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贤宗法师文集(卷二)——德行》(7) - 贤宗法师文集 - 贤宗法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贤宗法师文集 >

第十八章《贤宗法师文集(卷二)——德行》(7)

正思维

思维,有思有想,就是说形成判断力之前的一种心理抉择过程。有人说“为行而思,为思而行”,就是说要学会纠正或引导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所学到的东西,通过思维进行过滤、甄别和筛选之后,最后形成的决断力就会引领我们的行动,或者是成为我们做事为人的指导原则。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没有利益别人,有没有偏差,这种思维可以长养德行,引领我们迈向光明大道。通过不断地正向思维,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会步入正道、不误入歧途。我每看一本书,都会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去看,把整本书从头到尾读一两遍之后,再把书里对自己触动很深的文字一一摘录下来,每天都去看一遍。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把它从头到尾朗读一遍,不断地把它的精髓渗透到自己的内心深处;甚至念给自己的每一个细胞听,让它渗透到自己骨髓中去。当我们读一些感觉很好的文字时,一定要身、口、意结合,就是身体在念、口里在念、心里也念,一个字一个字地碰撞心灵;触碰到内心深处的时候,才会变成你的思想和习惯。

当我扔一样东西给你的时候,你会条件反射般地接过来,这是身体的自然反应;但这种自然反应不是一两天可以形成的,这是习惯的力量。所以,把好的思想嫁接到内心深处,并成为一种自然行为,是需要一个熏习过程的。所以就要用正确的理念不断地刺激我们的思维,刺激我们的内心,甚至刺激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假如你每天睡到十点钟才起床,若要你五点起来一定受不了;一天受不了,两天受不了,一个礼拜之后可能会慢慢地接受,以后你就会发现五点钟不起来就受不了了。就像我在寺院里长大,一到时间就醒过来,即使晚上两点钟睡觉,到早晨四点钟也会自然而然地醒过来,这是习惯。我以前用的笔都是顶端插笔帽的,后来有朋友送我一支从下面插帽的笔,我还总是拿着笔帽往上面插,将近一个礼拜还没有习惯过来,我就发现这种习惯的力量太大了。

我们的行为和思想也是这样的,如果不能在内心深处嫁接进好的思想,那么坏的思想或行为就会变成我们的习惯,我们就会被恶习左右,一直受它控制。

当我们爱人如己的时候,对于每一个人碰到的苦难都能够从内心深处去感受。当我受伤的时候,就会想到每个人的痛都是一样的,下一次见到类似的痛苦,就会用一种深深的同情心去理解他。那种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精神,就体现出来了。

从思维、理论、学识,变成行动,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身心真正转化,是最关键的。一个人若能把所学到的东西,用最短的时间变成行动,就会很快找到自己的价值。将学到的东西变成你的思想,与我们世间的正道、光明、清净、平等等理念结合到一起,并运用到生活的细节之中,你未来的人生旅途就会非常的广阔平坦。如果你只习惯于阴暗地寻思算计,总是做一些见不得人、见不了光的事情,那做任何事情也不会长久的。

能长久的心思是坦荡的,能长久的思维是开阔的,能长久的行为是大家都能认可的,而且一定是顺应万事万物存在的规律。在佛教中,佛陀为什么禁止正士去算命、打卦、看风水?个中有着深刻的道理。实际上真正的风水、命运就在自心,“心净则国土净”。命运随着自己的心念和言行,会得到不断地改善。若有极大的改变,往往是因大善或大恶的心念。就像有些贪官,之前几十年都是兢兢业业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但可能就在一念强烈的贪心驱使下堕落,从光明走向黑暗,愈陷愈深,最终成为阶下囚甚至命丧黄泉。

学习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在我们的具体的行动里体现出来,真正减少自私自利的行为,让我们的人生成长快一点、起点高一点,事业也就会有更大的成功可能。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人走到哪里都会被大家排斥、唾弃,人生的道路也就会很狭小。

我自己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也不断这样自我反思。现在香海禅寺的建设才刚开始,以后逐渐完善了,我们的辐射面就会越来越大,那时大家就会对我们的言谈举止用放大镜来看;如果我们的德行、思想、见识等等都达不到大家所期待的那样,那我们香海禅寺以后肯定做不好了。

