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学会尊重生命
即使一个成人确实爱他的孩子,但他的内心依然会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当儿童长大到能够独立行动的时候,他与成人之间的矛盾也就开始了。怎样认识儿童
我们前面讲了那么多,无非就是围绕着一个重要话题展开论述:儿童的内心世界微妙至极,我们成年人至今还没有注意到这个方面,以至于不经意间就会破坏他们的发展。很显然,成人的环境并不适合儿童,这是儿童发展的真正障碍。这些阻碍是出于对儿童的防御而设立的,它使儿童的性格变得古怪,容易被成人的暗示所摆布。
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并没有针对儿童的特性来进行研究,而是一直从成人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从根本上重新审视它们的结论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常常看到,儿童每一个不寻常的反应,都可以作为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来研究,每一次儿童的愤怒都是内心思想冲突的外部表现,简单地说成是对不相容的环境的一种防御机制是解释不通的,我们应该得出他们寻求展示更高的品质的结论。
发脾气就像是大暴雨之前的电闪雷鸣,它往往预示着儿童内心的愤怒,而这种愤怒的根源是由于自己的发展受到了阻碍。现在,我们把儿童内心的秘密全部曝光了,儿童真实的心灵已经被隐藏了太久。儿童不能展示他的真正个性,自我实现的努力被发脾气、反抗等反常表现掩盖了。他的个性是由许多特性构成的。个性藏在这些互相矛盾的外部表现背后,它应该是从一个精确心理发展模式发展起来的个体精神胚胎。一个尚未被认识的儿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被隐藏在这些表面现象背后的人,毫无疑问,他必须获得自由。教育所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去深入了解儿童,从所有的障碍中解放儿童。自由意味着能去发现未知的东西,自由意味着一个人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就大胆地去做。
有人会说,现在难道还没有有关儿童心理分析的研究和分析吗?但是我要说,那有着本质的区别。成人的秘密是自我约束的藏在潜意识中的某种东西,而儿童的秘密几乎暴露在他的环境中。帮助一个成人就像帮助他解开在漫长的时期中形成的一团心理乱麻,帮助一个儿童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
我们应该完全为了儿童的发展打开心窗,给他足够的自我创造空间。他们正处于从不存在到存在、从潜在性到实际性的过程中。儿童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能是复杂的。儿童的能力日益增强,就用不着艰难地展现自我。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儿童的心灵在自然发展的情况下会把秘密自动地揭开。脱离这条原则,所有的教育都会更深地陷入一种无穷的混乱之中。
新式教育的主要任务便是发现儿童,彻底解放他们,其次是根据特定需要适当改变环境和生活方式,再次是给日趋成熟的儿童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给予儿童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成长环境,尽可能地将所有的障碍物拿开,为他们的自由发展提供帮助。成人既然也包含在环境之中,就必须要遵循这个环境中的原则,努力适应有儿童的环境。成人不要越俎代庖,要给予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要“好心”去帮他,其实那是害了他。
替换性人格
成人往往喜欢以权威来代替孩子的活动,甚至代替他们思考。这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行为,实在是荒谬。比如一位父亲年轻时候没有考上某名牌大学,他就要求儿子或女儿一定要报考这所大学,从来不管孩子是否像你一样喜欢那所学校。总之,孩子们完全处于弱势,没有什么决定权。
夏洛特有一所著名的精神病医院,他进行的实验研究引起了轰动,即通过催眠可以实现替换癔病患者人格。他的实验改变了之前认为人是自己行为的主人的观念。夏洛特的实验证明,某些暗示可能使被试验者接受催眠者的人格,失去自己的人格。这些数量很少仅在诊所里进行的实验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从这种现象发现了双重人格。
儿童在童年期处于一种创造性特别容易受到暗示的状态,因为他开始意识到自我时正处于一个个性形成的阶段。成人的人格能够在这个时期悄悄地潜入儿童之中,用自己的意志激发儿童的意志,并使其产生变化。
成人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在对待孩子方面,体现为不干涉孩子的举动,同时在生活方式上,减少乃至取消强制性措施,避免粗暴的命令、呵斥,甚至暴力威胁,而是要以和蔼的态度加以引导。显而易见,这样的态度是许多家长知道的,但他们并不见得就理解了其深刻的内涵。实际上,这跟儿童的发育和心理密切相关。
