文章,一心一意,不起杂念,这就是修行。
人们往往受名利的驱策,所思所行充满了分别计较。对待身边的朋友,有钱就去巴结,没有钱就瞧不起人家,这种分别心多么重啊!佛教常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佛性。”也就是说,在人性的角度上看,无论是董事长还是打扫厕所的清洁工,都是平等的。只不过分工不同罢了。
其实不用说人,就是山河树木也都是和我们一样平等的。《华严经》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三千大千世界可以容纳在一粒芥子之中,一粒芥子也可以成为一个华藏世界。宇宙中的“大”和“小”从来都只是对比的关系。
我们看看宇宙的场景。一百米、一千米、一万米、十万米……,我们慢慢消失,城市慢慢消失,直到地球都成为一粒尘埃,在宇宙中只见到无数光点。这个时候,你问问自己“我是谁”?你还会用分别心来对待万物、对待众生吗?
如果我们不断地放大一片树叶,我们看到的是什么?细胞、细胞核、染色体……我们看到了核子和电子的运行。这副图景和宇宙中的星云图像不像呢?
你说,稍微有一点成就就值得骄傲吗?生命的广度和深度是无法想象的。《阿弥陀经》说,从我们的世界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要经过十万亿个国土。这既可以说是无量劫的时空,也可以说仅仅是一个指甲盖的距离。因为小和大都是相对于个体而不断变化的。
“空性”的思想,是要我们打破事物的表象,探求其本质。
八正道,捐弃烦恼的光明大道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以后,开始在鹿野苑向弟子说法,史称“初转法轮”,其内容主要是宣说“苦、集、灭、道”四谛法。接下来和大家分享的就是“道”谛中求得“慧解脱〔1〕”的修行方法之一——“八正道”。
这里的“道”是道路的意思,就是消除烦恼、求得解脱的方法。
“八正道”指的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种修行方法。既然是自我修证的法门,那么实践就比仅仅知道重要得多。
我们常说,只是知道是没有力量的,相信并做到才有力量。否则就是“所知障”,知道越多,障碍就越大。做企业与做学问不一样,要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简单的东西可操作化;也就是说,所知道的东西一定要通过某种方式可以运用起来。
1、正见
“正”就是不斜、不偏,中正平和。“见”就是认识,就是“知”(可训为“智”,亦即智慧)。所以,“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如果我们的知见是正确的,那么就能够保持中正,正则通,通则达。
那如何确定一种见解是正确的呢?就是要判断这种见解和宇宙运行的规则、事物存在的法则是否一致。也就是说,这种见解一定是“正大光明”的。
我们的见识常常陷入错误而不自知,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大家在意的只是“我”的工作、“我”的家庭,“我”的朋友。总是希望自己是永恒的、不灭的。其实,这就是错误的见解。你仔细想一想,那些你认为是你的,实际上真的是你吗?那一根掉下来的头发是你吗?不是的,甚至你都已经无法分辨它是不是曾经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