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九十三)太平军起义 - 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 - 宿春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95章(九十三)太平军起义

第95章(九十三)太平军起义(九十三)太平军起义

19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腐朽的清朝统治者面对封建经济的危机和

外国殖民主义者的入侵,一筹莫展,无计可施。金田起义号角一响,各地群众闻声响应,一

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给这个日益走向崩溃的腐朽的社会制

度以沉重的一击。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和最高领导者,是广东花县一个博闻强识的读书人,姓洪名秀全

洪秀全曾信奉“学而优则仕”,然而屡试不第使他丢掉科举功名的幻想,并对现实不满。一

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一本基督教教义《劝世良言》,受到该书影响,开始敬拜上帝。最早

参与拜上帝活动的有同学冯云山和族弟洪仁玕。洪、冯等离开家乡,到外地进行宣

传鼓动。

二人的传教活动进行得十分顺利,由于敬拜上帝的人经常聚会,外人便以“拜上帝会”称之

。这一名称一直沿用下来。

见时机越转成熟,洪秀全便编造了受命于天的神话故事,制造舆论,此时,拜上帝会日益巩

固并形成一个领导核心。其成员除洪、冯二人,还有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和秦

日纲等。起义时机日益成熟。拜上帝会开始分别在几个地方开炉打铁,加紧打制各式武器。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的38岁生日,太平军领袖们乘机正式宣布起义,定国号为“太平天

国”,以咸丰元年为太平天国元年。两天后,太平军占领交通便利、商贾云集的江口。天地

会的几位首领前来汇合,各地的义军闻风响应,太平军声势浩大。这年的3月,太平军进发

武宣,洪秀全称“天王”。

1851年9月,太平军顺利占领永安城,洪秀全发布了许多诏令,加强内部团结,提高了战斗

力。12月,天王洪秀全在永安下诏分封五王。以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

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各王均受东王节制,东王实际掌握着太平天

国的军政大权。此外,又封秦日纲等为丞相,从而建立了太平天国初期的官制。

在太平天国驻守永安期间,清军不断增派兵力,到1852年2月,太平军已处于重围之中。4月

5日深夜,太平军突袭清军,取得了突围的胜利。

在此后攻打金州和长沙的战斗中,冯云山和萧朝贵相继牺牲。11月底,长沙久攻不下,太平

军遂撤围,于12月中旬抵达号称“楚北门户”的岳州。岳州守军望风而逃,在这里,大军总

数又激增数万,同时获得了大量武器、船只,建立了水师。

革命烽火迅速燃烧到了湖北。12月下旬,大军连克汉阳、汉口,把武昌孤立起来。三镇之

间的江面上,遍布太平军的水师,太平军开始攻打武昌。1853年1月12日清晨,文昌门城墙

被轰塌,大军一拥而上,武昌便被占领了。

2月10日,太平军主动放弃武汉,直捣南京。3月7日,兵临南京城下。

19日,太平军轰塌了北城凤仪门城墙,城内大军接应大军入城。同时,西门太平军又发动了

真正的进攻。清军腹背受敌,次日,太平军完全占领南京。

太平军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刊刻了《天朝田亩制度》,具体明确地描绘了他们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是千百年

来贫苦农民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定都天京以后,为了尽快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太平天国领袖们制定了一个分兵出击的战略计

划。

1853年5月,太平军精锐约两万人,在林凤祥、李开芳率领下,自扬州出发开始北伐。随后

,吉文元、朱锡琨自天京经六合相继统军北上。北伐投入总兵力合计约4万人,其战略意图

是长驱直入,袭取北京。

北伐军穿州过府,自皖北到达河南,进展顺利,于6月中旬攻克黄河边上的归德(今商丘)。

久攻开封城不克后,遂撤围到朱仙镇,与后队会合。稍事停留后继续沿河西进,在汜水、巩

县得到部分船只,主力部队三四万人胜利渡过黄河。

9月下旬,北伐大军抵达晋豫边境的黎城,然后斜插豫北,挥师进入直隶。号称“锁钥邦畿

重,岩岩峙巨关”的临洮关,被北伐军垂手而得。之后,北伐大军继续乘胜北上,一月之内

连克十余州县。10月底,大军进逼天津。北京震动了,咸丰帝慌慌忙忙召开王公大臣会议,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