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七十七)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 宿春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79章(七十七)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第79章(七十七)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七十七)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一个奇人,一本奇书,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年)以他的双

脚丈量人生,同时也书写了一个千古传奇。

徐霞客(1587~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万历十四年十

一月

二十七日(1587.1.5)徐霞客出生在缙绅富贵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从小就特

别喜爱看历史、地理和游记一类的书籍。书中的一切深深打动了徐霞客幼小的心灵。他暗暗

地下定决心,将来要干一番自己所喜爱的事业。然而事不由人,徐霞客毕竟出身于当时中国

封建官僚家庭,祖上几代为官,到了他的父辈虽然“不喜冠带交”,隐迹田园。但是,当时

首穷经,走达官仕途之路,仍然是一股不可抗拒的社会风尚和历史潮流。徐霞客无力也不可

能完全摆脱时代的羁绊,然而仕途的大门并没有向徐霞客打开。当他应举失败之后,就下定

决心挣脱科举的枷锁,重新埋头于他真正感兴趣的书籍之中,并奔向自己向往已久的世界—

—外出旅游,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万历三十五年徐霞客21岁,他辞别母亲和新婚的妻子开始出游。初期旅行以登名山、访胜

为主,因老母在党,每年春天外出,秋冬计程以归。他游山川如会知己,探穷奥如掘至宝。

47岁以前,游历了北方的泰山、嵩山、华山、恒山、五台山;南方的黄山、庐山、普陀山、

天台山、雁荡山,最远至福建的武夷山。天启四年,因为他的母亲已届80高龄,徐霞客打算

暂缓远行。他的母亲却不以为然,还特地让他陪同亲自到宜兴、句容游览,以示激励。翌年

9月母病逝。崇祯元年(1628年)徐霞客服丧期满,于是放志远游。

徐霞客除了有一个支持他的母亲外,还有一个充裕的家庭,据《徐霞客先生年谱》记载:

先生之曾祖洽分田一万二千五百九十七亩,富人之名殆不虚,再传后家已中落。赖先生之父

有勉,母王氏均能以勤俭治生,家产复裕。故先生以布衣得交当时名士,多藏奇书,出游四

方,自给旅资,未尝有求于人。”徐霞客的父亲在霞客十九岁时故去,霞客虽非出生于名门

世家,但至少也是当时的“中产阶级”,这一份充裕的资产无疑对他至关重要,这是徐霞客

之所以成为徐霞客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

崇祯九年(1636年)是徐霞客外出旅游考察具有转折性的一年。当时,徐霞客已51岁。在

之前,他虽然多次外出旅游考察,但大多短期而归,因为他时刻眷恋着自己的母亲。这一年

,当他母亲去世以后,徐霞客少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牵挂,可以无忧无虑地外出远游了。于是

他从家乡出发,途经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到了此次旅游和考察最远的地方

——云南,历时5个春秋。这次外出考察,也是徐霞客一生中最后一次和为期最长的一次。

他长年累月,不分寒暑,攀山越岭,奔波在荒山野林之中,不仅接受着大自然的严酷

验而且还时时受到种种人为因素的挑战。在这次考察旅行途中,徐霞客曾经三次遇盗,四次

绝粮,到了“身无寸丝”、饥肠辘辘的境地。但是,这些困难都没能动摇徐霞客的意志和信

。他仍以坚韧不屈的精神完成了考察祖国大西南的夙愿。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一些好心人

曾善意地规劝徐霞客不要再冒着风险继续进行考察了,还是尽早回去为好。如果他回故乡的

话,他们可以为其备好行装。徐霞客则以事业为重,毫不动摇地说:“我如果遇到困难就结

束考察返回故乡,以后若想重新出来进行考察,妻子和儿女必定不会同意。我继续考察的意

志不能改变。”

他甚至做好了牺牲一切的打算,豪言壮语道:“我已背着挖土的工具,什么地方不能

我的骨头?”为了克服考察途中所遇到的困难,他不耻向乡里人借贷,或用别人惠赠给他的

物品向村妇换得数筒粮食,或变卖几个零钱作为自己继续考察的经费。为了探寻自然界的奥

秘,徐霞客猎奇而从,见险而行,登山必登最高之巅,下洞必到最深之地。他不信邪,不信

鬼,无论是“神龙精怪”,还是巨蟒猛兽,都无所畏惧。

一次他在湖南茶陵欲考察麻叶洞时,消息传出,轰动了周围的乡亲,短时间里砍柴的拿着

刀,种田的拿着锄耙,烧饭的停下烟火,织布的停住机梭,甚至连十几岁牧童也十分好奇地

赶来,密密麻麻地把洞口包围起来。当徐霞客准备下洞时,围观的人群一下子沸腾起来了,

有人说:“洞中有神龙。”有人说:“洞中有精怪,不会法术的人是不能降服这些东西的。

”众

人你一言,我一语,探头下望,没有一个人不为徐霞客担心。然而徐霞客却毫不畏惧。他从

容地脱下衣服,拿着火把下洞进行探察。在洞中,他不仅没有遇到人们传说的各种神龙精怪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