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贤宗法师文集(卷二)——德行》(11)
第八章正定
禅定有很多种。有一些外道修的禅定,自认为可以达到涅槃(不生不死)的境界。但在佛教看来还不究竟,因为他内心里面还有执著,属于世间低级的禅定,最终还是会堕落。所以佛教讲,要想修行得到究竟的解脱,必须断除我执,包括最微细的我执习气。一个人只有真正能做到大公无私,内心没有任何自私自利,才能变得崇高。如果只是想着私利的话,他的路会很难走。通过禅定可以让内心安静下来,清晰地观察内心的活动状态,精确地了解每一件事情。当你内心很平静的时候,你和每一个人谈话,对他的眼神表情都能敏锐地捕捉到,能清晰解读他内心的每一个波动。
在静定的状态里面,你就能了解到很多别人不容易了解的地方。如果把禅修变成生活习惯,像每天吃饭、睡觉一样坚持下来,我们的生活将会有很大的改变和突破。
今天所讲的八正道,就是要不断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更替,把不好的心态、言语、行为摒除;所思、所想、所行都光明正大,那我们未来的人生将又快乐、又幸福!
圆融自然的养生之道
以前,我让身边的人都去读一本书,里面介绍了释迦牟尼佛当时怎么修行,怎么弘法。印度种姓制度盛行,人民被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等,等级严格,互不往来,拒绝联姻。而佛陀则冒当时之大不讳,收了许多各阶层的弟子,不分贵贱。他收摩登伽女、担粪提尼等当时被视为贱族的信众为弟子,并宣说平等之义:“我法如清水,能清洗一切污秽。我法如炽烈大火,无论大小好恶,皆能烧毁。我法如大海,能包容万有。”
他提出来的理念跟当时印度的整个社会风气是背离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一直推行他的教法,到现在两千多年了,仍不被社会所淘汰呢?首先就是因为佛陀证得圆满以后,并不自得为乐,而是面向四众广宣教义,转大法轮。
一般人总是觉得修行就是一群道士躲在深山里,一群和尚躲在寺庙里,每天伴着青灯古佛在那里敲木鱼。实际上,只要你想在人生的道路上得到圆满、自在,那么时刻都需要修行。
我有一次在听嘉兴市中医院的营养主任医师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他有一个老师,身体非常虚弱,大家都断定他最多再活五年就不行了。但直到他前两年到北京去看望老师的时候,不仅还活着,而且竟然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了。他感到十分困惑,直到那天晚上跟老师一起吃饭的时候,才明白过来。他的老师吃得很少,就要了一小碗面条,这一小碗面条他整整吃了两个小时,其它东西都没有吃。面条在嘴里嚼的时候,他仔细地用自己的味蕾一点一点感受它、接受它,所以他不需要吃很多东西营养就足够了。我这样讲大家别以为师父小气,想让你们在这里少吃一点饭。你们如果想吃还是可以吃,但是希望把食物嚼很多次,多嚼你吸收的营养就会更足,这实际上就是把你对饮食快速吸收的节奏放慢,你看,快速吃饭的人都是长得比较胖的,慢吞吞地吃的人一般都不怎么胖。
生活当中真的就是如此,我们靠什么样的一种思想去理解生活,生活就会回馈给你什么。所以我经常思考,人生中种种的十字路口,种种的选择,包括我们的家庭、事业、人生,这里最关键的就是思维:思维模式、思维格局、思维角度,这些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
思维的多向延展会打开我们解读事物的宽度。当我们碰到问题的时候,当你仅从一个方面思考问题的时候,你就会被这个角度所困扰,思维就会受到局限。
当我们想把一个东西推销给别人,别人却不接受,这个问题往往出在自己身上。如果你总是试图把梳子推销给和尚,把热水器推销到赤道的国家去,你怎么能够成功呢?市场和客户都有特定的需求,而销售所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这就好比照相,为什么有的拍出来很漂亮,有的人拍谁都很一般呢?你如果能够把对方最美的一面解读出来,那每张照片都是艺术,反之,你拍摄的东西几乎毫无价值。
我们如果被自己现行的推销方式所困扰,最大的问题恐怕就在于你的思维。我推荐《企业家的思维盛宴》这本书,书中用举例、类比的方式呈现了很多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几乎都在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证。如果你陷入到了某一种困境,最关键一点就是要改变你的思维模式。
