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我怎样面对儿子成长中的问题
教育的前提在于以一颗宽大的心来了解、引导。对待犯错误的孩子,教育的目的就是把这些不利的消极因素通过适当的渠道转化,引导出积极的有利的因素。鼓励孩子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
想要把孩子培养成诚实和正直的人,必须从小开始对他严格教育。
很多父母都会发现,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撒谎。撒谎的原因是很多的,有善意的撒谎,也有恶意的撒谎。
我认为,幼儿的撒谎很多是善意的。当孩子做错事后,为了逃脱父母的责怪,他们一般会撒谎。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很细心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首先应该知道他们撒谎的原因,然后采取合理的方式去教育他们。
不要以为孩子太小就不懂得道理,千万不要小看他们,他们能够懂的。
在生活中,我常常可以听到一些父母提出如下问题:“我的孩子刚刚5岁,可他竟然当面对我说起谎话来,这正常吗?”或:“当我的女儿琼告诉我她没有吸烟时,我知道她在对我撒谎,我该怎么办?”
碰到这种情况时,首先应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时常撒谎。成人有时为避免伤害他人的感情,可能会说些无关紧要或无伤大雅的谎话。但在孩子们看来,成人说这类谎话时,可是的的确确在撒谎。
撒谎腐蚀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滋长了不信任,破坏了互相信任的美德。说谎意味着不尊重被骗对象。与经常撒谎的人在一起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卡尔稍长大后,我就给他讲这些更深一点的道理。但在他幼小的时候,我一定会告诉他,撒谎是不对的,是会遭到惩罚的。
罗斯蒙德先生是一个十分善于与孩子交流的父亲,他致力于帮助孩子建立起高贵的品德,他给我讲述了他对待儿子汤姆撒谎的经历。
“那天我和妻子出差回来,发现厨房和客厅狼藉一片,我问汤姆是不是在家里举办了聚会,他却矢口否认。可是,当我问到汤姆的老师时,才知道汤姆整整缺课一天,和他同时缺课的还有好几个孩子,都是汤姆比较要好的伙伴。我知道儿子对我撒谎了,他没有按时上学,而是在家里和伙伴们闹了一天。”
罗斯蒙德先生在认真考虑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后,开始进行反思:汤姆撒谎的习惯从何而来呢?是从父母还是学校里其他有着撒谎恶习的孩子身上学来的?经过自责,约翰·罗斯蒙德发现自己和妻子都曾在不经意间向孩子说过谎话。比如,一次妻子安妮想独自看演出,不想带汤姆去,就谎称自己去买日用品。还有一次,罗斯蒙德先生向孩子许愿在假期带他去海滨度假,可后来由于工作繁忙不得已取消计划。
这些事情显然给汤姆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在校正汤姆撒谎的恶习时,罗斯蒙德先生采用的方式不是告诉汤姆自己已掌握了真相并以一种生气厌恶的姿态斥责他,而是绕过这件事,专门召开家庭会议,讨论有关诚实的话题。
罗斯蒙德先生对儿子汤姆和女儿埃丽说:
“诚实是人的一大美德,在同别人的交往中,一定要做到坦诚相待,不能靠说谎去蒙骗他人,因为谎言一旦被识破,会令对方很伤心,甚至很气恼,而且自己今后很难再得到对方的信任。”他用给女儿埃丽办生日晚会打比方:“如果你举办生日晚会时,不能邀请某位要好的伙伴前来参加,那么就应当如实地告诉这位伙伴,因为父母对邀请多少位客人来家中参加生日晚会,做了严格的限制,所以只好忍痛割爱,没有邀请对方。倘若你向这位朋友撒谎说自己不打算举办生日晚会,或也没有邀请其他伙伴来家中参加生日晚会,那么,一旦这位伙伴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你们之间纯洁的友谊就会受到严重的损害。”
罗斯蒙德先生还诚恳地说道:“父母不是完人,有时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毛病,希望儿子和女儿监督以便我们及时改正。”
在讨论中,汤姆一直红着脸。后来,他终于鼓起勇气向父亲承认了自己逃学在家聚会的事情。此后,汤姆没再撒过谎。
卡尔两岁的时候,在餐桌上打翻了一个水杯。当时我和他的母亲都不在场。因为那天我去了别的教区,只有母亲和他在一起。母亲只去了别的房间一会儿,回来就发现餐桌被弄湿了,而卡尔的水杯都空了。
“小卡尔,是你弄翻了水杯吗?”儿子的母亲问他。
卡尔一个劲儿地摇头否认。
母亲看着他机灵可爱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起来,明知道是儿子弄翻了水杯却没有责备他。
晚上我回家后,卡尔的母亲把这件事告诉了我。
我仔细想了想,认为虽然今天我不在场,但还是有必要和儿子谈一谈。
