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贤宗法师文集(卷二)——德行》(10) - 贤宗法师文集 - 贤宗法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贤宗法师文集 >

第二十一章《贤宗法师文集(卷二)——德行》(10)

正命

正命就是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我们知道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影响命运。在我们的人生里面,有时好像觉得命运已被有意地设计好,就像徐大伟讲的,每一个人生下来就像密码已经编好程序一样。但是我们应知道,对于勇于面对人生的人,任何状态都有突破的可能,他都有超越极限的力量。当你没有那种强大的毅力去改变的时候,你的这一生就会被固定死;如果能用强大的毅力去突破极限的时候,那你的一生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这就要看你内心的毅力有多强。人生方寸之地,全看如何腾挪

你们有没有了解过佛教史?佛教在这个世界上的展现形态真的是千姿百态的。日本的僧侣可以结婚,西藏的喇嘛可以吃肉,东南亚国家的佛教提倡托钵乞食,只有汉传佛教茹素而已。所以什么东西是主要的,什么东西是次要的,什么东西是最需要要我们好好去把握的,什么东西是可以方便随顺去面对的,这要搞清楚。

学佛应当是最为达观的。释迦牟尼是一个发现宇宙真理的智者,他把世上最终极的思想、对事物最本质的诠释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学啊学,学得神叨叨的,学得把自己变得什么都不是,那就入了邪道,会让我们不得安宁,不知道自己的手脚应该如何放,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讲话,最后甚至毁灭了自己。

在学校里面学习,你跟同学们的关系怎么样?在公司里工作,和同事的关系怎么样?为什么别人会不喜欢我?为什么我会有那么多的东西放不下?为什么我的生活品质一直得不到提升?为什么我到现在拼命做事,却一事无成?大家有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内省呢?追问自己,才能够得到切实的进步。

当时释迦牟尼佛为了出家,连王位都舍掉了,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我是个王子,我能不能够舍弃自己的权位呢?如果我是个富家公子,我有亿万资产在手,能不能够舍掉呢?

给你十块钱,没感觉;给你一千块,还是没感觉;给你十个亿,你会呈现出什么状态呢,会不会跟范进中举一样?很多的贪官就是因为贪念作怪,搭进了自己的一生。对罪恶没有警觉心,一直要等到自己不知不觉成为巨贪的时候,才会开始有感觉。

我常常会这样观照,如果今晚睡着了,明天不再能够醒来,那会怎么样?如果明天我所爱的人全部离我而去,我会怎么样?如果一会儿开车出去,出了车祸,手脚都被锯掉了,我变成了一个只有两个眼睛会转的易拉罐,我又会怎么样?我会埋怨吗?我会自杀吗?时刻都要这样问自己。

以前有一个白云禅师住在山上的庙里,村里所有的人都非常敬佩他。有天山下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子突然怀孕了,她父母逼她说出是谁让她怀孕的。她就说是白云禅师。孩子生下来以后,那个女孩子的父母就把孩子扔给了禅师,临走还对他吐口水。从此开始,白云禅师就每天抱着孩子去乞食,艰难地喂养这个孩子。最后,那个女孩子实在忍受不了内心的愧疚,就跟所有人澄清说,其实那个孩子的父亲是一个卖鱼的年轻人。于是她的父母去跟白云禅师道歉,把孩子抱走。然而白云禅师只是很淡然地说了一句:“是这样吗?”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碰到像白云禅师一样的冤屈,你们会用怎么样的心来面对呢?会据理力争,咒骂那个女的,抛弃那个孩子吗。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把问题接受下来,别人骂你就接受下来,生活碰到问题也接受下来,心情不好、遇到逆境也接受下来。如果你不断地抵触,问题就会被放大,但是如果你能够接受下来,它就会在你面前慢慢缩小,最后就变成了无。所以说,觉察、接纳、理解、放下,是人生最高的智慧。

