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贤宗法师文集(卷二)——德行》(12) - 贤宗法师文集 - 贤宗法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贤宗法师文集 >

第二十三章《贤宗法师文集(卷二)——德行》(12)

答疑

问:刚才听到师父说我们的成功会过去,失败会过去,快乐也会过去,什么都是过眼云烟,什么都会过去,那我想问一下,有没有不会过去的东西呢?

师:那你想想什么东西不会过去呢?(学员:思想、爱情等等,好像是虚设的,所以不会过去。)

师:你所说的大概是从自身的经验出发的。你的思想、爱情等无不依附着你的身体存在。而人无不是“有死者”,那么当你的身体都幻灭的时候,思想还在吗?

问:是的,我的思想会不在。可是,像孔子已经逝世两千多年,可是他的思想还留到现在,又比如佛家思想,到现在我们还受益着,这种算不算一种永恒的存在吗?

师:对于你来说,古中国、古印度,都是悠久的古代文明是不是?仿佛它们都是向来如此,不生不灭的。那么你何以断定在某个我们所未知的,可是已然毁灭的古老文明中,同样存在着伟大的思想。如果它们也存在着,想必也是很宝贵的精神财富。

另外,即便现在流传下来的这些思想,假如过了一万年、一万万年,情况会怎么样,甚至说地球还存在呢?哲学家总是在思考,即使下一步是安全的,下下步也是安全的,甚至跨一万步都是安全的,你怎么会知道,第一万零一步不会将我们引向死亡呢?对于宇宙来说,哪怕是几百万亿年,也只是弹指之间,试问又怎么会有永恒呢?

(学员:我懂了。)

问:香海禅寺在短短的几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您是用了什么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思维,将它做得这么好呢?

师:谢谢,我刚才一直都在讲这个问题。每个人来到香海,我们都会让他满载而归,让他感到非常舒服。他一回家去,一天到晚就想着,我什么时候再到香海禅寺去呢?正因为大家来这里是愉悦的,因此不仅自己会来,还不断地会把自己的朋友带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爱的裂变”。当你不断把爱奉献出去的时候,就会发现无数的爱回到你身边了。

问:师父好,我最近感觉自己压力特别大,也非常非常地浮躁,年轻人生活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中,婚姻、家庭、事业,事事都要操心,压力尤其沉重。所以觉得自己定不下心来。

师:你为什么要告诉自己有压力呢?

(学员:就是因为看到很多人都成功。)

师:“比”字就是两把尖刀啊。你为什么要去跟别人对比呢?你的生命就是最鲜艳的,你的生命是一维性的,也是唯一的,用心过好自己的每一天,不是更好吗?车子、房子,这些事情,你越想就越乱你的心智,让你连今天都过不踏实。如果当下都没办法看住,又怎么希望明天会有好的结果呢?

(学员:可是有的时候就是定不下心来,怎么办呢?)

师:你定不下心来,那是因为你告诉自己定不下心来,心就自然无法收摄住。“定不下心”这个念头一旦升起,你就要及时观照到它,收摄住它。怎么收摄呢?不断地暗示自己,我是宁静的。这种宁静的正念一旦升起,你就自然可以宁静下来,去干你自己的事情。当你投入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就不会感受到压力了。

问:师父您好,我现在遇到了这20几年当中最大的一个瓶颈,感觉自己一直突破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就是这样的,感觉很不舒服,导致了我做什么都不专注,心中杂念特别多。我很困惑,不知道怎么去突破,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师:我的面前有一堵墙,我看见了它。墙好高好大,我仿佛只能看见它,除了它之外一无所有。我要到墙那边去。如果我非要用头把这面墙顶掉,我顶得头破血流,它还是纹丝不动。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你确信要达到自己那个“到对面去”的目标,而把墙打通又是唯一的方法。目标越确信,障碍越大,心中的烦恼、愠怒就越强。你会感到绝望,甚至对弱者而言,他就会想到死亡。

