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二十七)科学家张衡
第28章(二十七)科学家张衡(二十七)科学家张衡
张衡(公元78年~公元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石桥镇)人。因其晚年
曾当过三年河间相,后人又称他为河间相。张衡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文化巨人。
张衡的学习方法和所走的道路与众不同,独具特点。张衡年轻时,游学之风盛行。仕宦人
家的子弟六七岁便开始入学,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以后,就出外投奔名师进一步攻读。而
张衡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才告别了家人,只身出外游学。当时洛阳是政治、经济、文化的
中心,急于仕进的读书人,都愿意到那里去。
以张衡的才学和其祖父的功德论,他当可被推荐为博士子弟,但张衡十分重
视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并未直接去洛阳,而先去三辅地区(东汉时期把京兆尹
、左冯翊和右扶风合称为三辅地区,即今陕西省中部地区),考察了两三年。
张衡在三辅地区考察期间,走遍了广阔的渭河平原,饱览太华、终南等名山的风景,考
察了当地的民情风俗,特别是长安的宫廷建筑,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观察得更为仔细。
通过游览,张衡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素材,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衡游完三辅后,经过灞桥,于永元七年(公元95年)来到骊山。在骊山停留的时候
,他写了一篇《温泉赋》,这是他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文学作品。
张衡在洛阳的五六年修业期间,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当时太学的学生们
学习“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和“六艺”(礼、乐、射
、御、书、数),毕
业时每人也不易精通一经一艺,但张衡已经达到了“通五经、贯六艺”的地步。张衡还学习
了天文、地理、气象、历算等方面的知识。
张衡观察处理一些事情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张衡在京都不去当什么“孝廉”,也不奔
走于官宦门庭以求个一官半职。他在京城里仍然如饥似渴地学习,
继续拓宽知识面。
当时扬雄所著《太玄经》已经问世,张衡如醉如痴,
深究细考,挖掘扬雄的微言大义,埋头注释《太玄经》,
写了《太玄注》,还作了《玄图》,形象地解释了玄理。
张衡在读书过程中从前人那里吸收进步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思想,掌握科学的认识论
和方法论,这对他今后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导向,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游学三辅以后,张衡已是才学出众,颇有名望的学者。他不但是可与班固相提并论的大
赋家,而且又是“中世阴阳”之宗,精通天文、地理、历算、绘画等,几乎无所不知,无所
不晓,被人们称为“南阳通人”。此后,他便开始在各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才能。
自张衡21岁那年起,他几乎每年都有文学著作或
重大的科学发明问世。
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当时任黄门侍郎的鲍德召见了张衡。鲍德颇为赏识张衡的
才华。这年鲍德调至南阳担任郡太守职务,
张衡当了鲍德的主簿。张衡出任南阳主簿的第一年,写了一首五
言诗《同声歌》。《同声歌》在我国五言诗的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吸取了民间文学乐
府诗歌的营养,富有通俗文学的气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很成熟,对后世的文学发展颇有影
响。
除《同声歌》之外,张衡还写了《定情赋》(公元99年)、《扁赋》(公元101年
)等作品,可惜均未流传下来。
使张衡在文学史上一举成名的是他在南阳任主簿时完成的不朽之作《二京赋》。《二京
赋》始著于公元97年,完成于公元107年,长达整整10年之久。
《二京赋》由《西京赋》和《东京赋》两篇构成,二者长近万言,浑然天成,在叙述中
引入议论说理,表达作者的思想倾向。
永初五年(公元111年),朝廷下诏求贤,张衡被鲍德推荐到京都供职。汉安帝对
张衡的才学也早有所闻,就拜他为郎中。张衡在起草文书等公事之余,开始专心研究玄
妙的天体结构。张衡深入研究了当时对天的两种解释法:盖天说和浑天说。他最后认为,浑
天说是合理的,天是一个圆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
张衡还用“近天