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六十八)营建元大都
第70章(六十八)营建元大都(六十八)营建元大都
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四次南下,围攻金中都,终于在1214年,将中都攻陷
,一把火毁了金朝苦心经营了63年的都城。
四十余年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大汗之位,决定迁都北京,当时称燕京。至元三年,
也就是公元1266年,忽必烈派遣刘秉忠来燕京相地,决定放弃以现宣武区为中心的金中都旧
址,而以其东北的金代的琼华离宫,即现在北海公园为中心兴建新都。
出家还俗的刘秉忠通《易经》,精阴阳。他主持了元大都的设计。
刘秉忠首先进行了十分详细的地形测量,然后制定了总体
建设规划。修建房屋和街道之前,先埋设了全城的下水道,再逐
渐按规划好的城市蓝图修建。
至元四年(公元1271年),规模宏大的新中都建成。同年,忽
必烈公开废除“蒙古”国号,按照《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改国
号为“大元”。第二年,忽必烈又命名中都新城为“大都”,宣布建
都于此,而以上都开平为夏都(陪都);蒙古人则称大都为“汗八里
克”,意即汗城。迁都于此,同时也意味着政治中心的南移。
元大都城在地址的选择上,有意避开了金中都的废墟。但又
把未遭破坏的、风景优美的大宁宫及附近的大片湖面(当时称为
“海子”)包括了进去,并作为城市的中心部分。在城市的设计布局
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建都原则:三重城垣,中轴对称,前朝后市,
左祖右社。
第一重城墙为外城,即整个城市的外廓。外城长约二十八公
里,平面呈南北略长方形。城墙全部用土夯成,外面是又宽又深
的护城河。城四角建有巨大的角楼,如现在北京建国门外的古观
象台,就是当时的东南角楼。
外城共有十一座城门,很别致。据说,这是设计者刘秉忠以
此象征神话传说中三头六臂的哪吒:南面三座门象征他的三头,
东西两边各三座门象征他的六臂,北面的两座门则是他的双足。
第二重城墙为皇城,周长约十公里,位于全城南部的中央地
区。皇城的中部是太液池,即后来的北海与中南海;东部即宫城,
西部有兴圣宫和隆福宫。皇城是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即为
“前朝”;皇城后面的海子(今什刹海)是商船云集的地方,这一带
是商业中心,就是“后市”。
皇城的东部(左方)建有太庙,是皇帝祭祖先的地方;西部(右
方)建有社稷坛,是皇帝祭土地的地方。这称之为“左祖右社”。
最里面一重是宫城,即紫禁城。宫城的中心线向南北两端延
伸一下,也就是整个大都的南北中轴线;从而十分鲜明地突出了
宫城的位置,显示了这个封建王朝统治中心至高无上的地位及
其设计思想。
大都城的干道系统基本上是整齐方正的方格网状。全城被
干道划分成五十个街坊,坊内有数条平行的小巷,称为“胡同”。
胡同多为东西向,宽约五到七米;两条胡同之间相隔约七十米,
由一些四合院式住宅并联而成。这种东西向胡同的布局方式,很
适合北方住宅对光照、通风和交通的需要。
元朝的皇城与明清两代的皇城略相当。皇城以今天
的北海、中海一带的湖泊为中心,精心建筑了三组
宫殿。两组在湖西,一组在湖东。湖西岸的建筑北
面的称兴圣宫,是太后的住所,南面的称隆福宫,
为太子所居。设在湖东岸的建筑即宫城,称大内,
属于天子所有。宫殿之间的湖泊,称太液池。围绕
这三组宫殿筑了一道城墙,称萧墙,也称挡马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