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三十二)建安文学
第33章(三十二)建安文学(三十二)建安文学
196年,汉献帝在董卓被杀后逃出
长安,曹操出师勤王,把献帝迎接至许昌,改年号为建安。从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统一中原,名为汉相,其实却是北方的统治者。但是,他在赤壁之战之中为刘备、孙
权联军所败,未能统一南方。结果,北方的曹氏,与西南的刘氏、东南的孙氏,形成三国鼎
立的局面。这段时期便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时代”。建安时代在政治上是个衰世,但在
文学上却蓬勃发展,取得很丰硕的成果。
这个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打破了东汉末年诗坛上的沉闷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
诗歌的高潮。由于他们都共同经历了汉末离乱的痛苦生活,所以能自觉继承汉乐府民歌的优
秀传统,在诗中通过叙述丧乱及感叹身世,吐露建功立业的抱负,具有慷慨悲凉、明朗刚健
的独特风格。人们把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建安文学”。
历来作家把建安时代看作文学的黄金时代,建安文学所形成的“建安风骨”为后世所钦慕
建安文学中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钟荣《诗品》中说:“降及建安,曹公父子
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
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七子”在政治关系上是“三曹”的僚属,在文学事业上是
“三曹”的“羽翼”。当时“三曹”在文学上和政治上一样处于领袖地位,他们的文学才能
和实际成就也配得上这个地位。其中曹植尤其是历来公认的当时优秀的作家。“三曹”文学
是建安文学的代表。
曹操的诗情绪悲凉但不低沉,表现出向上的精神,代表作有《短歌行》、《蒿里行》、
《苦寒行》、《步出夏门行》、《却东西门行》,这些作品的文体都是乐府歌辞。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对文学创作和
评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其代表作有《燕歌行》两首和
《杂诗》两首。曹丕的诗与其父有明显的不同,作者创作时追求艺术美,在自然的风格中流
露出清丽,感情婉转细腻,音调流转和谐。
曹植是曹丕的同母兄弟,以曹操的辞世为分界,曹植的创作可以分成前后两个时期。
操死之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排挤,诗风趋于深沉,感情强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建安诗人中,他留下的诗数量最多,历来受到推崇,他的作品讲究艺术形式,刻画细致,
辞藻华美,注意对仗的运用和炼句,明显改变了古典诗歌的面貌,后世文人多把他当作
杜甫以前诗界的最高典范。
曹植也重视吸取乐府民歌的优点,故所作大多有充实的内容和深厚的感情。曹植的《
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浓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的绝世之美及纯洁的形象,
中间寄托了作者的某种追求。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评述当世文人,特别标举了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
、刘桢,称为“七子”。七人都是建安时代比较重要的文学家。其中除孔融的情况较为特别
,其余六人都依附于曹操。他们与曹丕、曹植兄弟有密切的文学交往,形成一个文学集团,
在其他一些杰出作者的参与下,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局面。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鲁县(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后裔,曾为北海相,有
《孔北海集》。曹操奉献帝都许昌,特意征召他为少府。孔融性格孤傲狂放、尖锐彰露,喜
欢对各种政治问题发表议论,最终被曹操杀害。曹丕评他的文章,说是“体气高妙”,这是
指他的文章有才情、有个性,思想机警;又说“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至杂以嘲戏”,这
是因为孔融往往并不是严密地论述问题,而是抓住一点,推向极端,所以词锋犀利而理不周
全。从个性强烈这一点来说,孔融的创作与建安之风还是一致的。不过,他的作品留存很少
,主要是几篇书札、杂论。其中《难曹公表制酒禁书》、《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两篇较有
名。前者指责曹操的禁酒令言不由衷,加以挖苦,很能表现他的性格。后者写作时间较早,
他与曹操的关系还没有明显恶化,内容又是请曹操救助其友人盛宪(字孝章),故辞气较委
婉。文章从为友之道和为国求贤两方面打动曹操,语言简洁,感情真实,恳切之中又不失身
份,确可当“体气高妙”之评,却并无“理不胜词”之病。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年轻时避乱荆州多年
后归曹操。他少有才名,锐意进取,然生当乱世,羁留他乡,故作品多感时伤事,自悲不遇
。其诗、文、辞赋均有成就,前人常将之与曹植并称,刘勰《文心雕龙》则誉之为“七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