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贤宗法师文集(卷二)——德行》(9) - 贤宗法师文集 - 贤宗法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贤宗法师文集 >

第二十章《贤宗法师文集(卷二)——德行》(9)

正精进(正方便)

有句话叫“方便出下流”,但这不是我们这里要讲的方便,佛家所讲的方便是随缘。精进是乐于善法,努力达成善愿过程中的一种积极乐观的心量,也就是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有很多人把精进努力和执著混在一起,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执著是负面的词、贬义词,精进是褒义词。执著就像天上的星星摘不下来,但你却一定要想尽办法去摘,而永远摘不到就永远不快乐,永远不快乐你就永远被束缚。

精进是在正见、正念、正思维的基础上,展开积极奋斗的人生。就像我们现在经营香海禅寺,目前寺院的收入跟建设的支出不相吻合,但是我们经过正念深思熟虑,我想我们的计划、我们的设想、我们所推出的一系列利益社会的事业,应该可以改变初期不太如意的状态。所以我就很大胆地去设计、规划出来,按照合理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努力走下去。

我从来就没有其它的想法,我只是把平台建设起来,以吸引更多的人走入这个平台来发展;当越来越多的人得到利益的时候,这个平台就会得到越多的关心和支持,这样未来就能达成愿望。相反,如果这个平台对大家没有任何意义,就不会有人来关心它、支持它,那就很难做起来。

做任何事情,道理都跟我们搞建设差不多。如果你的产品能得到很多人的喜欢,也为这个社会做了很多贡献,那就能被大家接受,就能销售得很好。如果我们整天想从客户那里赚到更多的钱,总是考虑自身利益,从不考虑消费者的得失,往往就很难做好。

实际上这跟佛教“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思想是一致的。只有利益越多的人,事业才能做大。就像巨人集团的史玉柱,当时他的产品销售很好,马上想要盖珠海第一高楼,而实际上很多条件都不成熟,所以盖到三十几层,市场萎缩、财政亏空、管理经营不完善等所有的问题都出来了。

在这个世间要想办成任何一件事情,必须要有充分的因缘聚合而促成;所有使它成就的因缘缺一不可,否则事情就难以做成。所以做任何事情,首先要考虑条件具备与否?如果不具备,你还强把它推上去,那就像赶鸭子上架一样,花了十分力得不到一分的收效。

就像我们寺院计划要建一个大型禅修中心,因为社会有这种需求,那我们必须首先从小规模的禅修中心做起。一步步地做,不断积累经验,渐渐培养更多的义工,等到这些因缘成熟了以后,盖起大的禅修中心来,就能水到渠成、稳固发展了。如果我们现在连小规模的禅修都做不下来,将来即使有资金,一步到位把它盖起来了,而欠缺其它条件也是不行的。

我也一直在想,等我们未来的禅修中心盖好了,还是跟现在一样全部免费开放,无条件地付出。我们永远不要求回报。每一个人来到这里修行、闭关、静心,我们都会无条件地开放。如果我们都能把香海禅寺当作自己心灵的家园,这个家园就会按照我们的念力慢慢地去实现,这就要我们大家都去付出。

终南无捷径,巅峰自攀登

我们每天都要观想,假如明天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该如何去面对?假如明天最亲的人,比如先生、孩子、父母、朋友都离开了,我如何孤零零地活下去?把自己内在的贪执全部都观想一遍,看看有什么是自己不能面对的,即使哪一天真的碰到这些问题了,我也知道该如何解决,如何洒脱地面对。

智慧的人生要学会减法,用舍弃的方法去面对我们的生活。人生放不下的东西很多,诸如面子放不下、美貌放不下、金钱放不下、亲情放不下,如果统统担负着就像蝜蝂一样。

有一个喜欢收藏玉器的老人家,他说到七十岁的时候,就把自己所有的收藏品全部拍卖以后捐给慈善机构。他说年纪大了就要学会舍法,不然到死的时候眼睛闭不上,对自己的玉器放不下,会死不瞑目。稻盛和夫说,当人到了六十岁就要学会去反思自己的生命,为以后离开这个世界做准备。

诗人伯莱克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

许多人认为只是文人无谓的夸张罢了,又哪里能够领悟诗人微妙的心灵呢?我们的生命可以延续,下一期生命的质量就要靠今天种下的因。

我们要修什么?修的是观念、思想,思想转变了,自然行为就不会出错。菩萨的每个念头都是清净的。《论语》里说“思无邪”,“思”原来只做语音助词讲,但孔子在讲《诗经》的时候,把它引申为“思想没有邪念”的意思,教人要中正平和。