但是,或许你只消蹲下身来看一看,就会发现,在墙边的某一个角落里,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小的狗洞。此时,如果你还放不下人之为人的宇宙中心式的尊严,这个洞也无法帮助你度过难关。但是对于智者来说,善于抽身发现新的生机,并适时利用它,这就是成功。你说这个困难前所未有,这话是针对你先前的经验或者习惯而言的,人总是在渴望一辈子可以按照习惯和经验生存,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转变你的思维,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反省

/身在的地方,心也在那里吗

我们在生活中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员工被老板施加压力,老板被社会施加压力,整个社会就陷在这样一个漩涡里,怎么都出不来。所有的人只要谈生意就得吃饭,只有吃饭才能谈好事情,跟政府交往也得吃饭,我经历过好几次。有一次是跟一个政协的主席,还有他的秘书几个人一起。我们在餐厅,六点钟去的,一直到十一点钟,整整在那房间里吃了五个小时的饭。然后呢,八个人除我外都在抽烟,整个房间里面烟雾弥漫。我发现那一刻我就处在地狱里,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快乐。但是后来我想想,我也不对,我为什么要用地狱这种观念来引导自己呢?我应该非常珍惜这样的感觉才对。那说明我当时的心灵跟身体都没有调理好,所以才有这样的一种排斥。就从这样一件事情来看,我们做企业真的很不容易。

我每一次到厦门去,很多人都要请我吃饭,早上吃,中午吃,晚上还要吃,吃完这些还不够,还要去喝咖啡,非得把你折腾到十一、二点,不然不放你回去。每天都这样,如果不去吃,他还会说师父不给我面子,说这么长时间才有一次机会相聚。然后我就想,随缘吧,在随缘的同时,我们的生活也被打乱了。所以有时候生活也要我们有意识地去选择。

我厦门有个弟子,原来是个副总,现在是整个公司负责人,但是他性格内敛,并不喜欢去应酬。他不跟上司应酬,也不去跟那些客户应酬。要知道他们是担保公司,有很多的中小企业找他们担保。按理说,他的应酬应该是非常多的,但是我这个弟子呢,一点应酬都没有,下了班就回家,有时间就看看书,他从来不请别人吃饭,然而他的业绩一直都很好。这里有个什么问题呢?这就是要改变一下我们的思想,并不是一定要靠吃饭才能做成事情。

人家常说寺院的大护法,要经常去拜访啊。我从来没去拜访过谁,当然有时我会做一些互动,比如平时会有一些很有感悟的短信息我会发给他们,让他们每一次收到我们的短信,内心都会有一种触动。还有就是我们读到好的书籍就会大量地采购,然后寄给他们,我会写一张纸告诉他们,这本书是什么内容,我看了有什么收获,希望他也能跟我一样受到一些启发。

去年我们已经给大家推荐了很多书,像《遇见未知的自己》、《故道白云》、《幸福的方法》等等。如果想让一个人改变,一顿饭没什么作用,但是如果是一本书,或者是一份关心和理解,意义就有所不同了。

调息

——让自己慢下来

我发现咽喉炎通过呼吸竟然也可以治好,我们的身体也一样。我跟他们讲,如果我们用正确的意识去呼吸的时候,我们身上的很多亚健康状态就会得到改善。因为我们身体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按自然(这里是指身体的惯有状态)的状态,它的循环比较缓慢。当我们调整自己的呼吸,把呼吸拉长,吐纳的量增大,就会增强循环功能。所以我们呼吸的时候,把大量气吸进来,慢慢地吸,憋住四秒钟,然后再慢慢吐出来,就等于用我们的吸气推动了我们的整个血液循环,能渗透到每一个部位的神经去。

你看狗、鸡、猴子等这类动物呼吸很急促,所以它们的寿命很短;而乌龟每呼吸一次就会停顿一下,它就很长寿。就像池里的水,如果静止不动就变成死水,时间长了会发臭,水要流动才有力量。

我们要通过坐禅去调理我们的身体,尽可能地用身体的本能去感觉它,体察它。肚子饿了一定要吃饭,不要让它继续再饿下去。饿过劲了会使我们的身体超负荷。想睡觉的时候就去休息一下。除非公司突然间有个紧急的事情,要我们加班熬夜,偶尔几次是可以,经常这样肯定不行。你们一定要明白,如果长期让你的员工每天都处于高压的状态,这样的公司不会长久。