“小子,今天是你弄翻了水杯吗?”我严肃地问他。儿子仍然摇头否认。
“卡尔,我希望你能对我说实话,无论是不是你干的,你都应该说实话。虽然我和你的母亲都没有见到,但上帝会看见的。”我板着脸说,“我和你母亲、还有上帝,都不喜欢撒谎的孩子。”
后来,卡尔埋着头承认是自己干的。我没有责怪他。
我知道,打翻水杯这件事本身比起养成孩子撒谎的习惯简直是微不足道的。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小小的谎言没有什么危害性,甚至还觉得他们很可爱。我可不这样认为。撒谎一旦成了习惯,在他们长大后就会变成罪恶的源泉。当那种习惯形成后再去改变它,只会是徒劳罢了。
认识卡尔的人都会说他是一个诚实的孩子。我想儿子唯一的“谎言”就是否认他打翻了那个水杯。
在以后很多的日子中,无论他做了什么错事,都会勇于承认。至今,我还没有听谁说过卡尔撒过谎。
做父母的都知道,孩子几乎是刚会说话就开始撒谎,有时可能更早些。比如母亲到另一个房间做事时,两岁半的吉姆弄翻了粥碗。母亲进来后十分生气:“吉姆,是你干的吗?”尽管当时没有别人在场,吉姆还是一个劲儿地摇头否认。
一般说来,孩子撒谎时,父母们总是忍不住要笑。一天早晨7点钟,詹妮斯的父亲发现玩偶的脑袋不见了,便问3岁的詹妮斯。詹妮斯尽管是嫌疑对象,却还是说不知道。
吉姆和詹妮斯都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因害怕父母生气,但他们却不知道撒谎也是不对的。孩子在2~3岁时,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育都不成熟,还不能看出自己的言行之间有什么直接关系。对他们来说,行为远比语言重要,而语言都是模糊的,有多重含义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孩子的情商也相应提高,而诚实的性格却不然。5岁时92%的孩子认为说谎永远不对,75%的人说自己从未说过谎。到11岁时,只有28%的人认为说谎永远不对,没有人宣称自己从未说过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逐渐开始区分谎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是最坏的,比如“我丢了钟表,所以上午没法不迟到”等。为了不伤害某人的感情而说谎就不那么坏,比如“我喜欢你的新衣服,它使你看上去更漂亮”等。而为了帮助别人而说的利他主义的谎言,已经被看作是可以原谅的、高尚的。比如“艾尔逊把身上弄脏了,是我的责任。是我让他走那条很泥泞的小道的,我以为那是条捷径”等。
孩子不诚实有多种原因,有的可以理解,有的不可以。小一点儿的孩子说谎一般是为了免受惩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让同伴羡慕。少年说谎更多是为了保护隐私(“我刚才出去了,没看见任何人”)、考验权威(“这学期历史课没有期末考试,不信你可以打电话问历史课老师”)、避免受窘(“他们取消了生日聚会,所以不需要同伴”)。
虽然说谎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孩子习惯性地说谎或对关系重大的事情也不说实话,那么就成问题了。正如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所描写的那样:“对重要问题撒谎,使父母处理起来更困难,撒谎成为一个问题就更严重。撒谎腐蚀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滋长了不信任,破坏了互相信任的关系。说谎意味着不尊重被骗对象,使得与经常撒谎的人在一起生活几乎变得不可能。”
我认为,幼儿的撒谎很多是善意的。当孩子做错事后,为了逃脱父母的责怪,他们一般会撒谎。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很细心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首先应该知道他们撒谎的原因,然后采取合理的方式去教育他们。
婴儿及幼儿在不开心或不遂意的时候,就会直接用哭啼来表示。孩子逐渐长大后,知道了哭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当他不快、疑虑的时候,往往将自己的感觉隐藏起来。有些孩子会以沉默的方式、独坐一角或摔东西来表现自己的情绪,这样父母也就很容易察觉孩子的异样。但也有些儿童并没有什么表现,只是将困扰的情绪埋于心底,渐渐形成郁结,失去应有的童趣。
很多父母都认为童年生活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对于孩子紧张不安的表现实在感到莫名其妙。如果父母有这种想法,显然是忽视了孩子的存在价值。由于父母的不了解,孩子也不轻易将内心感受说出来,结果父母常会发现孩子说话口不对心。这并不表示孩子爱说谎话,而是他另找借口以掩饰心中的烦恼。
当有迹象显示孩子情绪受到困扰时,父母该怎样做才能透视孩子的幼小心灵、解除他的焦虑呢?
