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四十七)贞观之治 -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 宿春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48章(四十七)贞观之治

第48章(四十七)贞观之治(四十七)贞观之治

皇亲贵戚出身的李渊、李世民父子顺应了统一的历史潮流,于公元618年5月建立唐政权,公

元624年

统一中国。但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及突厥等的多次入侵,唐朝统治者尚无暇顾及恢复经济

,发展生产。因此当唐太宗继位时,战争创伤仍是处处可见。唐太宗李世民以秦隋速亡为鉴

,推行休养生息的“与民让利”政策,医治战争创伤。在这一时期,社会比较安定,政治较

为清明,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人民安居乐业,阶级矛盾比较缓和,各民族团结和睦,

中外交流较为频繁,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太平盛世,史谓“贞观之治”。

公元626年8月,唐高祖李渊退位,传位于二子李世民,是为唐太宗。第二年正月,改元贞观

。此时,由于多年战乱,社会经济十分凋敝,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各地灾害频繁,人户

散,全国人口不到300万户,只相当于隋朝鼎盛时期的1/3。加之社会矛盾尚未缓和,民心还

不十分安定。

由于此种情况,“安人理国”,医治战争创伤已成为当务之急。

公元626年10月,唐太宗亲自主持了关于“自古理政得失”的辩论,力图找到一条实现“天

下大治

”的途径。面临百废待兴、千乱待治的局面,大乱之后能否“大治”?唐太宗想到强盛的秦

、隋政权都是二世而亡,现在自己也面临同样的难题,不禁感叹道:“当今才经过大战乱,

治理天下真的很难呀!恐怕老百姓不是那么容易教化的。”

只有魏征满怀信心地道:“不是这样的。老百姓安居乐业久了容易骄佚,很难教化;如果经

多年战乱,老百姓个个都贫苦愁忧,这样反而容易教化,就像饿疯了的人会饥不择食一样。

唐太宗详思细想了一下,也觉得魏征的话有道理,便决定要好好治理一下国家。

但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而不重蹈隋亡的覆辙呢?唐太宗与众大臣经常讨论这个问题。

魏征也道:“国君就像舟船,百姓则如清水。水可以承载舟船,但也能倾覆舟船。”

太宗接道:“治理国家犹如栽树,不触伤树根,枝叶就能丰茂。为君之道,一定要先让百姓

生存。”

这样,太宗便决定实行“抚民以静”的政策。

经过隋末农民战争后,州县萧条,出现大片无主荒地,人口流散严重。这不仅关系着农业的

复苏,也直接影响到朝廷赋役的征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唐高祖曾颁布均田令,但是,

由于皇室内争激烈,均田令未得以认真贯彻。直到太宗即位后,才开始认真执行起来。

为解决这个矛盾,唐太宗极力鼓励农民迁往空荒地较多的地区,并规定在那些地区占田逾额

不作违反律令论处,移民垦荒者还可减免租税,免除赋役。

为了保障均田令顺利执行,唐太宗对那些阻碍均田令的官吏严加惩处。在实行“均田”的基

上,唐初统治者推行了“租庸调制”,规定:凡人丁不管实际受田多少,均按一百亩征税。

受田

者每年纳粟二石,叫做“租”;年服徭役二十天,闰年增加两天,若是不愿服徭役可以每天

纳绢三

尺代替,叫做“庸”;受田者每年纳绢二丈加丝棉三两;或者纳麻布二丈五尺加麻五斤,叫

做“调”。贵族、官僚都不纳租、调,不服徭役。

由于当时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太宗一面奖励垦荒,一面招抚流亡,按灾情轻重来减免赋税

课役,防止滥用民力,劳役无时。

为了储粮备荒,太宗还改进了隋朝时就已产生的仓储制度,于京师设太仓,诸州各县建社仓

后又下令在各地设常平仓,规定储藏粟、米,要分别够用9或5年;下湿之地,储藏粟、米要

分别够用5或3年。这样,仓储制度更为完备,对赈恤救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发展生产,太宗还采取赎回外流人口,奖励嫁婚生育,释放宫廷侍女,兴修水利工程等

多项利农措施。

经过多年努力,广大的农民分得了一定土地,生产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农业生产得以恢复。

据载,从长安旅行到岭南,经崤山以东直至沧海之间的广大地区,皆不须带粮,在路上就

可以筹到。

为了实现天下大治,唐太宗十分重视求贤纳士。除了实行科举制度外,太宗还要求大臣们注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