我前几天看了一本书《左手是天才,右手是疯子》,书上讲到一个故事,一个人认为所以能通灵就是因为他的脑袋没有长全,或者说脑袋有个洞。所以那个人死皮赖脸地要医生在他的脑袋上打一个洞,医生没有办法,只得假装照办。自此以后,每天晚上他只要一闭上眼睛,就会发现有一个人站在他面前,把他的胸部撕开,把肠、心、肺什么的都掏出来,并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在这样的幻觉出现一个礼拜之后,他受不了了,最后还是找医生,要把那个洞封起来。
这个故事看上去十分荒诞,但是实际上却是在告诉我们,要想重新审定自己,使自己获得某种能力或者经验,所要做的并不是把我们的天灵盖掀掉,而是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要打开你的思维方式就不能只站在某一个被框定的、世俗的角度上,应该学会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这时你就会发现人生真的会因此不同。
道法自然的喜乐之道
佛教讲,世界是由四个方面组合而成的,它们是地、水、火、风。地是坚性、水是湿性、火是暖性、风是动性,这四个方面轮转和合,生生不息,从而构成物质世界的一切。
那么我们人呢?佛教也认为他生自于自然,化育于四大,因此就要依照自然的规律行事。
那么自然的规律是什么呢?佛教说,四大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一切,无不是“空”。
所以真正得到人生智慧的人,他永远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掌握规律,后面所有的东西都是衍生物而已。
佛教讲,所有来到这个世间的人都离不开五个根本大欲,就是“财色名食睡”。我们总说某人贪色,某人贪财,某人好睡,某人好吃,实际上当我们在笑别人的时候,不正是五十步笑百步吗?每一个人都不是圆满的,你不能去指责别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他永远都在观照自己,问自己我改变了多少?我提升了多少?我在这方面有没有克制?人只有不断地观照自己,才能得到成长;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才能超越自己。
所以我经常说,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如果碰到了非常艰难又令自己无法超越的状况,那更要硬着头皮突破它,才能够得到飞跃性的成长。如果做什么事情都很容易,脑子不动就把它做成,那么无论做一千遍一万遍,做得再好也不会对你人生的成长有任何的帮助。
说一句心里话,人世间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让你为之骄傲和为之揪心的事真的都是一个过程。在死亡终结我们有限的生命以前,我们所看、所闻、所想、所爱的东西,皆是一个瞬间的过程。不管你才高八斗,或者貌比潘安,最终结果都一样。你们走到外面的坟地里去看看,那个土包里面的人曾经跟我们一样漂亮,曾经跟我们一样热血沸腾,曾经跟我们一样年轻力壮,现在呢?还不都化成了一堆土。
但是你要记住一点,并不是师父跟你讲了这些以后,你就可以放弃斗志了。所谓过程,终归在其当下是实存的,过程并不等于就是虚无。所以,我的身体存在就需要消费,需要有容身之所,蔽体之衣,有人之大欲存焉。你有爸爸妈妈,在你小时候,他们会要求你好好读书,等你长大了,他们会让你早点嫁人,还要敦促你生孩子,这些都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存在方式。
然而明白“道”的人会知道,这实存又最终是一个过程。这是教你不要执著,不要每天都活在诚惶诚恐当中。今天别人有房子住,我还到处租房子,人家开好车,我现在连三轮车都买不起,每天为了吃几块钱的饭而纠结,那你每天都活在地狱里面。世界当中本就没有不生不灭的东西,只要你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这就是幸福人生的开始,这就是事业成功的起步。
所以我们幸福或者忧郁,都是由自己决定的,这个世间没有一样外物可以左右我们,没有一个神可以帮助你一劳永逸地完成一切。一切的果都源于我们自己种下的因。因此,今天大家过来听师父的开示,我当然非常高兴,但是开示之于每一个受众,其意义都是不同的,还需要大家自己去领悟和修证。如果有一天,你可以把所有正面的言论都与你的生活融为一体,不再有主客的差别,物我的差别,理论与实践的差别,那么到那个时候,你种下的善因就会助你成就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