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贤宗法师文集(卷二)——德行》(6)
正念
佛教特别重视正念。佛教所说的圣者有几个层次,依次是阿罗汉、菩萨、佛陀。阿罗汉是由修习四谛法门(苦集灭道)而成就;菩萨是佛的因,佛是菩萨的果。那么菩萨修的是什么呢?是随时观注起心动念而不放逸,在菩萨戒的修行里,只要不好的念头一生起就属于犯戒。现在很多企业为什么会倡导佛教文化?因为佛法会深深地烙到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面去,把人的思维方式转变过来,让他保持利他的正念。一个人如果连思维都不会有负面的时候,他的言语行为还能消极吗?不可能。所以佛法产生的力量是强大的。一个企业经营者,如果不断让他的员工、客户,甚至他们的家庭和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受到正面文化的影响,那一定会造就一个积极进取的团体。
所以我们应每天都用好的思想提升自己的正念,让自己内心时刻住着佛、天使。如果不把佛心放心中,就会被魔拉到黑暗的深渊里去,要么堕落、要么贪婪;所有负面的东西都会跑到我们身心里面,制造贪、嗔、痴三毒。
所以每天都要不断地自我净化,每天都要用清净的法雨洗涤内心。佛像前面都会供净水,因为水的品质就是清净,能去除污垢;用净水供佛的时候,我们就会用这种清净透明的表征意义来荡涤自己内心的污垢,令我们心净如佛。相反,如果我们的内心有贪婪、憎恨、傲慢、无知,那我们的心就像污水一样,充满着动荡不安的邪念。所以我们每一次看见干净的水时,就启示我们要洗涤净化自己的内心。不好的心念要赶紧灭掉,如同开车,开错方向时,须赶紧刹车回头。
生活中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出现,都是因为贪心、执著、自私自利在作祟。这些情绪,实际上都是内心的魔,魔会挤占我们的快乐、阻碍我们的进取。大家细想一下,人生和事业中的所有问题,只要仔细去剖析其原始起因,就会发现实际上都是心魔在作祟,侵扰我们的宁静、快乐。
我们不要有黑暗的思想、污浊的思想、贪婪的思想、憎恨和愚昧的思想。
对于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要保持正念,不期待回报,无欲无求。当你期待回报的时候,做什么都会有挂碍。你也许会整日思量,跟某人合作会不会遭到坑害,把钱付出去会不会一无所得.就这样不断地在无谓的念头中浮沉挣扎。
我每一次出去讲课,都会有人问我讲课费用是多少,我说都是无条件的,当然你给路费也行。我没有任何期待,讲课的整个过程都很开心。如果我计较他怎么不给我报机票、怎么不给我讲课费,这样就会很郁闷了。期待越多,落差就会越大;执著放不下,心量就打不开,就会受到困扰和束缚。
不要跟别人攀比,不要拿别人的生活标准来衡量自己,否则你永远都不会快乐。就算你成为世界首富,还会发现奥巴马比你威风。而实际上站在奥巴马的角度,那么多人整天盯着他的一举一动挑刺,他也活得不自在。所以人与人、人与事之间,这种对比永远是不会有结果的。如果能知足恬然,心超物外,那一切都会变得简单。
对自己当下所拥有的一切都好好地去感恩、珍惜,这种生活才是最快乐的。很多人看到皇帝前呼后拥很威风,实际上如果你了解古代皇帝的内心,也许就会明白他一点也不开心。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朋友,一个后来当上了皇帝,一个却还在农村。在农村的朋友很羡慕当皇帝的,而当皇帝的又很渴望在农村里面自由自在地生活。有一次两个人聚在一起的时候,当皇帝的就说:我们两个换一天。农村的那个朋友住到皇宫里面去,躺到床上,帐上有一柄锋利的剑,用一条很细的绳子拴着。他感觉浑身不自在,晚上睡觉都睡不着,随时都感觉剑会掉下来。于是赶紧跑回去说:这个皇帝我不愿意当了。皇帝就跟他说:你以为皇帝那么好当啊?很多大臣都想占我的位置,很多敌人都想要推翻我的王国,所以我时刻把剑挂在面前警醒自己。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这个世间上,没有一样东西是绝对好的,也没有一样东西是绝对坏的;只是有些东西好的方面多一点,坏的方面少一点;有的东西是坏的方面多一点,好的方面少一点。除非成佛才能得到真正的圆满,否则在人世间你找不到圆满。
晚上我回来的时候,有一个朋友来找我。她先生开了一家高级会馆,很富有,但她还不满足。我就跟她讲:你的心气太高了,这个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你既然喜欢这个行业,就要尽力去做,每一个过程都用喜悦的心去感受,就能在你所期待的方面尽可能圆满。
