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五十一)安史之乱 -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 宿春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52章(五十一)安史之乱

第52章(五十一)安史之乱(五十一)安史之乱

大唐自李渊开朝建国一度繁荣昌盛,到玄宗开元年间,更是盛极一时,称雄世界。

然而在这升平的表象之下,一场空前的危机已酝酿成熟。

公元755年,蓄谋已久的安禄山范阳起兵反叛,有如一股龙卷风,吹得这座华丽的封建大

厦摇摇欲坠,惊破了皇家的轻歌曼舞。

忘战必危,多年不习战事的唐军一触即溃,曾经不可一世的唐明皇仓皇西逃,大唐江山岌岌

可危。反叛毕竟不得民心,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代,持续22年之久,的确打得唐王

朝一蹶不振,并从此走向衰落,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开元末年,唐玄宗“在位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不愿纳谏,不听忠言。”他重用奸臣李

林甫、杨国忠,弄得民不聊生,百姓对杨国忠深恶痛绝。

当时,唐东北边境少数民族奚和契丹,与唐时战时和,很不稳定。唐政府在此设立平卢范

阳等藩镇,加强防御。范阳节度使张守圭,在同契丹的争战中,屡建战功,很得赏识。安禄

山,也正是在此开始发迹的。

安禄山,是营州(今辽宁锦州西)杂种胡人,在讨击契丹的战斗中,安禄山屡立战功,被提拔

为张守圭的偏将,并收为义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安禄山升为平卢军兵马史。安

禄山用金帛贿赂以河北探访史身份到平卢的御史中丞张利贞左右。张回朝后,自然替安禄山

讲好话,玄宗大喜,升禄山为平卢军节度使。自此,安禄山逐渐取得玄宗信任,开始青云直

上。天宝三年(744),安禄山又兼任范阳节度使。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又委任其为河东节

度使。自此,安禄山一身兼三镇节度使,把持重兵,又深受玄宗宠爱,其权势之大,可想而

知。他不满足于现有地位,开始窥探玄宗的宝座了,并为此而积极准备。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为收买人心,提拔五百奚、契丹等族人为将军。第二年,又奏请

以三十二蕃将代汉将,得到玄宗同意。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安禄山已拥兵10余万,雄踞北方

,伺机起事。

天宝十二年(公元725年)李林甫死,杨国忠为宰相。而此时,安禄山的势力,已足以与杨国

忠抗

衡,威胁着杨国忠的地位。杨国忠及太子李亨又多次警告玄宗安禄山有谋反之心,可玄宗怎

么也听不进去,安禄山为此对杨国忠恨之入骨。

随着事态发展,安杨矛盾已是昭然若揭,加之此时杨国忠为百姓所痛恨,于是,天宝十四载

(公元755年),11月9日,安禄山矫旨讨伐杨国忠,从范阳起事,举兵10余万,长驱南下。叛

军一路挺进,如入无人之境,沿途郡县,或开城迎降,或弃城逃路。

唐玄宗得到安禄山叛乱消息,最初不相信。等叛军攻至河北,玄宗才仓促布防,然而,唐

政府草成之师,不是安禄山训练有素的蕃将的对手。叛军攻击陈留,太守开城投降。攻荥阳

,守城士兵听到角鼓之声,竟纷坠城下。叛军攻下荥阳后,转而西进,进攻东都洛阳。封常

清率军在武牢迎击,大败,东都失守。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平原(今山东德县)太守颜真卿、

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首先起兵,地方百姓也组织小股武装,抗击叛军,同时也牵制

了叛军西进。

在颜杲卿的影响下,河北17郡重归朝廷。安禄山命其得力干将史思明攻打常山。由于寡不敌

,常山失陷,颜杲卿被俘就义。但不久,河东节度使李光弼打败史思明,收复常山。接着,

李光弼与郭子仪汇合,大破史思明于恒阳城,史思明坠马落荒而逃,率残部退守博陵(今河

北定县)。

正当唐军由被动变主动之时,玄宗强令哥舒翰出潼关攻陕郡,结果大败,叛军乘势攻下潼

关,直取长安。玄宗狼狈出逃,行至马嵬驿,随行将士杀了奸相杨国忠,又胁迫玄宗赐死杨

贵妃,众怒已平,这才逃至成都。

玄宗自马嵬驿西行,太子李亨被留下宣慰百姓,不久,即皇位,改元至德,这就是唐肃宗

。肃宗即位不久,郭子仪和李光弼领兵5万到达灵武,二人都拜为相。卓越政治家李泌也来

到灵武,协助肃宗。在李泌的建议下,以长子广平王李泌为天下兵马元帅,率唐军讨叛。

自叛乱以来,黄河南北一片混乱,为切断关中与江淮地区的经济联系。公元757年正月,安

禄山派尹子奇为河南节度使,统兵13万奔袭睢阳。张巡从宁陵引兵三千与许远合兵保卫睢阳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