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一百)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第102章(一百)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一百)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几番回首京华望,亡国悲歌涕泪多”,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
悲惨命运的
真实写照。1901年,八国联军的枪炮未息,耻辱的《辛丑条约》在北京签订。腐朽的清廷“
量中华之物力,皆与国之欢心”,全然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华民族陷入更深重的灾难之中。
然而,“号角一声,中华崛起”,一场席卷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人们在绝望中看到了
希望的曙光……
在迅速发展的革命形势的推动下,1905年8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
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创立。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全国性的领导核心,
从此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同盟会成立以后,一方面和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对保皇派进行有力的思想批判;另一方
面,又坚持把武装斗争放在革命的首位,对腐败的清王朝展开了武器的批判。革命派以“杀
身求共和,流血购自由”的英雄气概,先后在各地组织和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由
于计划不周、力量单薄,均遭失败。
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黄兴、胡汉民等同盟会骨干开会。会上总结了
以往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集中全力、充分准备,在广州发动一次新的大起义。广州起义经
过半年筹备,集中了同盟会的主要人力、财力,于1911年4月27日爆发。起义开始后,黄兴
率敢死队120多人臂缠白毛巾直捣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仓皇而逃。在捣毁和焚烧了总督衙
门后,起义军与反扑的大队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巷战持续整整一天,起义军歼灭了大量清军
。然而由于实力相差悬殊,起义军寡不敌众,终于失败。事后,革命志士冒着生命危
险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广州郊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也被
称为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唤醒了全国民众,也动摇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成为武昌起义
的先声。革命党人的悲壮斗争,鼓舞激励着人们,清王朝的丧钟已经敲响了。
武汉素称“九省通衢”,是华中地区的咽喉。它是帝国主义侵华的重要据点。湖北革命党
人在武汉进行长期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首先把新军作为联络的主要对象。到武汉起义前夕
,湖北新军中有近1/3的士兵参加了革命组织,同时倾向革命的人与日俱增。湖北革命党人
还在学生、会党和其他社会力量方面也争取了大量的革命者和同情革命者。
1911年6月,四川爆发了由革命党人组织的保路运动,清军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武汉守军
减,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9月24日,湖北革命党人召开文学社、共进社联席会议,成立了
起义的统一领导机构,推举文学社领导人蒋翊武任总指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任参谋长,并
制定了起义的详细军事计划。
10月10日晚,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士兵在革命党人熊秉坤的率领下,首先发难,打响了武昌
起义的第一枪。紧接着,步兵、炮兵和军事学校中的革命党人和爱国者纷纷响应。经过一夜
激战,革命军在黎明时分攻下督署。11日晚和12日晨,汉阳和汉口又被攻克,武汉三镇胜利
光复。革命军的旗帜在武汉三镇迎风招展,宣告了武昌起义的胜利。
10月12日,革命党人建立了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性质的湖北军政府,公布了《鄂州约法》
,规定主权属于人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在中国第一次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武昌起义的胜利震动了全国。武昌城头的枪声,就像在火药库里点燃了导火线。大江南北,
长城内外,纷纷响应,革命风暴席卷神州大地。到11月初,全国24个省区中,已有13个省和
上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许多州县还相继建立了革命政权,清王朝统治在全国范围的革命
潮流的冲击下已陷于土崩瓦解的状态。
但是,在这大好形势后面已经隐伏着导致革命失败的因素。没有独立的各省保留着反革命
政权不说,就是已经独立的各省,虽然号称共和,但资产阶级革命派只在一部分省份掌握领
导权。有的省,旧官僚摇身一变,把自己打扮成共和制的拥护者,当上都督,一切照旧。在
独立各省中真正掌握支配权的,多是立宪派和旧官僚,而不是革命党人。
全国革命高潮的兴起和发展,迫切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革命政权,以作为革命的领导核心。
此时,反动军队加强了对武汉的进攻,革命军作战连连失利。因此,当江浙革命联军攻下南
京后,决定在南京举行临时政府成立会议。
正在美国进行革命活动的孙中山得知武昌起义的消息之后,经欧洲返回祖国,于12月25日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