不难发现的一个情况是,当儿童长大到能够独立行动的时候,他与成人之间的矛盾也就开始了。当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控制儿童的视听,进而征服他的世界。但是当儿童开始独立行动、走路、触摸各种东西时,情况就另当别论了。即使一个成人确实爱他的孩子,但他的内心仍然会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正在成长的儿童与成年人各自不同的心态的确差别很大,如果双方不作些调整,他们就无法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我们不难看到,这些调整是对儿童不利的,儿童弱小无力,只好任人摆布。儿童的行为如果与成人的需要不一致,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限制。尤其是当成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自我保护心态时,他们反而会相信自己确实给了孩子深厚的爱和奉献。
但是,成人的这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并不是以它的真实面目表现出来的。成人具有一种贪婪的心态,这使他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拥有的任何东西。然而这种贪婪却被“有责任正确地教育儿童”的信条掩饰起来了。成人害怕儿童打扰他的安宁,就找来一个借口:“为了保证儿童的健康,应该让他多睡些。”
成人会心安理得地说:“儿童不应该到处乱走。他不应该碰不属于他的东西。他不应该大声说话或叫嚷。他应该多躺一会儿……”这个发号施令的人似乎不是家庭一员,对孩子也没有特殊的爱。那些懒惰的父母会选择最省力的方法,他们干脆打发自己的孩子去睡觉。
谁会在让孩子睡觉这一点上犹豫不决呢?但是,如果一个儿童是那么机灵和那么快地服从了,从本质上来看,他应该不是一个“睡眠者”。当然,他需要也应该得到正常的睡眠时间,但必须区分什么是适宜的睡眠,什么是人为强制的睡眠。一个强者可以通过暗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弱者。一个成人如果强迫儿童超时睡眠,他就是在通过暗示的力量,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
成年人,不论他们是有学问的或没有学问的父母,还是照顾婴儿的保姆,都联合起来促使这个充满生气的、活跃的婴儿去睡觉。在富有的家庭里,甚至2岁、3岁或4岁的儿童都要被责令过量睡眠。然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却不是这样,他们整天在街上跑,没人让他们去睡觉,因为他们并不是母亲厌烦的根源。通常情况下,这些贫穷家庭的孩子,比富家子弟要更平和一些。
能够给予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最大帮助,就是给他一张满足他需要的床,以及不让他的睡眠超过必要的时间。只有当他困了、累了的时候,才让他去睡觉。当他睡够了就醒来,想起床时就爬起来。
像所有有助于儿童心理生活的新东西一样,一张矮床是非常经济的。儿童需要的是简单的东西,复杂的东西往往更容易阻碍儿童的发展。在许多家庭里,常把小床垫铺在地板上,上面再盖一条大毯子,由此改变了儿童的睡眠习惯。这样,一到晚上儿童就可以自己高兴地去睡觉,早晨起床也不会打扰任何人。
这些例子表明,成人是怎样错误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童,并在照顾儿童上费力不讨好。实际上,由于他们自我保护的本能,使他们违背了儿童的需要。其实,这种本能是可以轻易克服的。因此,成人应该努力去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成人不应该把儿童当作没有生命力的物体,不应该在他小的时候随便支配他,在他长大以后又让他唯命是从。成人必须确信在儿童的发展方面,他们只能起一个次要的作用。他们必须努力地了解儿童,这样才能适当地帮助他们。由于儿童要比成人弱小得多,如果儿童要发展自己的个性,那么成人就必须控制自己,倾听孩子的心声。
自发建立纪律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偏见和无知,有时让人哭笑不得。比如说,明明有些缺陷十分明显,成年人却认为那是好的表现,是优点。在他们看来,不爱说话、不爱走动、消极而缺少活力的孩子才是乖孩子;那些吵闹不停、胡思乱想的孩子则被认为天分过人,大有前途。社会陈旧的观念往往简单地将孩子分为以下几类:
1.那些不正常的儿童需要进行教育,使其改正;
2.那些守规矩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他们是其他孩子学习的榜样;
3.那些性格异常的孩子与众不同,比一般孩子要强。
后面两种观念非常普遍,这两种类型的儿童总能得到父母们的夸奖。虽然除此之外,再没有人喜欢他们,尤其是最后一种类型的儿童。
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多次指出,这是误导了人们几千年的一种偏见。可是,在我所办的第一所学校以及其后的学校里,当孩子们被某项工作吸引的时候,他们原有的这些性格特征都消失了。也就是说,这些儿童身上所有与众不同的东西都消失了,不论这些东西被认为是坏的还是好的,至少是可以改变的。
