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三十三)竹林七贤
第34章(三十三)竹林七贤(三十三)竹林七贤
魏晋间以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因不满暴政,
逍遥山林,谈玄醉酒,长歌当哭,不与统治者合作,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
,肆意酣畅,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故世称竹林七贤。
嵇康(223~262),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国nb076
(今安徽宿州西南
)人。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他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
著有《养生论》。他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魏氏春秋》云:“(嵇康)与陈留
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
贤。”他的朋友山涛(巨源),后来投靠司马氏当了吏部尚书,曾劝他出去做官,他遂写
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加以拒绝。他终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
司马氏集团,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嵇康在政治思想上“托好老庄”,排斥“六
”,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主张决破礼法束缚。他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坚
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
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他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嵇康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
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与
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为其代表作。其诗长于四言,风度清峻;《幽愤诗》
《赠秀才入军》较有名。其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断言
乐本身无哀乐可言,而其目的则在于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他善鼓琴,以弹
《广陵散》著名,并曾作《琴赋》,对琴的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述。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
瑀的儿
子.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
成名”!当时司马氏独专朝政
。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
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
,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
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
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
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
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阮籍作品今存赋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阮
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
向秀,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生卒年不详,少颖慧,与嵇康等友善。
秀本隐居不出,景元四年(263)嵇康被害后,在司马氏的高压下,他不得不应征到洛阳,后
任散骑侍郎,又转黄门散骑常侍。向秀好老庄之学。当时《庄子》一书虽颇流传,但旧注“
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作《庄子隐解》,解释玄理,影响甚大,对玄学的盛行起了推动作用
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州)人,曾为建威参军。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
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
:“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
对名教礼法的否定。
阮咸,字仲容,阮籍之侄,叔侄二人时人并称为“大小阮”。他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
。山涛认为他“贞索寡欲,深识清浊,万物不能移。若在官人之职必绝于时”(见《晋书》
本传),但晋武帝认为他耽酒浮虚而不予重用。他与阮籍一样放达任诞,狂浪不羁。有
次,他的亲友在一起喝酒,他也来参加,不用酒杯,而是用大盆盛酒,喝得醉醺醺的。当时
有一大群猪走来饮酒,阮咸就和猪一起喝酒。他一面饮酒,一面鼓琴,真是不亦乐乎。于是
“与豕同饮”就传为笑话。阮咸妙解音律,善弹琵琶,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有一种古代琵
琶即以“阮咸”为名。他曾与荀勖讨论音律,荀勖自认为远不及阮咸,便极为嫉恨。阮咸也
因此被贬为始平太守。阮咸还有著作《律议》传世。
王戎(234~305),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幼颖悟,神采秀彻。他善清谈,与阮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