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五十二)藩镇割据 -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 宿春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53章(五十二)藩镇割据

第53章(五十二)藩镇割据(五十二)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是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称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

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

央的割据势力,这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

唐玄宗在位(公元712年~756年)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力扩充防戍军镇,

设立节度

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一共设立了9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

。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著,经常以一人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

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

军镇制度扩展到内地,最重要的州就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就设立防

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

地出现了不少的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充到全国。这些本是军事官

职,但节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由前期的采访使改名)之名,观察处置使也兼都

防御使或团练使之号,都成为地方上军政长官,是州以上的一级权力机构。大则节度,小则

察,构成唐代后期所谓的藩镇,亦称方镇。方镇并非都是割据者,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

南的方镇绝大多数服从朝廷指挥,贡赋输纳中央,官职任免出于朝命。但是在今河北地区一

直存在着名义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实际割据一方,不受朝命,不输贡赋的“河北三镇”;

在今山东、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类似河北三镇的藩镇;还有一些

倚仗自己实力对中央跋扈不驯甚至举行叛乱的短期割据者。后代史学家把这种局面统名为

“藩镇割据”。

唐代藩镇割据的形势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唐代宗初年到德宗末年(公元762年~805年),是割据形势发展时期。公元76

3年,安史之

乱以史朝义自缢,其党羽纷纷投降唐朝而告结束。但朝廷无力彻底消灭这些势力,便以赏功

为名,授以节度使称号,由其分统原安史所占之地。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统治今河北

东北部;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统治今河北中部;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统治今河北南部、

山东北部;薛蒿为相卫节度使,共四镇。其后相卫为田承嗣所并,则成为三镇,即河北三镇

。这三镇名虽服从朝廷,实则独立。军中主帅,或父子相承,或由大将代立,朝廷无法过问

与此同时,淄青镇大将李正已逐节度使侯希逸,唐亦授予节度使称号,统治今山东地区,

袭相承达三代4人。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也实行割据,统治达19年。公元781年,梁崇义被

消灭

,公元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据镇反叛,自称建兴王,并联合已称王的淄青、魏博、成

德、

卢龙四镇节度使抗拒中央。唐德宗调集淮西邻道兵攻讨李希烈,诸道兵都观望不前。公元78

3年,又调泾原兵东援,十月,该军发生叛乱,拥立留居长安的前卢龙节度

为秦帝。德宗

出奉天。公元784年正月,李希烈称楚帝,改元武成。二月,入援朝廷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

也叛乱,德宗又奔梁州,唐朝政权处于极危险的境地。同年六月,平定了朱

,公元785年八月平定

李怀光,公元786年四月李希烈为部将所杀,河北、山东四镇表示重新服从中央,表面上又

归统一。但德宗经过这些恐慌之后,转为推行姑息政策,求得暂时安定。

第二阶段从唐宪宗永贞元年至元和末年(公元805年~820年),是讨伐叛镇的时期。永贞

元年(公元8

05年)八月,唐宪宗即位,他开始执行削藩政策。公元806年,宪宗即派高崇文统率神策军

平定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同年,还平定夏绥节度使杨惠琳的叛乱。次年,镇海节度使李

叛变

,宪宗调邻道兵征讨,李

被部将所杀。这几次平叛的胜利,使宪宗及主战派大臣增强了信

心。公元809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承宗自为留后,宪宗以宦官吐突承璀领兵讨伐

,没有取得胜利,只得暂时妥协,承认承宗继位。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