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八十)明长城 -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 宿春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82章(八十)明长城

第82章(八十)明长城(八十)明长城

长城是人类历史上持续修筑时间最久的建筑工程。它的修建,历经春秋、战国、秦、

、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辽、金及明代等10余个朝代,持续近2000年的

时间。

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代,楚国最早修筑的防御别国入侵的“楚方城”揭开了中国历

史上

长城修建的帷幕。战国时期,齐、魏、赵、秦、燕和中山等国也相继修建了“诸侯互防长城

。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

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

秦统一后,废弃了隔离各国的长城,将秦、赵、燕北部边境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展

和修缮,第一次形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万余华里的长城,万里长城由此出现。

明朝是赶走元朝取得的天下,但蒙古人在逃回草原后还是不断南下骚扰,加之明朝中期以

东北的女真族又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这些都使明朝将防御重点放在了北方。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是从一个农民起义军成长为统治者的,因此他知道攻城的难度,所以在防御北方游牧

民族不断骚扰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筑起一道长墙,而且他的后代对此也非常热衷,明朝的两

百多年中,从来没有放弃对长城的修筑,明长城的工程之大是秦皇、汉武之后的朝代无法比

拟的,可以这样说,长城从春秋时代开始修筑,经秦始皇将他连成一体,到了明朝才真正完

成。

明代,是长城修筑史上的极盛时期。历数各个朝代,明长城修筑的时间最长,规模最大,

质量最高,建筑也最为精美。洪武初年,为了防止元朝蒙古贵族南下骚扰,明王朝就开始修

筑长

城。明中叶后,东北建州女真兴起,对明朝形成新的威胁,长城的修筑更显重要。在明代统

治的270余年间,长城修建贯穿始终,从未停止。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长城高大雄伟

,形成中国北部东西向的坚强防线。

由于所处时代的生产力、技术水平不同,也由于各个政权所面临的军事形势有所不同,历

修建的长城在构造、建筑方法及形制方面都互有不同;而由于所处地段地理条件的差异,即

便同一时代所修的长城面貌也互有区别。就工程技术的大势而言,北魏以前各朝代所修的长

城,以版筑夯土为主,北魏时期出现了砖石结构的长城,明代长城则广泛运用了石砌法、砖

砌法、砖石混砌法。

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建筑,它的形制在明代集大成。

以前的城墙很少包砖,元代首都(今北京)的城墙都是夯土筑成,到了雨季在城墙上

上芦苇防止雨水侵蚀。以往的长城都是就地取材,利用石块堆砌、黏土夯筑,或者沙土夹杂

红柳、芦苇等沙漠植物夯筑。明代在长城外包砖,提高了长城的强度,使它能经得起火器的

攻击。火器在中国北宋时期就已广泛运用于军事,宋、金交战期间就已出现类似于今天手榴

弹的“铁火炮”。火器是明军抵御蒙古骑兵的利器。

空心敌楼也是明代才出现,以往的长城都是实心敌台,居高临下抵御来犯的敌兵。敌

建成空心的以后可以让戍守的士兵住在里面,大大提高了长城的防守效率。在空心敌楼出现

以前,一般是长城后每几公里建一个营垒,里面驻扎军队。它的防御效率显然不如士兵直接

分布在长城上高。空心敌楼出现后,长城有了门和窗子,敌楼更加高峻,有单层楼,上下相

通的双层楼和三层楼,敌楼里面出现田字、日字、川字、回字等多种建筑样式,室内顶部出

现平顶、穹隆顶、八角藻顶、四角钻天顶等,极大地丰富了长城的建筑美。

长城上还有一种建筑形式叫马面,就是城墙边向外修建的突出墙体。它是为了消除射

死角、形成对进攻敌军的交叉火力而建的。马面最早出现在城堡的建筑中,而后运用在长城

上。

我们都知道长城有烽火台,但很多处长城跟前几十米内也建有形状类似烽火台的墩台

这些墩台的作用并不是点放烽火,而是为了在上面驻兵,形成交叉火力,使攻到长城前的敌

人腹背受敌。山西北部的部分长城前就密密麻麻布满了这样的墩台,几乎连缀成线、成为两

道长城,堪称奇观。

长城上的障墙,一般建在落差很大的长城上,是为了防止谷口低处的长城陷落后敌兵

继续向上进攻。山坡上整齐的障墙和长城上的城垛,形成视觉上独特的韵律美。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