人生真的就是这么回事,当我们有了能接纳一切的心态时,会发现人生时时刻刻都充满着开心快乐;当我们没有这种心态的时候,会发现对什么都不能满足。
正面的思维就要求我们改变固有的观念,用一种积极向上的心念,不断地引导自己往正确的方向走。很多人认为学佛是消极的、逃避的。我说学佛恰恰是大大的有所作为,恰恰是最有能量之人的高远境界。学佛不是什么事都不干,更不是老了没有事情干的时候才去学佛。学佛后,你的人生道路就会走得更顺畅,因为你的思想、境界都很正确,正确的东西就能得到大部分人的接纳。连魔鬼都会用圣经作为他的真理,想交朋友时也都希望跟天使交往,因为跟别的魔鬼交往只会尔虞我诈。所以我们要从小在心里种下光明、清净的种子,这样未来的事业就会有丰厚的收获。
所有的困扰和不如意,所有让我们停滞不前的,都是由于有自私自利的观念在内心驻扎,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样的心念扫除。就像很多人总是觉得被人骗,总是觉得付出跟收获不平衡。实际上,在一生当中,如果能一直用无私的理念去奉献,最终所得会远远超出想象。你们仔细地问问爷爷、奶奶及身边其他的过来人,如果一个人心地善良,一生当中都为别人着想,即使现在物资不一定宽裕,但他活着一定很快乐。当你把付出和奉献当做人生最重要目标的时候,你这一生都会很开心。
你看看菩萨的修行方法,第一就是修习布施;布施你的钱财,布施你的能量,布施你的知识,布施你一切所能布施的东西。当你有一颗布施的心,连走路的时候,你的姿势让人欣赏赞叹,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布施。很多佛学院的学生,就是因为看到出家人的从容风度,由内心生出一种感动,于是也跟着出家了,由此可见出家人的威仪戒行也是布施。所以布施不一定非要用钱财,不一定非要用某种特定的东西。比如看到漂亮的花,就可以观想自己把这种喜悦供养给他人。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特别开心。因为把自己内心的喜悦拿来分享,这也是一种供养。
同理,只要有一颗学习的心,每一个家人、每一个身边走过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我走过很多地方,听到很多人都会说:某某人是我的学生。我就想如果他是个好老师,应该想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因为只有人人都是自己的老师,才能不断地成长;如果人人都变成你的学生时,那成长从何谈起。
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老师,甚至山河大地、一草一木都是老师.——如果你能这样认识,你每天都会进步,每天都会成长,看到每一样东西都会领悟出人生道理。一个管理学的老师讲,他现在看到任何事情,都可以讲出一些管理学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在道的层面上,每一样东西都是相通的。
一切积极向上的思想都可以认为是佛陀的思想,耶稣可以是佛,穆罕默德也可以是佛,玛丽亚也可以是佛。只要你的内心展现出积极向上、清净平等、光明正大的特性,你的思想跟佛的思想相应,那就是佛之道,那一刹那你就是佛。如果能达到这样的一种精神境界,哪怕只有一刹那,这一刹那就是佛,等到你所有的身、语、意都能跟佛相应的时候,那就成了佛。那时我们都是佛的化身,都可以跟佛同一个频道去思考问题。
人是品牌,精神是衣,道德如饰
在生命刚刚诞生的时候,大家都是赤条条的,绝大多数的人智商都是相似的,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同样接受差不多的义务教育,然后进入差不多的社会。那为什么一些人一年有一千万的收入,另一些人却穷困潦倒呢?为什么一些人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另一些人却总是被所有的团队所不容呢?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
失败的人会怪罪这个社会,认为是自己的家庭出身不好而拖累了自己。那么大家有没有向内反思过自己的原因呢?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品牌。你平常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待人,怎样做事?你是不是一个诚信的品牌?你是不是一个乐观、喜欢付出的品牌?