经常被外物所左右的人,他的生活、事业就容易出现问题。学会在思考和看待问题时,要把握正和邪,然后才能通达、顺畅、持续长久。如何养心,如何分别正邪呢?每天要看一些好书,不断地把各种信息消化成为自己的营养,不好的排除掉,然后运用到人生当中。

事物有其存在的道理,它自身没有好坏,好坏在于你自己怎样去对待它们,怎样去努力。家庭幸福的前提是要具备幸福的条件,违背幸福存在的规律,幸福就不会出现。佛教讲“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没有了解到这一层,只想找捷径,即使得到也不长久。吃西瓜,种南瓜,种的因与期待的果就不一致。

下雨过后用手搅小水池,水就会变得混浊,沉淀一段时间就会透澈。受到扰乱的心就像那浑浊的水。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沉淀下来?答案是“定”。内心平静,思考则会透彻。很多人由于生活的压力,身心如同不断被烈火煎熬的水,一直滚烫。记住,火旺则水很快会烧干。慢点烧,时间就会长一些,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降火和加一些凉水的方法,把温度降下来。所以我们平时要经常暗示自己,我很疲劳,我要放松一下,不要因为压力而一味的强撑。

一个人做不了那么多事,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面对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让别人分担呢?那就必须要满足他的需求,就要把自己的金钱和价值精神施舍出去,他们就会帮你承担,你就可以免除劳役,而人往往就是被这些东西累垮的。

生活中加一些凉水,就好比修定,当我们内心烦躁的时候就坐坐禅,这样身心就平衡了,才有力量往前走。一个好的管理者不应该是最忙的人,如果忙乱,说明他没有找到方法,没有找到正确的管理模式。

勤学好问,夜光如昼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也是与人相处的黄金法则。要信任别人,凡事包容,凡事尊重,有大格局、大心量。不能怪别人,要怪的永远是自己,不断修正自己的缺陷。

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晏子不仅以“和谐”的政治理念犯颜直谏,批评齐景公,帮他改掉种种不利于国家的言行,而且要求别人也得这样对待自己。他有个老朋友叫高缭,晏子很信任他,请他当自己的大管家。高缭工作踏实认真,勤勤恳恳,可三年之后,却被晏子炒了鱿鱼。晏子左右的人认为高缭没什么过错,罢免他是不是做得太过分了。晏子解释说:“我是毛病很多的人,得有大家随时批评指正才干得好。可是高缭在我身边待了三年,却从来不批评我,不帮我弥补过失,这样的人我没法用,只得辞退了他。”后来齐景公要让高缭到朝廷来做官,晏子不同意,说:“高缭做事,只是为了那顶官帽和那份工钱,连对我都不敢批评,一味唯唯诺诺,怎么可能指出您的过失,又怎么能用他治理好国家呢?”

可见,我们所追求的和谐、包容,应当是“和而不同”的,这才是“君子之和”。身边有很多不同见解和认识的人,他就是一面镜子,不断照映出我们自身的问题。指出问题,我们才能改正,人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再学习,才能进步。

我收到过一封邮件,关于哈佛大学的精英凌晨四点的时候都在干什么。那个人拍到好多照片,发现百分之七十的人都围在图书馆里面读书、写计划、写报告。想想我们凌晨四点在干什么?佛教的僧侣也是每天四点起床开始一天的修行看来,不管是你想修行“成就”,还是做事业想要“成功”,这原理都是相通的。

今天在座的都是企业家和精英,你们的学习能力肯定很强,这种能力可让你们从各个方面去学到东西。我经常跟佛教界的朋友讲,如果我们佛教徒,现在开始不学习了,那佛教不到一百年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我经常讲佛教徒不仅要研习佛法,也要学社会的知识,以及其它宗教的优秀理念。除了学习,还要有自己的思考、认识和独特的见解。

交大让我去读emba,我说好啊,我去就是为了学习。有个人问我们寺院里为什么要买《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这本书。我说香海寺是社会的枢纽之一,很多家庭主妇、企业家来找我们答疑解惑,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的生活,不了解该如何教育孩子,不了解该如何经营企业,我们如何能给他们做心灵导师呢?所以,既然要弘法,我们的学习能力要比任何人都强,这样才能帮助别人,才能不愧做一个“师父”。

