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一章:上党(下) - 西烽烈 - 真钢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西烽烈 >

第七百二十一章:上党(下)

不管怎样,卫王终还是答应了张雎的请求,张雎也兑现了承诺,蒋谖的梁军很快就全线撤回了方城长城内,卫国得以重建防务。而卫王也很快发下了诏书,由秦军送往上党,但是在写这封诏书的时候,卫王终生了一场大病,整日不见张雎,足足拖了十数日,才写好诏书。张雎没有多想,马上拿着诏书离开了卫国王都。

张雎作为捭阖家的策术高手,在邦交策术上一生少有败绩,卫国君臣他也没有放在眼里。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卫国就这样给他挖了一个巨大的坑,而他就这样跳了下去。

薛王平十二年五月,诏书终于送到了上党,交给了端氏城内的上党郡守“麟首”庞薛,张雎定下的这条逼卫割让上党的计谋似乎也终于取得了成功。庞薛虽然是卫国大将军,但不能不奉王诏。薛武安率领的薛军也只能慢慢退出上党,秦军已经打算进入上党开始接受上党郡了,但庞薛却领兵阻止秦军,坚持声称有许多上党百姓要离开上党东逃,不愿为秦国子民,要求秦军暂缓接受,等庞薛将百姓送出。负责接受上党郡的秦军询问了在秦军后方遥控指挥的张雎,张雎犹豫一番后还是答应了。

但是张雎不知道的是,一封由庞薛和薛武安共同起草署名的奏疏已经送抵邯阳,送到了薛王平手里。这封奏疏非同凡响,它足以促使薛王平召开最大规模的朝会来商议此事。

这封奏疏由卫国的大将军兼上党郡守庞薛主要撰写,声明上党军民不愿入秦,他身为麟武之子,也深感耻辱。故愿意带着上党十七城投奔薛国,将卫国的上党郡并入薛国的版图!

“诸位!”薛王平看着下面坐着的群臣,伸出手制止议事殿的嘈杂,“这可是上党十七城,诸位觉得,我薛国该不该受这十七城?”

众臣顿时哑然,面面相觑,却是一个人都说不出话来。除了重病卧榻的司马陵、考察王都圈各城镇境况还未回来的相邦俞仲和出征在外的将领郡守外,几乎所有薛国的高官都到了。但是这些人现在却什么话都不敢说,最后是一个人挺起胸膛,拱手道:“王上。”正是尚在养病的北成君萧夔。

“王叔。”薛王平虽然并不重用北成君,但对他依然是毕恭毕敬,“王叔有何高见?”

“平日大战,十数万大军征战数月也不一定能够攻下一城,现在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坐拥十七城,这是难得的美事。更重要的是,上党地形险要,乃我邯阳西边的一道屏障,平时这道屏障在盟国的手里,我们也无须惧怕的,但是现在秦国想要,我们必不能让他们得逞。”北成君朗声道,“现在庞薛带着上党军民投奔我薛国,乃天赐的良机,不可错失。”

“王上!”安西君公孙章忽然淡淡地拱手道,“圣人言,无德而受之,乃为大患。卫国已经和秦国签署了盟约,将上党割让给秦国,那庞薛背叛了自己母国王上的命令,投奔我薛国,乃是要嫁祸于我。王上切不能上当。如果我受之,秦国恼怒之下必将全力猛攻,今我国内变法未成,不是秦国的对手,不能与秦国硬拼。”

北成君深深地看了安西君一眼,安西君也用同样的眼神回应。两个人默默地对视着,虽然隔得很远,但是两个人的眼神中都透着火花。

安西君的儿子……果然还是合不来啊。北成君在心底里苦笑一声。

“安西君,若不接受上党,难道我薛国要眼睁睁看着上党落入秦人之手?”北成君皱起眉头道,“我薛国已经在上党投入了大量物力,帮助麟首恢复生产,建设军队,如果上党归秦,我薛国的努力岂不是都成了一场空?”

