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六十九)元杂剧
第71章(六十九)元杂剧(六十九)元杂剧
元杂剧,特指在13世纪前半叶,即蒙古灭金(公元1234年)前后,以宋、金杂剧为基础,
融合说唱
、音乐、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一种戏曲艺术样式。它是元代文学艺术的翘楚,也堪称中国古
典戏曲艺术的一朵奇葩。元杂剧中雅俗共赏的曲词艺术,与唐诗、宋词和元散曲一起,大大
丰富了我国抒情文学的宝库。元杂剧通俗自然的说白艺术,与宋元话本一起,成为我国白话
文学的第一次巨大收获,并成为现代汉语的一大渊源。
元杂剧的形成与兴起,有着政治、经济和戏曲艺术本身的诸多因素,如民族矛盾和阶级矛
的空前激烈,使不少富于反抗性的剧目应运而生;大都、真定、平阳等北方都市工商业的发
展,为元杂剧的演出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随着都市的繁荣,特别是宋代众多的勾栏
瓦舍,容纳了各种品位的艺术在一起演出,更有利于作为综合性艺术戏曲的发展和成长。众
所周知,金院本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主要表现在:1元杂剧继承了金院本戏台的
演出形式,由上、下场门出入,确定了中国戏曲独有的上下场的连场形式。2在金院本脚色
分行基础上,扩充为旦、末、外、净、杂,而旦、末的分行更细,以正旦、正末主唱,而净
仍保存着插科打诨的特色。3元杂剧发展了金院本的表演技艺。如武行的筋斗,花面脚色的
打诨等等,提高了演出质量。4元杂剧的面部化妆和服饰,与金院本几乎一致,最近几年在
山西出土的金代墓葬中的戏俑就做出了有力的证明。元杂剧汲取了众多的技艺,包括
杂技、
歌舞、北方俗谣俚曲,特别是吸收了诸宫调、唱赚的联套优点,在继承宋杂剧、金院本戏台
演出经验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形成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
、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
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
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
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
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
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
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
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
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
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
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
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
洁郎(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白,即宾白,
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
、带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再
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根据题材的不同,元杂剧作品主要可以分为社会剧、历史剧、爱情婚姻剧、神仙道化剧等
四种类型。
社会剧是指直接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或假借历史人物反映现实生活的杂剧作品,它们构成元
杂剧
剧坛上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主要的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李潜
夫的《灰阑记》等。这些社会剧有力地控诉了权豪势要、贪官污吏、富豪恶霸等恶势力草
菅人命的暴行。
元代的历史剧包括历史故事剧和历史传说剧,以历代的军事、政治斗争或文人生活为题材
它们大都天马行空地出入于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之间,通过历史事件的描绘和历史形象的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