这也就是我们诵经的原因,只有把经里的思想,像照妖镜一样用来照见我们身上的过失时,诵经才真正地能够发挥作用。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内观禅”,它就启示我们要从自我反思当中去感悟,这样才能够了脱。我们学佛,就是为了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不能觉醒的人,只不过是这个世界的一个过客而已。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现在生活得很好。身体康健,衣食无忧,有什么可痛苦的呢?阿弥陀佛的世界又看不见、摸不着,为什么还要修行呢?这种想法太普遍了。但是你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痛苦真的是寻常的,而快乐却是那样难得。

古话说,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有人一生平坦,不禁要问:“人生中哪有那么多的苦痛呢?都是骗人的吧?”那么请想一想,你吃饱又饿了,饿是不是一种痛苦呢?有东西吃的时候不会有感觉的,但是看看非洲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读读雨果的《悲惨世界》,饥饿难道不是痛苦吗?就算你有东西吃,一碗饭正好吃饱,如果要让你吃十碗八碗呢?那么过饱也是一种痛苦。有些官员总是抱怨饭局如何多,看来饭吃多了也是痛苦啊!撑了,胃不舒服是痛苦;油腻了,得“三高”,也是痛苦。

我们寺院在东南沿海,这里历来被称为是鱼米之乡。魏晋以后,江南的地位日益重要起来,很多诗人都曾经咏歌过这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在这样的水乡里,我们甚至忽略了水的重要性,认为它唾手可得。可在中国的西北,有多少人一个月都洗不上一次澡?多少人为了饮水辛劳地掘井,却绝望地发现他们所在的地方早已经连地下水都耗尽了。生活在江南觉得水根本没有什么稀罕的,殊不知这里的地下水开采也已经使得地面沉降了许多。你能保证西北缺水的现状不会是浙江的明天吗?

站得高远一些看一看,真的痛苦无处不在啊!如果你沉湎于个体人生转瞬即逝的快乐中,你的观念是不究竟的,所以无法理解佛所说的人生之痛苦到底体现在哪里。

热恋的时候,恋人在一起时间过得非常快。但是当你们结婚了,就会发现自己生活在残酷的现实当中,时间摧毁人的青春和容颜,摧毁距离所带来的无限美感,你必须要和对方在一起呆一辈子。我真的很佩服那些在婚姻中从头到尾、恩恩爱爱的夫妻们。一生一世面对同一个面孔,而且必须接受对方各种各样的习性。我想我是真的没办法忍受这个束缚。

这个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任何东西总是瑕瑜互见的。所以当你选择事业,选择朋友,选择伴侣时,都要叩问自己的内心,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就可以了,不要总是求全。

很多年轻的女孩子,你问她们想找什么样的男朋友时,十个有九个会告诉你,要有车有房、事业稳定、出身良好,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孝顺长辈,有上进心等等。当你要求别人这样的时候,最好也问一问自己,你是不是也具有同样的基础和美德。磁场相同的人才有可能走在一起,不要总是认为婚姻就一定是重新投胎的机会。一个女孩子,不管漂亮不漂亮,都要努力完善自己、自力更生,对别人则要宽容一点。因为在婚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宽容。当你什么都要要求最好的时候,那么处处都是不美好;反之,当你可以打开自己的心,承认现实的好与不好,把它们全部接受下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在你的生命中,一切都是美好的。

作为一个学佛者,你们还要记住一点,每一个来到你身边的人,不管是好是坏,都是你的夙世因缘把他吸引过来的。当你没办法摆脱他的时候,就要接受他,还清以前的债务。前段时间余姚有一个老板跟我抱怨说,她丈夫简直一无是处,可是她的孩子偏偏那么爱爸爸,还告诉她说:“如果你要跟爸爸离婚,我就跳楼。”她没有办法,只能痛苦地接受。这还有什么好解释的呢?他们的业缘还没尽。我就对她说:“你现在就当你的丈夫是一尊佛,每天供奉他,好言好语,好吃好喝,赶紧把这债务给还掉吧,等到还掉的那一天,他自然而然会离你而去的。”