这又一次说明了,我们在对待儿童性格发展上有着太多的偏见,这甚至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上面的问题也许根深蒂固,一时无法根除。鉴于这种情况,我不由得想起一句宗教格言:“真理只掌握在上帝的手中,我们看到的都是虚幻。”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儿童很想自己动手。人们以前完全忽视了这一点,他们没有注意到儿童会和自己一样,会有选择地去做一些事情,认为儿童只会玩耍。其实,儿童在心理的支配下,总忙于做事,因为他们能够从中获得快乐。
成人可能没有发现,这些每天都忙碌的小家伙儿们已然形成了纪律性。怎样培养孩子的纪律性而又不伤害他们的创造力呢?这里首先要理解纪律的概念,它与普遍接受的观念不同。只有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它不同于旧式教育里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的原则,换句话说,纪律不是让一个人默不作声或一动不动,如果是这样,就只会让孩子失去自我。
想让孩子终身受益,并不断完善他们的自制能力,我们就要有一些引导孩子遵循这些纪律的特殊技能。一旦孩子们学会了走动而不是坐着一动不动,那他就不是为学校而学习,而是为自己谋生活了。他将通过自己的习惯和实践变得很能干,在社会或社团活动中谈吐自如、举止得体。
当然,孩子的自由应限制在集体利益之内,这一集体可以是班级,也可以是家庭。从行为方式上看,孩子要达到的是有好的教养。因此,我们必须观察孩子是否有冲撞或激怒他人的行为,是否有粗鲁或不礼貌的行为。至于其他的行为,不管是怎样的行为,表现为怎样的行为方式,我们一方面要允许,另一方面还必须进行观察。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去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并且应作为一个被动的观察者,而不是一个主动并施加影响力的观察者。这种被动性表现为:一种带着渴望的好奇心,绝对尊重观察到的一切。
这一原则肯定适用于学校里那些首次展示出自己心理的孩子。人类在幼年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就如初升的太阳。我们必须虔诚地尊重孩子个性的初次展现。无论任何教育行为,如果行之有效的话,它就只能是帮助生命充分发展。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就非常有必要避免那些抑制自发行为和任意强加的行为。那些已习惯了普通学校旧式教育方法的人,尤其有必要接受这样的训练。
但把这种观察训练付诸实践并不容易。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如果我们在心理学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越广泛,我们就能越快地适应这个工作。渐渐地,我们就可以辨清哪些行为应该制止,哪些行为应该进行观察。
在干涉孩子之前,我们首先要注意观察和识别孩子行为的性质。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女孩把她的伙伴们召集到身旁,她站在他们中间开始一边讲话,一边打手势。教员立即跑向她,抓住她的手臂,告诉她不许动,但这个小女孩,其实是在扮演教师或母亲的角色,教他们做祈祷,向圣人祈祷和画十字架。她已经把自己当做一名教员了。
另一个孩子,他经常做一些无组织和捣蛋的行为。有一天,他非常小心地开始搬动桌子。不久,他就被教员要求站在那里不要动,因为他弄出了太大的噪音。然而,这是孩子第一次想好好表现,这本应该是值得尊重的行为。
在“儿童之家”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当女教员把教具放回到盒子里,一个孩子就会走近,拿起这个教具,模仿教师。但教师的第一想法就是让孩子回到座位上,便对孩子说:“别动,回到你的座位上”。然而,孩子只是想通过这个来表达他们想成为有益的人的欲望,对于教师来说,这本是教会孩子东西要摆放有序的一个好时机。
在“儿童之家”,最初的日子是教员们最困难的。为了能够积极遵守纪律,孩子们学会的第一个思想就是能辨别好与坏,而教员的职责就是观察孩子们有没有混淆好与不好、坏与不坏这些概念。我们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和有益的纪律而不是一个不动的、被动的和顺从的纪律。
当建立了个性化纪律后,我们将安排孩子各就各位,让他们到自己喜爱的位置,保持秩序。我们要尽力让他们明白这样的道理,即这样的安排看起来很好,这样的井然有序是件好事,房间的布置非常好并令人愉快,他们为此应保持秩序,安静地呆在教室里。后来,他们就安安静静地呆在自己位置上了,这是一种教育的结果,而不是强迫接受的结果。让他们明白道理,而不是强迫他们去做,这才是最重要的。事实上,这种行为也是在训练孩子的反省能力。
孩子们经过这样的训练后,他们就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可以选择自我行为的倾向。这种倾向一开始与不自觉的活动相混淆,但只要这样进行下去,孩子将能清晰地表现自己的个性。
也有一些孩子,他们静静地坐在座位上,显出毫无兴致或昏昏欲睡的样子。有的孩子则会离开位置,去同别人争吵、打架或打翻各种各样的木块和玩具。后来则有另外一些孩子开始做明确的判断性行为,如,把一张椅子搬到一个特殊的地方,然后坐在上面,把一些不用的桌子搬过来,像他们玩游戏一样布置它们。
