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五十九)包拯包青天 -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 宿春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60章(五十九)包拯包青天

第60章(五十九)包拯包青天(五十九)包拯包青天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

。按照宋朝规定,考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修水)任职。但包

拯认

为父母亲年事已高,应该尽孝奉养双亲,因而请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

是,父母亲希望儿子在自己身边,包拯便决定辞职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双亲去世

,包拯守丧期满,仍不想离开故土,当时,这种封建孝道,受到家乡人的称道。近年,安徽

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

”十二字,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由于家乡父老的劝告,包拯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灵地,到天长县(今安徽天长)任知县。

时,包拯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任职端州(今广东肇庆)。端

出产一种有名的砚台,叫端砚。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

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

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他在天长县任知县期间,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

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

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

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

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不用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

耕牛。

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

,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

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包拯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回京

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

弹劾。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年)廿八月,他向仁宗上书《乞不用赃吏》,认为清

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

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年)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

,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查清楚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

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

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多

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

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

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

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

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后来,

他被

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后来,宋仁宗想整顿开封的秩序,于是把包拯调

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

通关节,接受贿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的风气整顿一下。

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

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诈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

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