小孩的心理困惑多是暂时性的,只要父母能从孩子的立场去了解他,为他设想,自然能够舒缓孩子的心结,事情也就容易解决。
不过,父母亦须留意孩子另一类的口不对心,否则任其发展下去,真会养成说谎的坏习惯。惯于说谎的孩子表现虚伪,往往不能真诚地与人相处,对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实在不利。
严厉责罚说谎的孩子是没有用的,这样只会令他更加紧闭自己的心扉,或再次说谎以逃避可以预料的惩罚。做父母的应该细心分析孩子说谎的因由:是否父母要求太严格,孩子因恐惧而不敢说真话?是否由于遭受冷落,孩子利用谎言来引起对他们的注意?是否因自卑心理作祟,希望赢得别人的赞美?是否因嫉妒心重,出于报复心理?是否因本身能力问题,承受不了过大过多的压力?
父母在寻找问题的症结时,更要同时反省自己,不要对孩子有过度的期望或干涉,以诚恳的态度认同孩子的感受,让他了解没有说谎的必要。
对于孩子第一次说谎要认真纠正。孩子说谎有个形成过程,假若孩子第一次说谎成功,就会为形成坏习惯打开一扇门,而坏习惯一旦形成,就难以纠正。对初次说谎的孩子,父母不能生硬训斥,又是批评又是打骂,当然也不能轻描淡写,更不能觉得好玩,这样会害了孩子。
当发现孩子撒了谎,大部分父母必定如审问犯人般,追究到底,孩子被追问得急了,便推卸责任。说谎是因害怕说真话而挨骂的避难所。孩子一方面被教导不可说谎,另一方面亦确曾因说实话而遭责骂,这种结果,是孩子因自卫而撒谎的主要原因。孩子常被灌输以“说谎是坏孩子”的观念,可是现实生活里,在现实和父母正统教育的冲击下,他们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反过来怀疑父母的说法。
需要区分的是一个三四岁的小孩捏造一个故事时,他绝不是在说谎,而是他的想象力异常活跃,常将现实和想象混淆:例如他看到别的小孩患病,他也告诉妈妈:“我发烧了!”这是他凭想象而说出的话,根本不懂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父母不必为他偶然编造的故事而勃然大怒,造成他的罪恶感,更不必为此而担忧孩子会变坏。如果你发觉他时常描述一些假想的朋友或奇遇,你应该想想是否他的现实生活中缺乏玩伴,或是家庭气氛太冷淡?
小孩子常渴望被人拥抱、爱护,也希望父母能够轻松亲切地和自己聊天;如果周围的大人表情太严肃,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感情,孩子自然会幻想一些能够安慰他与了解他的朋友,正如饥饿的人一定喜欢幻想一些美食摆在自己跟前一样。
杜绝大孩子说谎的最佳对策是不追究,让他了解没有说谎的必要。对他说:“你可以把实情告诉我,问题出在哪儿,让我们看看有什么解决的办法。”他可能无法立刻给你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很可能连他自己也不太清楚烦恼从何而来,即使是明白到自己的烦恼所在,也未必能立刻坦白告诉你。父母必须花点时间去了解,让他觉得当初若能诚实地告知真相,是会获得原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