昨天有个朋友给我发了一条短信,信息里面说曾国藩如何看待一个人成不成才。首先,看这个人早上几点起床,如果说睡到十一、二点还不起床,那这个人基本上做不了什么事情。其次,看他读的什么书,如果读圣贤书会不断地把他推向正面。这就是生命的一个基本规律,天一亮就要学会起床,天黑了就要学会去休息。

为什么我们很多事情做不成,那是你的东西不是人家所需要的。就像一些营销人员一样,他只是说要把这个东西卖给谁,又不顾及别人的需求心理。所以你要和客户讲清楚,这个产品的定位怎么样,还要看什么样的情形。一个验钞机卖五千块钱,人家一年的工资还没这么多哪,试想是你的话会接受吗?而对一个消费很高的人,你跟他讲五块钱、十块钱的东西他根本不屑一顾。这就告诉我们,你要找准对象,对症下药,按需供给,才能做好。你如果总是做一些牛头不对马嘴的东西,那会很辛苦,最后也很难做成。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自然”,要符合实际,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的,我要觉察自己身体的感觉。饿了要去吃饭,困了要去睡觉,累了就好好休息。不然的话,拿健康去赚钱,最后赚了钱还不够弥补健康的,那岂不是得不偿失了。

诵经如揽镜,智慧照我心

/诵经的意义

学佛不在于每天念多少经,也不在于做了多少早晚功课,更不在于每天晚上给佛供一杯水,第二天起来给佛烧一炷香。把学佛等同于焚香沐浴、吃斋念佛的形式,这是不究竟的。问题在于我们有没有在这个过程当中去感悟一些东西。

禅宗要求我们“明心见性”,可见心性的改变才是学佛最为关键的。

为什么要诵经?那是因为经文能教我们去感受人生的至理。为什么要去供水?因为水是清净之物,人依靠水为活命的根本,我们身体的70%都是水。水的性质当中存在着很多人性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

《水知道答案》这本书,就向我们揭示了人际相处之法则。对水赞美,它会形成美丽的结晶体;对它唾骂,它的结晶形状会残缺;对它不加理会,水结晶就根本无法形成。这正如佛陀告诉我们的,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就是“以默置之”。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不能适时自我肯定、自我赞美,也不能够欣赏他人,那么问题就会接踵而来,身体、事业、家庭可能会危机重重,最后让你“度秒如年”。

学佛就要感悟这些,要学会从佛陀的言谈举止之中去感悟生命的真谛,从万事万物和谐共通的一面来认识我们的人生。

我们看到桌子,椅子,房子,似乎觉得物物都不相同,但是它们实际上都有共通的一面。大家听了这么多天的课,可不可以说说这共通的一面是什么呢?

(学员:无常)

还有呢?

(学员:空性,活在当下,惜缘。)

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自己思考的时候,问题才能成其为问题,也才具有价值。只有经过思考的问题才能进入我们的心灵,才有可能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出来。否则,你的生活状态是不会改变的。

苏东坡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苏东坡问佛印:“你看我打坐的时候像什么?”佛印说:“像菩萨。那么你觉得我打坐像什么呢?”苏东坡为了将他一军,就说:“像一坨屎。”说完以后,佛印没有辩解,苏东坡十分得意,认为佛印吃了哑巴亏。回去以后他洋洋自得地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的妹妹苏小妹。苏小妹想了一下,反而嘲笑他说:“佛印是菩萨,因此他看你就像菩萨。那么哥哥你自己是什么是不是很清楚了呢?”这就是唯识宗所讲的,“万法唯识”。什么心念,就显现什么。

学佛就要求我们不断地从心地上去转变:转凡夫为圣人,转染污为清净,转有相为无相,转俗谛为真谛。在太阳下晒,要转变自己的内心为清凉;在冬天冷水里洗衣服,要转变自己的内心为温润。

刚才我把满满一箱书搬上楼的时候感到非常累,搬到最后,觉得自己几乎支持不住了,当时我就提醒自己:我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当我集中了念力的时候,就不再觉得它很沉,反而觉得很舒服。因为我把排斥的心转换为接受,当我能够接受这种状态的时候,内心就是平和的,心也就打开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