我跟寺里的每一个同修讲,你们每天都要看书,要思考,这样才能进步,每天才能得到成长。

修行是知行合一

修行是更高层面的学习,就是如何把理解到的智慧落实到行动当中,否则的话懂得再多也没有用。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人懂得越多,对自身的成长可能反而是一种障碍。光是知道是没有力量的,做到才有力量。也就是说知识本身并不能产生力量,只有把知识赋予行动,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这就是“知行合一”的思想。

佛教的修行,修什么呢?就是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思想、言语、心念等等,把不好的一面修正过来。

当你不断往一个方向去要求自己时,久而久之,你就会成就这样一种状态。所以你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就要不断往那个方向去修正,这就是修行。

有人问我说佛学跟西方哲学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我说佛教里面所讲的所有思想,无论是关于宇宙的,还是人生的,都可以用来改造自己的生命,佛法就是改造命运的方法。其实中国所有的哲学思想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佛教的圆融智慧

你站在飞机上看下面的山河大地,就发现城市建筑的高矮差别会消失了。站在外太空,地球只是一粒微尘。所以看待问题的格局不一样,你的思维就会不一样,所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

我们讲“不二法门”。这里的“不二”就是对善恶、有无、真假的超越。当我们分别计较的时候,就会排斥一部分,拒绝一部分。并且因为自己的偏狭会断绝进一步了解和沟通的可能性。一个不好,把别人好的一面也否定掉了。

当然,我们并不是提倡不加区别的去对待事物,而是要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有其特殊的存在价值,每一种看问题的角度都有其独到的一面。所以我们要反省自己,不要把自己的一孔之见,看得太重。能不能不带偏见地去看待问题,能不能通达和理解更多元的层面,这是最重要的。

佛教的修行思想要求我们要做到“非善恶”、“非真假”、“非有无”,就是告诉我们,要通达事物的差别性,尊重和理解万事万物的独特的美。

作为企业的总裁,不能有太强烈的是非观念。否则就相当于把自己套在圈子里面了。

这几年我在思考佛教未来的发展方向时,有一个理念:佛教一定要走出自身的局限和障碍。有人认为佛教的思想已经圆满了,别的学问跟我们不吻合,就不愿意去接受。这其实反而困住了自己的手脚。

实际上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都有优秀的一面。本来大家的共同目的就是救治人心,在很多层面上都有相似的发展方向,那么,好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去吸收过来,我们为什么不能坦诚地和他们沟通交流。所以我觉得,佛教的圆满,——这是我们佛教徒宝贵的自信,但是不能退化成阻碍佛教发展的挡板和局限。

以前我在南京大学读书,就专门去了解各种宗教的发展史,以及宗教的现状,连基督教的神学也去学。现在我又在交大读工商管理。可能有人会认为这跟我的身份好像风马牛不相及。但我觉得很有意思,教你怎么样做市场,怎么样管理团队,怎么样投资,怎么样理财,这恰恰就是当代佛教发展所需要的东西。

实际上任何东西都有相通的一面。奥康的老总王振韬先生每天早上都会收到我们寺院发送的香海飞信,结果他就把我们的短信全部收集起来。他们公司每年有一次思考周,就是所有的高管集中在一起学习,思考并计划下一年的事情。他就特意把公司所有的人都集中起来看这些飞信,还有我们寺院的光盘。他说为什么要看你们寺院的宣传资料?就是想让所有的高管明白一个道理,经营一个寺院尚且需要创新和改革,那么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这样的创新思维,那只会是死路一条。

作为一个企业家,这个眼光很不容易,他甚至能从寺院的发展理念里面去思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心态。

是的,如果我们随时随地都能从所有我们接触的事物中,去领悟和学习的时候,那发展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以前在佛学院读书的时候,我们也读现代汉语,读中国革命史,包括古代史、现代史。学习就是要勇于突破,突破那些莫名其妙设定的框子。能够突破,你的视野、格局和思维就会打开,各种各样的理念都能在你这里汇通融合。这种智慧,那真的就像孔子对老子的形容——“神龙见首不见尾”了。

比如教瑜珈,不要以为瑜伽就是一套方法。其实瑜珈的理念跟很多学问都有相通的地方,可以互相借鉴。比如可以把养生嫁接到里面,还可以把禅修嫁接到里面。最后你的会员会得到超过预期的收获,他们会学到人世间所有关于养生和灵修的精华,那他们怎么会不开心呢?

这一切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有一种开放的心理。所以关键就是不要束缚自己的心智,打开、学习、吸收、改变、提升——这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当你有这样一种思维的时候,每天都能得到成长,甚至连烧炭的人,都能从他身上学习到东西。如此一来,我们的人生境界就会越来越丰富,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修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