如果你穿衣服邋里邋遢,吃饭的时候总是发出声音,和别人交谈的时候不敢看着对方的眼睛,谈吐悲观,做事情老是不积极,不愿意以更好的方法面对问题,那么你不成功,就不要责怪这个社会了。
有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长相英俊,成绩也不错,可是进入社会以后,一连换了六七份工作都得不到认可。他非常绝望,觉得没有人能够像伯乐一样发现他的才华。灰心丧气之下,决定去跳海。他慢慢地向大海深处走去,感觉自己的悲伤与不幸全部都要消失于这个世界之外。这时候突然有一个老人出现在海边,叫住了他。他把年轻人喊回来,并让他抓沙滩上的一把沙子,问他:“你认识手上的沙子吗?”年轻人不假思索地说:“认识啊。”然后老人让年轻人松开手,沙子回到了海滩上。风很快就吹平了沙子,它们看起来一模一样。
老人跟他说:“你现在把刚才那一把沙子找回来。”年轻人疑惑了:“这怎么可能呢?它们看起来都一样。”“是啊,它们都觉得自己很重要,沙滩离开他们就不叫沙滩了。”
老人又拿出一颗珍珠,扔到了沙滩上:“你能找到珍珠吗?”年轻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它捡了起来还给老人。
老人露出了笑容:“孩子,你不明白吗?当你是一粒沙子,别人是没有办法在茫茫沙滩上发现你的,只有经历千辛万苦,进入蚌的体内,又经历无数劫难,化为了一粒珍珠,才能够发出耀眼的光芒,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发现你,欣赏你啊。”年轻人顿时明白了,他感谢了老人,从此开始不懈地拼搏,不再抱怨。
调心
——安住本性的清净
接着讲“调心”。当我们的心不能自我调整的时候,很多观念会让我们无法成长。你们仔细想想,所有负面的东西都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心不正确的观念所产生的。某人好,某人不好,为什么会在我们的内心里面产生这么大的反差?实际上还是我们自己的心无法自我调节。当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时候,就会有很多问题想不明白,总是在乎“我”怎么样。
所以一定要通过禅修把自己的心态调整过来。看到问题时,首先要告诉自己不要持消极偏执的态度,应该让自己静下来,心沉下来,多方面地去想一想,然后再做一个正确的决策,这时候的决策才是最合理的。你如果在气头上当场跳出来,当场做决定,就会出问题。
禅修就是把自己的心态控制好、调节好,让自己升华到另外的一种境界。只有达到这种境界以后,你碰到问题的时候才能从容应对,然后对自己的事业和人生规划有一个胸有成竹的把握。
当你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已经想到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怎么走,等到走到第四步、第五步的时候你可能已经想清楚后面的十几步。很多人都问:师父,你自己面对困难的时候怎么办?因为我已经把后面的步骤都设计好了,现在碰到的这些问题刚好在我的预计当中,所以我一点都不恐慌,反而觉得很正常。
昨天看到《读者》里提到一个叫魏尘刚的记者,他三十几岁就采访过很多国家的总统、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达沃斯的经济学家,这些被他采访过的人之后都和他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这个人在北京的时候,很多人邀请他去做他们公司的代表,他不愿意干,说还是做我自己的职业。他每一次开着车到北京香山看北京城,二环、三环、四环、五环;一环环灯火通明时,他就想,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世界。他有个到过太空的朋友,就问那个朋友:“你在太空里面看到地球是什么样的?”那个朋友说:“看到的地球就像一个小球一样,其它星球如果跟地球碰上的话,这个地球就会炸掉。”
我们总是把能力、相貌、财产等一切的一切都看得太重了。虽然在现在看来可能很重要,但从整个人生的长度来讲,它们也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而已。我们总是太在乎自己,所以很多东西放不下,心结解不开,无法去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站在外太空,地球就像一个小球,但是我们这里开车到福建都要开好久,坐飞机到欧洲还要十多个小时。