由于孩子生来具有的不能自立的特性,以及作为社会个体的性质,孩子总是被镣铐限制着自己的活动。我们必须采用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方法,来帮助孩子克服这些各式各样的束缚。尽管儿童看起来行为自由,但他们给人的印象总是非常有纪律性的。每一个儿童都安静地、全神贯注地进行自己的工作。他们取出或归还教具时,走路的声音很轻。他们离开教室时,在院子里张望一下就回来,从不久留。他们对我们的要求执行迅速,这位教师告诉我:“儿童这样听话,使我开始注意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为每一句话负责。”我们要求儿童安静地进行练习,在她提出要求之后,他们就会带头表率。这种纪律的服从不仅没有阻止儿童的独立行动,更没有给他们按自己爱好安排每天的活动造成障碍。他们各取自己工作所需要的教具,并保持整洁。如果我们来迟了,或只有儿童们留在教室里,一切都照常进行。他们把秩序和自发的纪律结合在一起,这是最吸引参观者的表现。
他们十分安静,同时也表现出极好的纪律性,在我们提出要求之前就表现出服从。原因是什么呢?儿童工作时,教室里非常安静,没有人试图破坏过这种安静气氛,也没有人能通过虚假的形式来获得这种安静,可能是这些儿童找到了适合他们的生命的道路吧,就像星星在运行中不停地闪光一样。这种自然规律已经与环境无关,并成为宇宙规律的一部分。人们应该具备这种观念,自然界的规律肯定为所有其他形式的诸如社会生活的规律提供了基础。事实上,能激起最大的兴趣,并更能为教育理论提供营养的事情,就是阐明了自由只能诞生在秩序和纪律的基础上,很多人很难理解这一观点。
一天,意大利总理的女儿陪同阿根廷共和国大使来“儿童之家”参观访问。这位大使要求不要预先通知,他觉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所以要更确切地证实一下。但当他们到了学校时,才知道那天是假日,学校不开门。院子中的一些儿童马上走过来,其中一个儿童和他们解释说:“虽然今天是假日,但这没有关系,我们都在这幢大楼里,可以到门卫那里取钥匙。”于是,这些儿童跑到各处把他们的小伙伴集合起来。他们打开教室的门后,自动工作起来,向客人证实了他们令人惊讶的自发性行为。包括意大利国王、王后以及一些名人都来了,访问者到院子里看望孩子,引起这些住在公寓大楼里的家庭的惊讶,因为这种场面他们以前从未见过。儿童们的母亲经常会跑到我这儿,高兴地反映她们的家里所发生的事。悄悄地告诉我:“如果不是我们的小孩,这些三四岁的小孩所说的话会令我们惊讶的。例如,他们会说:‘该洗一洗你的脏巴巴的手了。’或者会说:‘你是不是该把衣服上的脏东西擦掉。’听到他们的这种话时,我们不仅不恼火,而且觉得像在梦中一样。”
如今,儿童们使这些贫困的家庭变得更清洁,更整齐。孩子们把破碎的锅罐从他们的窗台上清理掉了,把窗户玻璃擦干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他们又把院子花坛中的天竺葵也侍弄得花枝乱颤了。一些妇女经常把天竺葵放在学校的窗台和地板上,并做一些孩子喜爱的好吃的饭菜送到教室,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而且还不让我们知道是谁干的。
教育有哪些原则
教育应该通过什么手段才能更好地实现呢?下面我将通过对某些事情和印象的简单描述,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只是儿童,而非方法、通过对比你就发现,那些没有障碍物约束的儿童内心十分敞亮,他们能够按照本性而活动。我们前面所列举的那些童年期特征全是属于儿童生活的,它们根本不是任何“教育方法”的产物,就如鸟的羽毛、花朵的芳香一样。
可是,儿童的自然特性也会在某种意义上受到教育的影响,因为教育要做的就是帮助儿童发展或成长,用自然发展的方式去培养儿童。这有点类似于花园里的园丁,只不过他们培育的是植物,我们培育的是活生生的人。
“儿童之家”的种种现象表现了儿童的某些天赋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不像植物的生理特征那么明显。儿童的心理生活是非常善变的,所以他的某些特征若不是在固定的某种环境中,就会消失殆尽,还有可能被别的东西所取代。所以,在探讨教育理论之前,我们要先创造一个能促进儿童天赋正常发展的适宜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要的就是消除障碍物,这是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发展儿童的现有特征,首先应当去发现儿童的本性。只有如此,才能促进儿童的正常发展。
在所有能够促进儿童发展的措施中,首要条件就是布置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这是重中之重。这个环境不一定要金碧辉煌、奢华至极,但一定要住着舒服,儿童在里面不会感到压抑。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儿童,定然会喜欢上他们的新环境——洁白整齐的教室,那些为他们特制的小桌子、小板凳或者小型生活用具,以及院子里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的暖暖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