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九十一)文字狱 -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 宿春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93章(九十一)文字狱

第93章(九十一)文字狱(九十一)文字狱

因文字而获罪的事情,自古有之。早在西周末年,周宣王就曾因有人借民谣讥讽朝政而大开

杀戒。到了汉代,《史记》著者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因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发泄不满,遭人

诬告,被处腰斩,其家小也被流放。纵观中国古代史,这类事件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然而

历史发展到清代,满清统治者更是把以文治罪的传统“发扬光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

治罪甚至有了学名——文字狱。实行文字狱虽然古已有之,但是清朝的文字狱,其规模之大

,数量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却是空前的。

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一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军彻底消灭南明小朝廷为止的

近20年间,满清统治者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军事上,文禁尚宽,文网亦不很严密。因此,发生

在顺治四年(1647年)的函可《变记》案只是个偶发事情。而且,此案之所以震动朝野,与统

治阶层内部的权力争夺有着直接的关系。函可只是权力争夺中的一颗棋子,一个牺牲品。函

可《变记》案,拉开了清初文字狱的帷幕,函可则作为清初文字狱的第一个罹难者被载入史

册。

顺治四年(1647年)10月的一天,把守江宁城门的清军在检查一名中年僧人的度牒时发现,

个僧人竟持有钦命招抚江南各省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饷、大学士洪承畴发给的护行印牌,仔

细搜查了他的行李,从他存放经卷的竹篓内找到原南明福五朱由菘答南明重臣阮大钺的信件

和自撰《变记》一书,当即将其扣押。这个僧人就是函可,本姓韩,名宗騋,字祖

心,广东惠州博罗县人。

韩宗騋出身官宦显贵,其父位列高官,与洪承畴过从甚密。明亡后,明朝正统感与

民族大义感融合成不可压抑的精神力量,使他奋笔疾书,把耳闻目睹的往事,一桩桩一件件

记录下来,汇成书稿,名为《变记》。他站在南明的立场上,以满腔激情,记述了弘光朝廷

仁人志士不甘亡国悲壮献身的事迹。这样的书稿,当然为满清统治者所不能容忍。

清廷疑其有同党,在刑讯无果后,摄政王多尔衮命令将函可解送北京,由刑部审理定罪。经

刑部审理,判决将函可和他的徒弟法纬等人流放沈阳。函可客死在“冰天雪窖”的异乡,时

年49岁。在流放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后由他的弟子汇成《千山诗集》于康熙十二年

刊刻印行,流传至今的有1500首之多。

统观函可《变记》案,清朝统治者的暴虐固然可见一斑,然而,此案也深深打上了权力争夺

的烙印。

明朝降将洪承畴当时权重位尊,节制江南。多尔衮为了牵制其势力,派满清大将巴山驻守江

。洪承畴与巴山在权力的使用上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和摩擦。函可案发前,巴山就曾告发

洪承畴与抗清势力有染。函可案发之后,巴山以为终于抓到了制洪于死地的“炮弹”,于是

人为地将此案扩大化,企图借此除掉洪承畴。然而多尔衮又一次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除对

函可施以严刑外,对洪承畴并未治罪。反倒是巴山因一年内两度告发洪承畴而开罪于洪,影

响了以后的升迁。函可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他死后100多年,乾隆四十年,在查

禁书、大兴文字狱的灾劫期间,他的诗集《千山诗集》被抄出。函可住过的寺庙及双峰寺所

碑塔全部拆毁。函可这位清初文字狱的第一个罹难者,死后116年,又遭另一次文字狱的迫

害。

自司马迁独撰《史记》,班固续以《汉书》之后,在中国就形成了后朝为前朝撰写国史的传

统。《明书》稿本,乃明代天启年间宰相朱国桢所著。另外还有《明史》一部,仿二十一史

例,尚未刊行。朱国桢死后,家道衰落,到其孙辈因穷困潦倒,欲出卖此书。庄廷垅

闻讯,正合己意,马上出银1000两购得。

朱国桢的书还很不完善,尤其缺崇祯一朝史实。庄廷垅得此稿后,即聘请江浙一带

的名士十几人,对全稿增删润色,对史事加以评论,并补以崇祯一朝史事,编纂成书。题名

《明史辑略》,为了却夙愿,庄廷垅把此书窃为自己所著。

《明史辑略》是在朱国桢书的基础上写成的,朱国桢曾任明政府宰相,其政治立场自不待言

。庄氏史书又参补了明逸民茅瑞徵所记的明代天启、崇祯年间材料。此时适植汉、满辽东战

争之际,后又有满洲人入关等情况,这些史料对于满洲统治者来说,自然大有违碍。

庄允城在刊行《明史辑略》时,曾将江浙名流查继佐、陆圻、范骧三人姓名,在未经本人

同意的情况下,列入参订者名单中。三人未参此事怕招惹是非,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十二

月将此事报呈浙江学道。查、陆、范三人呈报之后,学道胡尚衡即命湖州府学查报此事。湖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