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七十九)宋明理学
第81章(七十九)宋明理学(七十九)宋明理学
北宋中期,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对于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
,著书立说,各自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他们宣扬所谓“圣人之道”,标榜所谓“圣
人之学”,有时以道学二字并举。后来,他们的学说被称为“道学”,亦称为“理学”。
《宋史》设立《道学传》,将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列入《道学传》中。周、
程、张、朱,被认为是道学的代表人物。
所谓“道学”,实际包括三个流派:一是张载的“气”一元论,后来到明代的王廷相
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二是程颐、朱熹的“理”一元论,后来成为南宋中期至清代中期的官方
哲学。三是陆九渊的“心”一元论,到明代的王守仁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理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理学包括“气”一元论、“理”一元论、“心”一元论三
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朱学说。
理学是宋、明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历史上曾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理学虽然分为三派,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三:
(1)理学为先秦儒家孔丘、孟轲的伦理道德学说提供了本体论的基础。
(2)理学把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原则看作永恒的、绝对的最高原则,这样来为封建等级
秩序提供理论辩护。
(3)理学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提高一定觉悟即可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而不需要承认灵
魂不死,不需要承认有意志的上帝。
理学家把孟子所讲“仁义礼智”四德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夫妇
别,朋友有信”五伦看作天经地义,并加以较详的论证,实际上是为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大
唱赞歌。理学强调在“人伦日用”中体现“至理”,在平时“履践”中“尽性至命”。所谓
“日用”即日常生活,所谓“履践”即实际活动,所谓“尽性至命”即实现最高理想。理学
不信仰有意志的上帝,不肯定有不灭的灵魂,反对“三世轮回”之说,主张在现实生活中达
到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三个特点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
宋明理学接受了佛、老的一些影响。理学家在建立本体论之时,参照了佛、老的学说,有
所择取,有所批判。但理学的中心思想来自先秦儒家。
宋明理学,实际上是为宋明时代的封建等级秩序提供理论根据,为宋明封建制度进行哲学
的论证。
它以理为天地万物的本原,而强调所谓理即是父子关系、君臣关系的原则。程颢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
理。”(《遗书》卷五)程颐论上下尊卑的关系说:“天而在上,泽而处下,上下之分,尊
卑之义,理之当也,礼之本也。……夫上下之分明,然后民志有定。民志定,然后可以言治
;民志不定,天下不可得而治也。”(《程氏易传》履卦)二程从宇宙论的高度来为封建等级
秩序进行辩护。后来朱熹更发挥了二程的这些观点,宣称君臣上下的等级秩序是理所当然的
。理学是反映封建时代等级秩序的哲学,起了加强封建等级制度的作用。
理学的产生和形成有其成熟的历史条件。
第一,理学是唐中叶以来复兴儒学的延续。理学萌芽于唐中叶以后的韩愈、李翱和柳宗元
,以
北宋的周濂溪、邵康节、二程和张横渠为代表,到南宋的朱子、明代的阳明、明末清初的船
山,分
别集道学、心学与气学之大成。韩愈对于佛教的批判,以及他所提出的以“仁、义”为儒学
“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己以
道统自任,而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后来的儒者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
李翱的“性情说”以“性善情恶”论为儒家性善论作出的新论证、“复性”的思维方式和把
儒学当
作“性命之学”的观点,以及融会儒佛的做法,使理学家们深受启发。柳宗元以“阴阳元气
”为
“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
、社会伦
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韩、柳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会“百家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