一个企业做得多大多好,是与管理者的德行修为紧密相关的。就像船建得很大,下面的水如果很浅,这个船是开不动的。水的深广度跟船的大小一定要相匹配。或者说水很大而你的船太小,那么一点小小的风浪都会成为灭顶之灾。人和企业的生存就是讲求平衡。若你的企业想进入国际大市场,而你的能力很小,就不会有立足之地。

剥去心的外壳

“空性”就是“无上清净”,它有一些同义的名词,就叫“真如本性”,也叫“佛性”、“涅槃”。

当我们从调身到调心,然后再跨越一步,破除“我执”和“法执”。经由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身心和世界,体认万事万物“成、住、坏、空”和“生、住、异、灭”的迁流变化过程,破除我法二执,达到的物我两空、无上清净的境界。这个时候,你就不再局限于某一个立场或是角度。

所以我们要从有相和无相、黑跟白、真跟假、是跟非这样一种对立中解脱出来。佛教把这样一种解脱叫做“毕竟空”,也叫“无上清净”。你若执著一个空的存在,那也不行。所以一定要把一切有相的东西全部破除殆尽,乃至超出空有的对待,你才能得到真正的超越。

人的自由都是相对的。当我们证到无上清净的时候,超出人我是非对立;这个时候的自由,才是真正无拘无束的自由。毕竟空的境界,不在对待比较的范畴里面,这种人生境界里面没有任何篱笆。给你一百块钱你可以施展一百块钱的价值,给你一个亿的时候,你也可以施展一个亿的用途。你当村长可以把这个村治理好;给你一个国家,你也可以带领人民创造繁荣。这样的人已经跨越了极限和束缚,把所有的框架都打破了。他们便是觉者。

我们禅修到最后就要修到这样的境界,要把所有的执著和恐惧通通打破。这就要求我们每天坚持禅修,不断地自我省察,不断地自我提炼;就如剥洋葱,剥到最后,在你身上一切坚硬的东西一层层都被剥开——啥也没有的时候,你就到了最高境界。

所以要把禅修变成你生活的一个部分,并且通过自己去影响家人,通过家人让你身边所有的人得到升华。只有到了这种境界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喜悦,不然所谓的喜悦都是相对的。

你能打破多少,你就能成就多少。你打破得越多,你以后的成就越大,甚至无限量。这是从古至今所有大成就者由历练总结出来的经验。当你局限在某一个点的时候,它就那么大,总是有限的。

当我们用有限的眼光去看茫茫大海的时候觉得很大,但是哪一天你跑到太空去,发现原来世界之外还有个无限宽广的空间。在你这样去认识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所有的问题真的都不是问题,只不过是我们没有正确地去处理。没有找到一个规律,没有找到事物成长的原则和轨道;所以我们总是困在里面,困得团团转,不知道怎么出去。就像这个房间所有的门都关起来的时候,你就不知道哪里是门,东碰碰西碰碰总是出不去。工作当中之所以碰到困扰,生活当中之所以碰到阻碍,人生之所以碰到困惑等等,全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事物运行的规律。

我们在乎的东西太多了。你越在乎它,它就越成为你精神上的一种枷锁。如果在乎你的先生,你就会在乎他今天身体好不好,他今天出去会不会碰到什么人,晚上回不回来,你就会胡思乱想。你越在乎,你身上的困扰就会越多,你给自己的压力就会越大。可能你能承受十斤,勉强承受一百斤,那一千斤呢。

你们有福报能接触禅修,真是无始以来修来的功德,所以我希望每一位来这里禅修的人回去后都能继续坚持下去。禅修是让我们通过心灵去改变思维,通过思维去影响我们的行动。我以前上课的时候记了很多笔记,基本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我都记下来,但拿回来往书架一放再也不去看它了。后来就觉得这样做不对,因为只有突然间哪一句话触动到自己神经的时候,才是有价值的。所以禅宗为什么要“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为什么祖师要“呵佛骂祖”,就是不要在我们的心里面树一个东西让我们跳不出来,变成缚在我们身上的绳索,绑得自己不能自在。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