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四十六)《唐律疏议》 -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 宿春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47章(四十六)《唐律疏议》

第47章(四十六)《唐律疏议》(四十六)《唐律疏议》

唐高宗永徽年间颁布实行的《唐律疏议》是唐朝立法的杰出成果,是中华法系的传世之作

唐律总结和发展了以往历代立法的经验,将封建立法推向高峰,并对后代的立法产生了极其

深远的影响。

《唐律疏议》30卷,唐代长孙无忌等奉皇帝之命编撰。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

典。

《唐律疏议》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即唐律的律文部分及长孙无忌等人对律文的疏

释部分。因为文中疏释部分以“议曰”二字开头,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律疏议》,或者

《唐律疏义》。

隋朝统治者的暴政和严苛的刑罚导致农民起义的历史给唐朝的建立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

们接受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建立和稳定专制统治体系。

立法活动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唐代法典包括律、令、格、式四部分。其中律居首位,律即刑法典,是用于定罪的。

“令”就是国家的制度和政令。

“格”就是对文武百官的职责范围的规定,用作考核官员的依据。

“式”是尚书各

部和诸寺、监、十六卫的工作章程。

唐高祖时就命裴寂等人在隋朝《开皇律》的基础上编制了《武德律》。唐太宗贞观

年间,又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对《武德律》加以修改和删定,用了十几年的时间

编成了《贞观律》。唐律自从贞观年间修改后,就没有再做过大的变动。唐高宗即位后,

除了对律文做过一些个别的调整外,主要是解决律文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解释无凭的问

题。永徽三年(652年),唐高宗委派长孙无忌等19人编写《律疏》,第二年完成,当时

叫做《永徽律疏》,于是颁行全国。编写《唐律疏议》的目的是为了给唐律的条文提供一个

威的解释,因为唐律在实施过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对于怎样理解唐律的条文以及用

哪条律文更合适都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影响了唐律的实施效果。《唐律疏议》对解决这一

问题是很有好处的。

《唐律疏议》按照唐律12篇的顺序,对502条律文逐条逐句进行了注解,并以问答的

式,辨异析疑。编撰者还根据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以来的封建法律理论,对律文的内

容叙述其源流,对其含义加以发挥,并对不完备的地方加以补充,使唐律的内容更加丰富。

因为《唐律疏议》是官方编写又由皇帝命令颁行全国,所以具有极大的权威性,从此以后唐

代官吏审理案件都要以它作为标准。注释部分实际上与律文部分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因此

,《唐律疏议》的实践结果远远超过了原来的编撰目的,它不仅仅是唐律的注释书,而且成

为与律并行的唐代国家法典之一。

《唐律疏议》编定后,历经高宗、武后、中宗、玄宗等朝,又做过一些修改,但都

属于个别内容的增改和个别文字上的修订。从唐律的发展和《唐律疏议》的沿革过程看,

《唐律疏议》是唐朝的一代之典。

《唐律疏议》作为封建法典,有着浓厚的封建思想意识,体现着封建统治阶级的阶

级意志。它反映了礼制、君主专制、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等内容。《唐律疏议》的法律

思想有以下两个特色:第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伦理道德和法律

相结合,前者为主,后者为辅。第二,简化法律条文,减轻刑罚。如《贞观律》中的刑

罚,与隋律相比,去掉了死刑92条,减流为徒者71条,其余变重为轻者也很多。

唐律是秦汉以来封建专制时代较为宽简的法律。

在唐代,封建等级制度已经非常的完备,封建礼教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早在两晋时期,

治者就认为“礼治”是法制的灵魂。“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的儒家“礼治”思想成为晋代

法制的

指导思想。在南北朝时期,“纳礼入律”的思想进一步加强也为日后唐律中礼法之完备奠

了坚实的基础,开礼法之先河。唐律是一部完备的封建法典,其律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唐

律涉及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等多个法学领域,包罗万象。其立法技术空前完善,法律空

前完备,可谓之疏而不漏。中国古代社会重视宗法伦理。在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的亲属团体

关系内部,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包括权利与义务等内容的伦理亲情关系,而中国古代法律规范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