有些在校大学生跟我抱怨说:“我不喜欢某个老师上课。他说话的方式,他的表情、肢体语言,我全部都不喜欢,真的没法忍受啦!”还有一次我去上海交大讲课,后来听说有一个同学在自己的博客里面写,他本来以为讲课的师父是一个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的胖老头,但是没想到却是一个瘦瘦长长的师父,根本不是他想象的那个样子,结果他整堂课都安心不下来,因为我的形象与他想象的不相吻合,他没有办法接受。

生活本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人活着,就是一个不断出现问题、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世界上到最后受挫折的往往都是理想主义者。

大家学佛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我想说的是,佛所思、佛所行的,的确能够给我们自己的生命如何继续,如何智慧地活着提供有益的借鉴。就算你今天来到这里,觉得什么都没有学到,但至少你要记住“内察”、“内省”,这样的话,你也没有白来。

智慧断烦恼,奉献增善缘

接下来我们来分享怎样断除烦恼。

佛家说人世间有一百零八种烦恼,所以念珠就有一百零八颗,拨动一颗念珠,念一句佛号,就断除一个烦恼。我们出家人天天拨动佛珠,就是在不断修行,以求断除烦恼。

那么佛教中所说的根本烦恼有哪些呢?佛教把一切痛苦的根源归纳为“贪、嗔、痴”三毒。贪为饿鬼之源,嗔为地狱之源,痴为畜生之源。这三毒不但伤人,而且会让我们堕入下三道,永受轮回之苦。“三毒”让我们诚惶诚恐、坐立不安、夜不能寐,是种种烦恼的根源。

或许有人会认为贪就是奋发向上,是精进,这种看法不对。贪是贪婪,是强烈的占有欲在作怪,是只愿意得到而不愿意付出,就像葛朗台老头和周扒皮那样。而精进则是正念,积极地付出,不断地努力。只有让别人得到他想要的,你才可能得到你所要的。

大家喜欢供养貔貅。貔貅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状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更重要的是它有嘴而无肛门,能吞万物而从来不泻,所以人们认为它会招财聚宝。

我自己觉得因为貔貅只进不出的特性而供养貔貅是不足取的,就像水流,只有从一方流入,再从另一面流出,才是活水。如果是只进不出,就成为死水,死水就会腐烂发臭。

我们的企业也是一样的。它是社会的一个枢纽,活动流转,才使得社会经济发展起来。这样来思考,我们就不会千方百计克扣员工薪水,也不会损害客户的利益了。只有这样思考,我们的企业才能良性发展。

那么嗔又是什么呢?嗔就是愤怒。你们说一说,人在愤怒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不是瞪大眼睛,高声喊叫,肌肉紧绷,神经紧张,恨不得扑上去咬对方一口呢?这种状态是舒服的还是难受的呢?既然是难受的,为什么还要这样惩罚你自己呢?所以当我们生气时,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而已。这是聪明人所为吗?做一个笨蛋难道就是你的追求?

当你冷静下来问自己为什么时,事情就会有转机。为什么我们痛苦,为什么我们的内心会充满染污?为什么天堂有路我不走,地狱无门我偏闯呢?所以当我们身处逆境时,就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这世上所有的事不过是“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而已。

前几天,有一个包工头天天向我讨债,而他帮我施工所用栏杆上的木头居然是发黑的老木。我当时非常生气,对他说:“你竟然用这样的方法来欺骗我!”但当生气的刹那,我马上刹车,察觉到了自己的状态,觉得自己做错了。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就好了,为什么要动气呢?后来我一分钱都没有给他,只对他说:“这就是对你的惩罚。”当我们保持平静的时候,你就会很智慧,很轻松地解决问题。

平静的心是智慧养成的温床。为什么一些人的学习能力要比另一些人强得多呢?在这个世界上,绝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够成为圣人、领袖,但是我做和尚,就要想着把和尚做好,不要去羡慕那些比你有财富、有能力的人。如果你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那么怎么去成为比你更加优秀的人呢?