我有一个朋友有一次到阿拉伯去考察,住在阿拉伯一个富翁家里。他说世界上最顶级的车那个人有十几辆,而且拥有的房子大到几千平方米,前面的花园就像我们市民公园一样大。但是那个人,自己的房子不住,居然跑到一个非常荒凉的地方去种地。那个人不过是让那种极富极贵的生活回归到自然;自己内心的那种喜悦才是他生活当中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一般人追求什么东西呢?追求名利、追求人家的赞叹、追求人家用渴望和羡慕的眼神来看自己,取得这些以后才觉得自己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实际上这些东西说白了一点都不值钱。当我们不去渴求,不去期待的时候,我们便回归到原本清净自在的喜悦之中。
佛性是清净的,喜悦的,悲悯的,佛的本性如此。但我们不断地覆盖很多东西,使本是自然的东西被一层层包裹起来。然而,人如果没有一番苦楚,他永远感觉不到最原始的东西就是最好的东西。
有位画家跟我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海宁一个局长,因为贪污受贿被关进监狱。同一个监狱里有几个人住,一个月以后,其中一个人要从这房间搬走。他只有三样东西:一条被子,一个脸盆,几件换洗的衣服。看到这一幕后那个局长突然觉悟了:人生就那么简单,这么几样东西就足够了。
瞎子为谁打灯笼
当我们做事业的时候,一定要有一颗非常宽广的心——做的这件事情能不能帮助更多的人?想想你的员工、你的家人、你的客户,当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想着他们的时候,你就会做得非常好,而且做起来不用花很多的精力就能成功。
这里告诉我们一个处事的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呢?你不断地想到别人的时候,别人就会被你所吸引。你如果只想着自己利益,天天想着把别人口袋里的钱变成自己的,那他就会离你远去。这就是成功和失败的秘密。
很多人觉得,给员工多些福利,那自己的资产不就减少了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迷”。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迷了,才叫做众生;哪天你悟了变成圣者,你就能透视人世间一切。我们不明白这些道理的时候,总会被它所困扰,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将来的人生。当我们学会看开利益和得失,敞开心量去付出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聚拢在你的身边,成为你的支持者,成为你事业的伙伴,成为你成功的推动力。当你的眼睛所放射出来的的都是贪婪和索取,你再怎么伪装人家也能感觉得到。
禅宗有一个故事,一个瞎子晚上出去的时候总是要打灯笼,他不是打给自己,而是为了照亮别人。我觉得这个灯笼打得很有意境,当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能想到自己是个瞎子,需要为别人打灯笼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人就是菩萨,就是人间的圣人,就是佛。
我们由此引申到第二个题目,破除“我执”和“法执”。
当我们一直执着一个“我”的时候,身体和心灵、你的所作所为、你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所有东西,都会一直局限在狭小的区域里。
就像我讲到某某人的时候,他的心里就感觉到,师父提到我了,我很紧张。或者说,我被人家重视,内心里面就产生一种喜悦。我们都希望被人重视,总希望被人家认可,总希望别人能感觉到我是怎么样的。当这种意识很强烈的时候,你就会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到我的相貌、我的面子、我的言谈、我的举止、我所做的所有事情上,你就会不自在。当你离开家乡在外面闯荡的时候,就会告诉人家我的家乡怎么样;如果你是一个上海人,你会跟人家夸上海怎么好,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当别人说那上海人小气时,你就会跳起,是不是这样的?我们不论从哪个地方出来,就不由自主地把那个地方的面子罩在自己身上。就像一个董事长去开家长会的时候,他总是摆着一个我是董事长的架子。其实,在这个时候你就是家长,你就是孩子的父母,你摆这个谱谁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