安西君冷笑一声,“那些东西都不重要,如果实在心疼,就把庞薛和他手下的几万士卒拉入薛国保护起来,秦国也不会多做什么。但如果薛军占据了上党,那我们就要面对来自秦军的怒火,而且这次不会有人来帮我们。我薛国已经是天下仅次于秦国的大国、强国,两强争霸,势必惊天动地。但是王上,我薛国真的做好了与秦国一决生死的准备了吗?”

这话说得也不无道理,殿上群臣也纷纷议论起来。薛王平原本以为十七城唾手可得,现在听到安西君这么说,却也犹豫了起来,点头道:“安西君说的也有道理。”

霍徽忽然又拱手道:“王上,臣赞同安西君的话,此时实在不宜与秦军动手,相邦推动的变法还没有完成,我国的府库仍不丰盈,一旦开战,商贾必将纷纷撤出薛国,我官营商业的损失会很大。故不能战,与秦国对决,不在这一时。”

“霍卿看来是商道的外行。”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突然开口道,却是上大夫爵位的将军陈殊,“在下曾经与邯阳城中有名的富商杜子有过交流,战争也是商人们的一大机会,一旦开战,无数商贾会急于向薛国倒卖兵器、铁具、皮革、粮草和食盐,邯阳大市只会更加繁华,商业税只会更多,就算我们加税,这些商人也会往里钻,在大量商人的竞争当中,我们择优采购,军需物资的财政支出反而能压低。丞相此言实在不妥。”

霍徽没有想到陈殊竟然会出面反驳自己,一时竟无话可说。安西君连忙道:“就算陈将军所说不错,那也不能作为开战的理由。武元君今年已经六十余岁,没有多少年寿命了,如果现在就正面与其抗衡,谁又能抵达武元君的锋芒?整个天下没有人是武元君的对手。就算是上将军,恐怕也无力回天。再等三五年,等到武元君老死,才是我薛国的机会。”

“安西君,你父乃是唯一击败过武元君的人,现在你在薛国朝堂上说这种话,难道不觉得讽刺吗?”北成君皱了皱眉,忍不住道,“王上,我薛国不缺良将,马服君、荣楼、孙桓、武襄君皆是一代良将,更何况还有望诸君在我国中,上将军也才华横溢,未必就会输给孟阙。”

这句话倒是提醒了薛王平,他笑了笑,对望诸君卢绾道:“望诸君,你以为如何?”

望诸君卢绾的胡须和头发也白了不少,今年也年过半百,但毕竟是曾经险些灭掉徐国的天下名将,尽管在薛国的朝堂上他甚少说话,但毕竟没有人敢轻视他。他一开口,虽然声音不大,但是殿上的每个人都认真地听着:“王上,微臣素未与武元君和秦军交过手,实在不知武元君斤两。但是在合纵之战时,我与秦军蒲真有过配合,对秦军的悍勇有很深的认识。秦军的确为天下第一等的军队,山东列国无任何一国可与之匹敌。但是我对秦国有一个判断,这个判断也与已故的梁国宁平君一致,那就是秦军战力的保证是来自于秦国的军籍制度,而维持这个制度所耗费的国力让秦国很难打长期的消耗战。”

“哦?”薛王平愣了一下,“望诸君,你的意思是秦军如果倾巢而出,对秦国国力的负荷会让秦国无法承受,反而是我薛国占据优势?”

“正是。”卢绾拱手道。

“可是武元君毕竟是武元君啊,如果真的打起来,谁能是武元君的对手呢?”薛王平皱起眉头道。

“王上,上将军虽然年轻,但也不是凡人,野战虽然不及武元君,但是防守却足以抵挡秦军。撑上一年半载,秦军自会退去。”卢绾又道,“若此战能胜,则我国当可称雄天下,正式成为中原霸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