稻盛和夫有一本书叫做《人为什么活着》。每一个人来到世间,就是一个修炼心性的过程,不在乎你是老总,还是在扫地,都是为了自我价值的提升。要别人尊重你,首先你要对自己的价值有充分的认定。当你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时,没有人能够否定你。

痴,就是愚昧,不明白真相。你去问别人痴愚不痴愚,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痴的。但事实是怎么样呢?就好像很多人不能够客观地承认生住异灭的过程一样,我们对于世界的真相还看不透彻。如果都看透了,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呢?

我再推荐给大家一个电视剧《天道》。剧中男女主人公结合了,男人时时提醒自己说:“我们可能会在某一天分开。”所以他们非常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天。后来女主人公死的时候,男主人公虽然很伤心,但是也觉得没有遗憾了。这就告诉我们观照“无常”的道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东西。

生死之道,以无尽的智慧填写有限的生命

在开始今天的讲课之前,我想首先向大家提两个问题。

第一,从生到死,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能留下什么?

第二,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刻拥有幸福和快乐?

人生就是一道“填空题”。生与死的端点都是既定的,中间的留白由自己去填写。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国王弥达斯抓住了精灵西勒诺斯,他问精灵:“对人来说,什么是最妙的东西?”精灵木然呆立,一声不吭。直到最后在国王的强逼下,他发出刺耳的笑声:“可怜的浮生啊,无常与苦难之子,你为什么要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那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不过对于你来说,还有次好的东西——立刻就死。”尼采根据西勒诺斯的话,推导出了命题的反面。他说,对于那些能够感知到悲剧存在的夙慧之人而言,“最坏的是立即要死,其次坏的是迟早要死”。

从降生开始,生存的竞争就从来不曾消止。甚至在你投入母体的一刹那,就是因为你是十万亿个精子中最优秀的那一个,才得以与卵子结合,获得出生的机会。及至走到今天,我们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残酷的竞争。

佛教的发展过程也是非常曲折的。从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得道,创立佛教,到现在已有2554年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佛教是怎样在竞争中发展融合,流传至今的呢?

很多人认为佛教是一种迷信,认为佛教是有神论,甚至是多神论。可能因为寺院供奉着许多佛像。其实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不供佛像的。佛教只是作为类似学派的组织而存在,以理性为传承的基础。那时如果要纪念释迦牟尼,也只是供奉一个空的莲花座而已。又经过好几百年的发展,到了公元一世纪,在马鸣论师的发展下,佛教才真正形成了宗教的规制。

供奉佛像和诸菩萨像,也只是为了以有相的形式来纪念和缅怀这些具有大智慧、大慈悲的先人。佛和菩萨所行的功德,他们修行的法门、留下的典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因此,供奉他们,能够使我们以相观己,对照出自己的不足,以他们作为修行的榜样来学习。所以僧人之所以顶礼佛陀,那是因为他们信仰佛陀所宣说的真理,所以将他作为上师来膜拜。虽然也有很多人拜佛的动机是出于寻求保佑,这一点虽然我不很赞成,但佛菩萨的行迹中就有慈悲度人、救苦寻声的意义,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五灯会元录》中有一则丹霞禅师烧佛的故事:禅师游方四海,有一次到了洛阳慧林寺时,正遇上大寒天气。丹霞就在殿上砍了一尊木佛来烤火。院主大发脾气说:“你怎么能烧佛像呢?”丹霞用拄杖在火灰里拨了拨,说:“我烧木佛,是为了取得舍利子呀。”院主说:“你糊涂了吧,木头雕的佛像里怎么会有舍利子呢!”丹霞说:“既然没有,那我就再取两尊木佛来烧吧。”

我把这个故事说给大家听,不是让大家去寺院把佛像都烧光,而是为了说明佛教注重于“理”,而不注重于“相”。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