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九十五)洋务运动 -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 宿春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97章(九十五)洋务运动

第97章(九十五)洋务运动(九十五)洋务运动

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一场旷世空前的运动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风靡一时。风气乍起,惊

骇俗,引起国人哗然惊呼。道学先生们斥之为亡国征兆,伤心叹息、默然落泪;提倡者则将

视为自强、御侮之道,据理坚持,积极推行。尽管对于这场运动人们至今仍然褒贬不一,但

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却是不容置疑的。这场持续了30年之久的运动,被人们称作

“洋务运动”。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清政府的大员们有了与洋人打交道的机会。清朝统治阶级内

一些

较务实的官僚意识到,从长远看来,拥有坚船利炮的西方列强才是中国更大的隐患。中国如

自强,其必生觊觎之想,则后患不可思议。而要自强,就必须学习西方之长技。这批主张学

习西方长技的官吏,就是所谓的“洋务派”。洋务派的代表李鸿章主张及时改弦更张,他

认为中国到了穷极而通的地步,应当毅然变法。

李鸿章大声疾呼变法、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这受到“顽固派”的极力阻挠。双方发生了激烈

的论战。

1866年12月,奕等人提出:天文、算学是洋人制造机器船炮诸学的根本,学习西

方应从这里入手。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纷纷起来反对。

对于顽固派的攻击,奕等抱以蔑视态度。他们讥讽道:“你们讲的道理真是太高

妙了,但是用礼义作船桨,以忠信作甲胄,对自强却是没任何益处的。”

七八年之后,日本侵犯中国台湾。事后,洋务派认识道,日本如此嚣张跋扈,是因为他们从

西方学来了坚船利炮。为此,总理衙门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购置新式枪炮等六条建议。接

着丁汝昌拟出《海洋水师章程六条》。李鸿章则在这两个六条的基础上加以发挥,上了著名

的《筹议海防折》,提出变法图强的强烈要求。

1875年3月,朝廷把这两个六条和李鸿章的意见交六部九卿讨论。这下可好,两派立刻又热

热闹闹地争吵起来。

争论持续半年之久,朝廷没明确说真理在哪一方手里,但修建新式海防炮台和建立新式海军

的工作确实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1880年,清廷重新重用淮军名将刘铭传。刘东山复出,便提出修建铁路的建议,说铁路有利

于求富,说铁路有利于迅速动员全国力量反对外国入侵等。李鸿章非常支持刘铭传的意见,

并提出由刘负责督办铁路公司。

此建议一出,立即遭到顽固派强烈的反对,所发高论,无奇不有。有的顽固派则指名道姓地

抨击刘铭传、李鸿章要求修铁路是卖国行为,是为外国着想,而不是为朝廷着想。

在顽固派的“反铁路大合唱”中,刘铭传的修路计划被搁置起来。

尽管洋务派的主张遭到顽固派的种种阻挠,但历史的潮流毕竟是挡不住的。洋务运动在颇有

戏剧性的争吵声中,有声有色地开展着。他们创办军事工业,使陆军近代化,创办新式教

育,重建近代民用企业。

恭亲王奕提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主张训练一支新式陆军。

李鸿章所统领的淮军驻扎在洋人汇聚的上海附近,这使得淮军在近代化过程中走在了前列。

李鸿章不惜重金,大量购置西洋武器装备淮军,并且在营制和操练方面进行改革。在李鸿章

的倡导下,淮军各将竞相把大刀、鸟枪换成洋枪洋炮,并聘请洋人为教练,操练队伍。至18

65年,淮军已成为一支拥有5万之众颇具规模的新式武装,战斗力居清朝各军之冠。镇压捻

军之后,淮军和湘军被明确为正规军,驻防全国各地。

进入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洋务派的军队建设重心放在建设新式海军上。不到10年,北洋

、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初步建成。

在三支海军中,实力最强的是北洋海军。其主力舰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系德国制造,吨位

、马力在亚洲各国海军中都是最大的。到1888年,北洋海军已拥有新旧各式舰艇25艘,阵容

整齐。

洋务派认识到,花钱买枪炮太不合算,应该想办法自己制造。他们提出:“自强以练兵为要

,练兵又以制器为先。”1861年12月,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军械所,此后李鸿章创办上海制

炮局,在洋务派所办的大批军工企业中,著名的有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制造局、福州船政

局和天津机器局等。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